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童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是服務于電視新聞一線,從事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為受眾傳遞電視新聞信息,包括新聞調查追蹤、新聞出鏡描述、新聞解說與簡短評價的新聞主播。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在觀看新聞時,更多地選擇網絡、手機移動客戶端,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下,正確認知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實現職業素養的有效提升勢在必行。下面筆者主要就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談談自身看法。
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根據新聞現場的實際情況敏銳地發現問題、準確判斷新聞事實與價值,從而以準確、通暢、清晰的語言進行新聞報道。與此同時,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突發性新聞,且新聞事件現場情況相對復雜。這就要求出鏡記者能夠及時厘清思路,對新聞事件作出準確判斷,并從最佳的角度進行新聞事件報道。[1]
而關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強化,出鏡記者應明確“積累”與“勤勞”的重要性。正如央視前主播張泉靈曾說過的:在從事新聞工作時,應有好奇心,不斷進行思考與提問,并多了解鏡頭以外的內容,獲取并掌握更多的信息。只有不斷地積累專業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做到腦勤、眼勤、口勤、手勤,才能實現自身洞察力、事物分析能力、新聞事實判斷能力的提升,從而在復雜的新聞事件中挖掘新聞價值,并以受眾關注點、興趣點入手,準確地傳遞電視新聞信息。[2]
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過程中,出鏡記者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新聞事件與問題,沖擊出鏡記者的情感,挑戰出鏡記者的臨場應變與處理能力。對此,為保證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客觀公正性,出鏡記者需要具有較強的現場報道控制能力。例如,在對災難性新聞進行現場報道時,出鏡記者應明確自身職責,不將災難帶來的情緒過多地反映到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避免出現報道焦點模糊、受害者二次傷害等問題。比如在2013年,龍卷風Moore登陸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造成至少24人死亡,240人受傷。在對此災難事件做現場報道時,一位出鏡記者因為受災情影響而失聲痛哭,最終報道不得不臨時終止;而The Weather Channel(美國國家氣象頻道)記者Mike Bettes在報道龍卷風Joplin時,雖然同樣受災情影響情緒悲痛,但是他很好地控制了情緒,完成了電視新聞報道。
信息呈現能力是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必備的能力。所謂信息呈現能力,主要是指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時能夠快速、準確、真實、深入地進行新聞事實的現場報道,并在報道中使受眾對新聞事件(包括新聞事件本質屬性、起因、發展情況、影響等)有一定的認識,增強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感染力、表現力、影響力。
因此,出鏡記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實現口述中情、景、聲的有機結合,并通過口語表述,進行新聞信息的有效傳遞。例如,蘆山地震報道中,張泉靈在描述當地天氣時說道:“目前我所處的位置氣溫也非常低,大家可以看到我穿著一件很厚的沖鋒衣,但仍然感覺很冷……”通過“穿沖鋒衣,仍感覺到冷”為電視觀眾營造了一定的語言情景,使受眾在語言與視覺情景的雙重體驗中感知災區氣溫的低,認知到救災的困難性,增強受眾共鳴,提升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質量。
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應根據新聞采訪的實際情況,結合采訪對象特征,科學提問,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增加電視新聞報道的看點,引起受眾興趣。例如,在人物現場采訪過程中,根據采訪者的性格特征,在避免侵犯他人隱私、賦予采訪對象尊重與關懷的基礎上,科學選擇直接或間接引導等提問方式進行采訪,挖掘與報道新聞事實。
此外,在融媒體時代,凸顯新聞報道特性已成為提升電視新聞關注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出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應根據新聞事實對新聞作出適當的評論,加強受眾對新聞事實的認知與理解。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職業素養的高低與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質量、效率、品質的高低有直接關聯。因此,在新時期,電視新聞出鏡記者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斷強化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現場報道控制能力、信息呈現能力和公共素養等,從而更好地服務新聞事業,保證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成功。
[1]蘭玉萍.淺談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應有的職業素養[J].西部廣播電視,2018(06):116-117.
[2]閆銳娟.電視新聞直播中出鏡記者素養提升路徑探究[J].采寫編,2016(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