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唐店中學 楊修梅
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滲透,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就此來談談實踐與體會。
語文教學中貫穿道德情操的教育是課標給我們明確規定的任務,不能有半點含糊。根據此要求,我們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也就是說,“育人”是關鍵,“提分”是附產品,那種只關注學生分數的做法是不對的。“育人”,應“育”學生做什么樣的人呢?新課標有明確規定:就是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新人。我們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語文教學中貫穿道德情操教育,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當前中學生在很起勁地“學雷鋒,做好事”,這是可喜的,但也往往是“運動來時一陣風,思想上不扎根”,難以常抓不懈,因此促進學生思想轉變見效不明顯。相反,那種以金錢為目標,以“自我為中心”的腐朽觀念卻越來越嚴重地侵蝕著我們或我們子孫的靈魂。種種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的現象在校園內外時有發生。學校內外學生的不文明現狀不允許我們有絲毫的樂觀,作為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閃耀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光芒的篇章,給學生以具體的熏陶。在中學階段,學生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行為規范,那么他們將來會直接影響到新世紀中華民族的素質。
就語文肩負“育人”這一點來說,與政治并無不同,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政治學科是直接的道理灌輸,用嚴密的邏輯推理,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馬列主義,用共產主義理想對學生施教,讓學生懂得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思想教育的目的性相當明白,功利性十分明確。語文學科卻不一樣,一般說來有以下兩個特點:
1.思想教育的隱蔽性。語文學科的教學著眼于范文的字、詞、句、篇章,憑借字、詞、句、篇章引導學生具體賞析范文所創造的意境,沉醉其中,甚至樂而忘返,讓學生在名家名篇中徜徉,不斷去領悟藝術美、情感美,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感受到真理的偉力、時代的脈搏,從而受到啟發。語文課上切忌脫離范文,大聲疾呼地進行所謂思想教育,這一點與政治學科是完全不一樣的。
2.深刻的形象性。語文學科的教材,全都是從古至今的名家名篇,學生打開課本,接觸到的大都是一個個典型的人物,一段段精彩而富有情趣的理論闡述或有關自然風景和民族風情的描繪,作者對現實社會的評價,對未來的追求,全都蘊含在課文的字里行間。學生就是從這些具體形象身上和精彩的篇段中,去認識社會、理解人生的。
語文“育人”的特點,規定了語文“育人”特定的方法與途徑。
(1)從字、詞、句入手,讓學生領悟課文,從中感受到教育。唐代韓愈說“文以載道”,文章是“道”的載體,理解了課文,它所蘊含的“道”也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啟示。如《這不是一顆流星》中小浩波就是中學生學習的榜樣。小浩波對帶他長大的“阿婆”那顆純潔的心,那份真摯的情,那種執著的、念念不忘的愛是難能可貴的。作者贊美了這種感情,告訴人們這是一種愛,一種人間真情。這種“愛”、這種“情”便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具體表現。我們帶領學生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讓學生具體感受小浩波的形象,理解小浩波高尚的品格,讓學生從心底里愛上小浩波,尊敬小浩波。如此,課文的思想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一般用不著教師離開課文喋喋不休地談思想教育,說多了反而適得其反。再如學習《羚羊木雕》時,讓學生明白珍惜朋友之間友誼的重要性。學了《敬業與樂業》一文,讓學生明白不能在生活中處處講“實惠”而放棄高尚的追求,不能以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來衡量一切。
(2)從“遷移”入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認識世界。學習語文不能就課文學課文,若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囿于課本,學生的語文水平是難提高的。課文僅是我們學習語文的例子,與數學課上板演例子類似。教者要利用這些“例子”引導學生擴大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以“寫作”為例,課堂上,學了記敘文的某種寫法,就要鼓勵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動筆實踐。我們要引導學生面向當今社會的現實去選材,去構思。學生要寫作,必然會去了解,會去探索,去認識現實。作文評講時應揚“長”批“短”,對那些思想認識模糊的觀點,作適當的點評,教師評的是作文,學生卻能從思想認識上得到提高。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道德素養也會相應提高。
(3)從活動入手,全方位多層次地去領悟。語文教學的領域,相當廣闊,課堂教學是重要的方面,是主陣地,但不是全部。語文教學的任務還有賴于語文活動課來完成,語文活動課很豐富。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組織影視評論、舉辦班團刊物、舉行演講或朗誦比賽,這些活動能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寫作水平,更能從這些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做有心人,要敢于“擔當”,要自覺地、有意識地滲透“育人”的功能。那么,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良種就能夠在學生心中孕育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