(浙江省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 浙江杭州 310021)
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學科,傳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而古詩詞作為這優秀文化中的一枚瑰寶,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現在詩詞教學實踐來看,古詩詞的魅力在大打折扣。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一直秉承著這樣一套模式:新課導入—作者簡介—詩歌朗讀—疏通詩意—分析詩文—教師總結,在這個固有模式之下,學生自然而然地對古詩詞學習失去興趣,這對古典文化的傳承也是相當不利的。
《“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初中語文》中提到:“學生不是在教師的鉗制下,肢解文言,邁著與教師同樣的步伐,咀嚼教師反復咀嚼過的內容,而是能夠在詩文之中徜徉,整體感受,細細品味,真正與語言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當下的生活自己的生命對話。”也就是說,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著重于學生自身的體悟,而不是老師滿堂灌,將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這與新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的。那如何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古詩詞的教學?《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對傳統語文教學割裂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的弊病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也對新型語文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而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與美術學科形象性、藝術性相融合,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我國的書法家懷素夜聞嘉陵江濤聲,于狀貌之外,得其體勢,而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于畫作中賦詩,許多千古流傳的名詩也是在世人游覽名山大川時所作。古詩詞生動、形象的語言恰好可以借助相關的美術知識,使古詩詞的學習變得深入淺出,學生既能夠體驗古詩詞的優美語言,也可以通過畫作將詩歌所構建的意境真實地展現在眼前。
語言文字較之于畫作,有其抽象性的特點,學生通過多年的文字累積轉化成信息進行理解,但是古詩詞距今年代久遠,詩人在創作是運用了形式各異的創作手法,這對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美術是視覺藝術,它的魅力在于形象的可視可感,學生可以在美術的幫助下,去欣賞詩歌中的形象,品味詩歌語言的獨特魅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作力。語文教學除了認知之外,還應有感受、體驗、內省。學生通過詩歌的學習感受詩歌內在的意境,獲得個人體驗,然后將這種體驗內化為自身需要,激發古詩詞學習的興趣。而美術的參與可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通過為古詩詞配畫等形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何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當下古詩詞教學乃至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在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往往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學習,而在新課標的指導之下,教師更應該考慮如何將學生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在語文課堂中加入美術的元素,將知識囊括到圖畫當中,使學生根據圖畫發乎想象,將文字、圖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圖畫所創設的情境中去體會詩歌的環境、人物的心境,達到物我合一,這樣就能夠多角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詩歌作品的理解。
所以說,在語文課堂中,語文與美術的有效整合,能夠使學生擺脫簡單、枯燥的傳統學習模式,通過美術的形象性、生動性的特點,提高學生古詩詞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不單單只是圖畫的欣賞,還需要學生掌握必要的社會歷史知識,這無形當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查找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進而更加有利于古詩詞的鑒賞與學習。
宋·蘇軾《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于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來就為人們所稱道。可以看出,詩詞的意境與畫是相互交融,構建了一個和諧的藝術整體。將美術引入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使古詩詞的羽翼更加豐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導入一直都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形象為主題的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這一部分,教師可以引入之前學過的古詩,在一定知識認知的基礎上,增加情感體驗。如七上語文所學的《觀滄海》,利用多媒體投射圖畫,詩人登山遠眺,眼前大海蒼茫無邊,洶涌壯闊,此時的曹操任海風吹拂,一副壯闊的登山觀景圖展現在學生眼前,圖畫中所呈現的壯闊的場景能夠幫助學生領悟曹操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以及統一中原的偉大抱負。直觀的畫作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再通過已有的知識認知,將教學內容寓于具體形象之中,對學生的學習也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除了借助詩歌作畫的方式外,還可以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如四宮格漫畫、看圖畫猜詩句、拼圖比賽等,這樣寓教于樂,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使原有的詩歌學習方式變得靈動起來。
傳統的古詩歌教學一直存在課堂容量少、學生理解慢、課堂教學費時費力的癥結,而將美術引入傳統的詩歌教學中,建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可以在學習中促進知識的累積,激發自我學習的內驅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