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露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從2014年,中國的網絡綜藝節目在滿足受眾市場需求的情況下日漸呈現井噴式趨向,從網絡自創節目《奇葩說》的成功嘗試到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的大火,這表明了網絡綜藝節目對受眾需求的越發熟悉。時下“養成系”在《創造101》的熟練操作下被推向了高峰,由此激發消費社會下“粉絲經濟”的迅猛發展,這些都根源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在中國“互聯網+”的新經濟形態下的正確實踐。
電視選秀節目在國內始于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自2004年的首次嘗試到2013年的延續是燃爆暑期檔的電視綜藝,但日前發展走向式微。而后限娛令襲來,戶外綜藝審美疲勞,喜劇類綜藝節目透支題材,親子類綜藝受限,慢綜藝同質化的大環境下,2017年養成類節目打開了新局面,“粉絲經濟”眾推的《偶像練習生》給網絡受眾全新體驗,中國出現了“偶像養成系”的產業鏈,無獨有偶,《創造101》的收視率再次驗證了“偶像養成系”的成功有道,在“后超女”時代以網絡綜藝節目延續了新的生命力。
《創造101》作為中國首檔女團青春成長的“偶像養成系”節目,從101名選手中選出11名組成女團,成功運用了韓國同類型節目《produce 101》的造星模式,這對于喜好日韓綜藝的90后、00后來說觸發了接觸動機。受眾在“偶像養成”計劃中成為參與制作人,這極大地提高了粉絲對于偶像的忠誠度,化解了中國文化產業的困境,拉近了受眾急劇上升的文化娛樂需求和不高的本國文娛產業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
艾瑞數據曾預測,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總產業規模將達到100億元。[1]其中的經濟產出貢獻力歸功于中國市場巨大的“粉絲經濟”。《創造101》衍生的系列商品實現了IP的可營銷可收益,通過小紅書、騰訊微視等生產內容打造商業價值,拉近與受眾距離、增強黏性,同時提升節目知名度。《創造101》IP衍生品的高銷售量實現了粉絲與偶像的親近,創造了“粉絲經濟”。
網絡綜藝節目在傳播過程中首要是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創造101》每周六20:00在騰訊視頻獨家播出,滿足了受眾娛樂放松心情的需求,達到情緒轉換的目的。伴隨節目應運而生的網絡用語“pick”“battle”“菊外人”“陶淵明”等具有娛樂性質。節目每期熱點的戲劇性轉變挑戰了受眾的無限想象,投票點贊的反轉使這出“真人秀”充滿看點。
網絡綜藝節目在滿足受眾娛樂身心的情感需求的同時,達到了轉換心緒、引發情感共鳴的特點,在《創造101》中,節目的歌舞效果愉悅身心的同時,“女團”的培養系體驗式是引發情感共鳴的素材,女團練習生的訓練、彩排、公演建構了受眾歡愉的情感場域。用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來看,《創造101》顛覆了傳統的“女團”和女性觀念。特別是選手王菊的一夜爆火,驗證了引發情感共鳴的重要性。第六期節目后王菊獲得的點贊數量上演驚天逆襲,得益于她的出色表現,她一方面在創作中將“獨立、能干、關愛、優雅”的校訓表達為現代女性的精神獨立,另一方面在拉票環節呼吁“重新定義女團的機會在你們手里”,這些行為引發了包括女性在內的所有受眾的情感共鳴。最終從“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的惡搞文化發展成了“菊外人”秒變“菊家軍”的粉絲參與,受眾在節目過程中宣泄了逆反心理,體驗了有趣的游戲快感,并獲得了情感的愉悅滿足,制造了“全民狂歡”的盛況。從“王菊現象”中,我們看到了受眾如何以情感投入重構身份認同,獲得權利表達。
《創造101》在本土化改造的基礎上,以用戶點贊決定順位競選的核心賽制增強節目的刺激感,從“空降搶位練習生”,A、B、C、D、F班的分組,到淘汰F班,到旁聽生復活,激烈的賽制在引發爭議、制造話題、刺激粉絲投票過程中,時刻使選手和受眾處于競爭狀態,在增強節目觀賞度的同時,眾人樂于沉浸在這種淘汰機制營造的氛圍中。節目的主題也被定義為“逆風翻盤,向陽而生”。
在首輪排位中,“battle”環節的出現更是將節目的觀看性推向了高潮。每一期的互動投票延續競爭,微博熱搜話題也在起助推力;而反轉的劇情變化制造的“意想不到”則持續增加看點。“全民制造”的選手王菊意外爆火,正是節目滿足受眾競爭心理需求的表現。節目推廣過程中的懸念設置、話題制造、品牌營銷、差異化產品運行、微博裂變宣傳等將競爭貫穿始終,將操控受眾參與進行到底。
與成熟體系下的日韓偶像培養相比,中國沒有系統專業的練習生制度,而且什么是“女團”?對此,節目在為受眾提供養成體驗的過程中引導受眾產生全新的認知,這種認知也成了節目制造話題的素材。不管是甜美可愛型的熱門選手吳宣儀、唱跳全能型的孟美岐、前衛帥氣型的Yamy,還是星二代自帶話題型的焦曼婷、傻白甜型的楊超越等,101個女孩帶來的不同風格在不斷刷新我們對女團的認識,塑造全新的女性流行偶像圈層需求。特別是“菊外人”“一夜刷爆朋友圈的王菊,是無數人對網紅臉的逆反”現象的“逆風翻盤”,顛覆了傳統的大眾審美,表達了受眾渴望打破陳規,反對固定“腳本”和潛規則操作,這種觀念的逆反證實了網絡時代層次認知需求的迫切。
對女團的認知問題還在于之前文娛消費以女性為主,傾向“男色”消費,所以男團的發展較為順利,而今消費包裹下的《創造101》改變傳統認知,以女性視角來表達女性的獨立、自主,實現受眾中七成都是女性的身份認同和自我投射。《超級女聲》打開了中國普通人的“明星夢”,而《創造101》開辟了中國女性的“造星夢工廠”,從“素人”“練習生”到明星之路,塑造了受眾對偶像新的層次認知。
《創造101》總制片人馬延琨說過:“未來能得到市場喜愛,才能證明節目成功。”而這種喜好的產生離不開受眾的參與。網絡融合文化態勢下,粉絲文化開創自我賦權的形式,“女團創始人”的稱謂是《創造101》滿足受眾參與感和賦權的重要體現,以“參與點贊選出你喜歡的小姐姐”的方式,激發了受眾參與互動。截至5月29日,該節目播放量28億、微博話題討論量超4000萬、閱讀量逾60億,證實了此節目在滿足參與創造方面的成功。
再者,《創造101》使受眾有了參與體驗感,并使偶像誕生與自身發生聯系。“養成系”使《創造101》傳播范圍廣,實現形式與內容的社會性,參與進來的受眾被尊稱為“女團的創始人”,獲得了“全民制作人”的全新身份,實現了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的參與媒介敘事的創造權利,這才是《創造101》的成功之處。
《創造101》“偶像養成系”綜藝節目的盛況是值得欣喜的,在豐富中國文化產業的同時,滿足受眾對文化產品的多元需求。但“全民選秀”時代的商業動機和目的是不容忽略的,在文娛市場規范日漸形成之前,粉絲受眾應理性追星、適當消費,切莫陷入“眾人狂歡”的消費娛樂陷阱。
[1]李玉丹.淺談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火爆的原因[J].新聞研究導刊,2018(04):11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