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 郭 紅
空間觀念是數學新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素質之一。在小學階段,教師應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觀察、操作、探究、交流,認識空間觀念的特點,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這對學生以后學習幾何與圖形以及將來的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下面,筆者以六年級上冊“長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結合實物由淺入深地感知長方體,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征所在,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能力。
處于小學高段的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圖形的正面、側面均已有所印象,因此,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先觀察,再通過實物認識長方體的特征,這樣的過程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通過觀察、想象和動手操作認識長方體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導入激趣。
呈現Flash動畫短片“神奇的長方形”;課件出示系列圖片,說一說哪些是長方體;請大家自由談談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如書本、火柴盒、包裝盒、肥皂等物體,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認識立體圖形和長方體,為探索新知奠定基礎。
2.探索新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體學具,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真實地感受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長方體的頂點、棱和面。
學習長方體特征首先是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把這部分的學習作為探索新知的第一步,可以激起學生探究長方體特征的積極性,也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為學生準確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提供了有力支持。
知識來源于動作。動手操作可以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和形象,身臨其境地感受研究對象的變化規律,通過觀察、實踐找出幾何圖形的特征,既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能加深學生對所獲得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學生在動手又動腦中自己去嘗試解決新的問題,豐富認知,提高教學效率。
在上述環節,學生已經對長方體的具體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從對長方體的表面認識逐步過渡到對物體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在接下來的環節我引導學生借助動手操作積累經驗,在小組內探討長方體由幾個面圍成,組織學生交流面、棱、頂點的特征,自行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并完成如下習題:
1.長方體有___個面?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什么形狀的?長方體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體有___個棱。長方體的哪些棱長度相等?長方體有___個頂點。
2.完成教材第19頁“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1頁練習五的第1、2、3、6、7 題。
在教學中,我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充分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累積的數學經驗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讓學生系統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新課內容,也能在探究、交流、思考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內化,有效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本課的學習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出長方體的形狀。為了深化學生的認識,教師可以在學生認識并自我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之后,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長方體,注意畫出三個面,然后用虛線將看不見的幾條棱表示出來,并將自己畫出來的長方體圖形與多媒體顯示的圖形進行對比,再次抽象長方體。
在課堂提升環節,我借助文字信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1.一個長方體的長為12cm,寬為7cm,高為5cm,你能想象出它的樣子嗎?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將長方體的一部分棱顯示出來,再完整想象出長方體的整體。經過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
2.如果一個長方體的長為5cm,寬為5cm,高為4cm,你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特征嗎?如果一個長方體的長為5cm,寬為4cm,高為1cm,你又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特征嗎?經過想象,學生可以發現前一個長方體是方方的,一組對面為正方形的長方體,而后一個長方體則是扁扁的,像火柴盒一樣。從研究平面圖形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的一次飛躍。
借助給出的文字信息進行有順序、有重點的想象,可以將靜態的文字描述變得立體形象,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為后續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奠定必要的空間概念基礎。
綜上所述,空間觀念的抽象性較強,不可能在朝夕間形成。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將復雜抽象的空間概念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建立表象,深刻認識幾何形體的特征,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真正落到實處。
[1]郭允.小學數學空間觀念培養策略探微[J].數學教學通訊,2016,22:33-34.
[2]吳軍城.談在形與體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J].教育教學論壇,2014,28: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