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北旺鄉初級中學 秦永英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是自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教育大辭典》中認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材料(文字、符號、公式、圖表)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一種基本的技能。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只有文科才需要閱讀,實際上,在數學學習過程也離不開閱讀。“數學閱讀是一種從書面數學語言中獲得意義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感知、理解、記憶等一系列心理活動以及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歸納、演繹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的總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融入數學閱讀教學,針對不同的數學文本,指導學生利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循序漸進,逐步形成閱讀策略,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目標,讓學生不僅“學會數學”,還要“會學數學”。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符合“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應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理念。
下面是筆者利用“三讀法”(略讀—精度—熟讀)讓數學課“讀”占鰲頭的教學心得。
李德成主編的《閱讀辭典》告訴我們:略讀就是泛讀,是一種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覽大意的讀書法,其基本特點是“觀其大略”。略讀能力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文本內容的大意,涉及理解能力、思維(概括)能力、表達能力,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訓練。略讀訓練可以從提煉概要開始,練習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形成以思維導圖為綱,綱舉目張,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
數學的符號化、邏輯性、嚴密性、抽象性決定了數學閱讀的方式不能等同于文科的閱讀,具有自己的特殊方法與技巧,對于不同的閱讀內容,又有不同的閱讀技巧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閱讀方法。
1.動手閱讀法。
數學閱讀,離不開畫圖、計算、推理,教材中很多推理、計算的過程是靜態的、簡略的,學生在進行數學閱讀時,要善于根據文本內容動手畫出幾何圖形,還要善于動手計算、演繹、推理文本中跳過的過程,必要時,還需要動手做注釋、劃記號,記筆記等,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對數學原理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滲透尺規作圖的方法與原理,學生通過閱讀、作圖把靜態的文字、圖形變成動態的作圖過程,教師在這里要強調作圖數學語言的規范敘述。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2.質疑閱讀法。
宋人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學生在閱讀數學文本的過程中,要學會質疑尋答,只有提出質疑,才能真正邁進數學的大門,沿著“疑—問—思—答”一個個螺旋式過程不斷向前邁進。明人陳獻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增強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和思維的嚴謹性,啟發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另外,在閱讀課本中解題步驟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質疑并注明每一步的理論依據;每個術語、符號,每個因果關系中的邏輯關系,最后達到對每一部分閱讀內容充分理解的目的。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對于跨度大,省略步驟多的內容,還需要學生用紙筆的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讓每一步的閱讀都“讀之有據”。
3.品讀法。
數學中有些概念、定理的表述句子較短,語意簡單明了;有些句子較長,結構也較復雜,又沒有標點符號,為了弄清這些概念、定理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像語文朗誦一樣作些短暫的停頓,分析句子的成分,對句子進行縮句,從而準確理解概念、定理的內涵與外延。
4.語言變換閱讀法。
數學書中對每一概念、公理、定理的內容,都能用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三種語言來描述。數學閱讀的重點也是難點是三種語言的轉換。例如,在學習“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時,教師:請你分別用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種語言描述“角的平分線的性質”。
斯托利亞在《數學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對于初中的學生,要想將抽象、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語言的準確、嚴密、有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數學的語言進行敘述。學生可以利用熟讀、記憶課本中標準的敘述,強化學生數學語言的準確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利用“三讀法”使學生在略讀—精讀—熟讀過程中,經歷了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最終把書讀薄的過程。學生很容易理清教材脈絡,抓住重點內容。在數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利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循序漸進,掌握數學的閱讀技巧,逐步形成閱讀策略,使學生從被動讀到主動讀,從“要讀”到“會讀”再到“樂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