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 洪躍明
生物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與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重在提升學生生物素養,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在生物課程的學習中,不僅要促進理性知識的吸收,還要加強感性知識的認識,要進行各種觀察、實驗等探究性學習活動。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學生應該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問題,并能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實驗實施、結果交流與討論、團隊合作、樂于分享、勇于創新。加強學生生物知識的同時,重視生物實驗。
1.學生動手實驗機會較少,缺乏鍛煉。
高中階段,學生課時緊張,以分數說話的應試教育仍然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教師為了“節約”高中生寶貴的時間,減少學生實驗次數,通常在課堂上集中演示代表性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緩解學生上課壓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觀察實驗的過程,又能“節約”時間,殊不知,這樣的實驗方法只能讓學生觀看,卻得不到切身體驗的作用,實驗收效甚微。
2.實驗課時被課堂上課替代,缺少實踐。
高中生物課程每學期都有規定的課時讓學生在實驗室進行生物實驗,部分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減少實驗課時,加大課堂教學,將一些實驗性的結果讓學生以記憶的形式進行識記,缺少了實驗室的實踐,起不到生物實驗給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新知、驗證結果的作用了,動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養。
3.驗證性實驗較多,缺乏創造性。
高中生物課程實驗課時少,機會難得,教師一般在實驗的時候主張進行驗證性實驗,時間短,操作步驟少,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完整的實驗過程??此仆昝赖膶嶒?,卻在無形之中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驗證性實驗,學生在思想上就朝著既定的目標實驗,直奔主題,在實驗中缺乏思考,缺乏深入的探究,在完成驗證實驗結果之后,學生如釋重負,并沒有真正體驗實驗的樂趣,也沒有體驗到實驗過程中有了新發現的新奇感與興奮感。
1.大力提倡開放式生物實驗。
實驗是一種動手操作的活動,在實驗中,實驗者能獲得真知。高中生物開放性實驗涉及面廣,應用的知識較多,探究的方向也廣,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學生在開放性實驗中,探究能力、發散思維、綜合分析、逆向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2.鼓勵學生進行生物生活實驗。
學生在生物課程中實驗的開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種原因導致生物實驗的“缺斤少兩”。而很多實驗學生課余生活就可以進行深入探究、獨立完成。
生活中可以用來實驗的原材料很多,譬如在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中采用的西瓜、玉米、小麥、白蘿卜、毛豆、蘋果、馬鈴薯等生活中極易獲取,而實驗中的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等教師可提供適量,學生就可以在生活空閑之余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活動。學生的獨立實驗的效果也不差,獲得了對實驗知識的深刻體驗,動手能力得到增強,利用空閑時間得到了鍛煉,增強了學生生物學習的自信,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激情。
3.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實驗教學能力。
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實驗教學能力表現在實驗教學組織指導能力、實驗準備能力、實驗技能三部分,實驗技能是教師最核心的實驗教學能力。教師從這三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實驗教學能力,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堂生動有趣,科學規范的實驗課堂,讓學生能根據教師講述的詳細具體步驟,一步一步探究實驗的發展,直至獲得實驗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很好的引導與輔助作用,幫助學生能順利、成功、科學地進行實驗,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更多的能力。
1.實驗過程中切記實驗的科學性原則。
生物實驗本身就是一門科學實驗,科學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真正的實驗方法與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高中生物課程實驗一定要保證實驗方法的科學性,實驗材料選擇的科學性,實驗結果的科學性等。
2.實驗步驟要具體、詳細。
高中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很弱,生物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因為演示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學生在進行操作時會效仿教師的操作動作,因此教師在演示實驗時應該做到準備性與規范性,要將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細化到位,讓學生在操作的時候有據可依。
3.評價性原則。
在實驗重視結果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實驗結果的評價,不能在實驗結束時草草收尾,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實驗過程提出中肯的意見,以便在今后的實驗過程中進行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付出做出肯定與贊賞,學生獲得鼓勵與贊賞,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創造能力的培養。
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生動有趣,妙趣橫生,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對傳統生物實驗教學做出一些改進,進行優化,注重實踐細節,才能讓學生在實驗中收獲更多。
[1]王洪振,滕麗沖.不同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中實驗內容的比較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22):57-59.
[2]張慧麗.基于高效課堂開展高中生物實驗的幾點思考 [J].教育教學論壇,2017,(26):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