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臨海市永豐鎮中學 王利君
改變學生現有的思想,使學生對語文課產生興趣,并不是靠一些理論教育就可以達到的。要想改變學生的這種思想,首先要摸透學生的心理,看看學生喜歡什么,他們想要的是什么。把學生不喜歡做的事變得讓他們樂意干,這中間需要一個媒介,就像在河上架起一座橋。我們老師要給學生架起一座學習語文的興趣之橋。如果學生能走過這座橋,那么我們老師想要的結果也不再遙遠了。那么架起這座橋梁時,如何讓學生接受,并且自愿地走上去呢?我想,如果走這座橋是輕松的話,學生是愿意走這座橋的。幾年來,我不斷觀察學生課間動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在課余時精力充沛,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就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難道是下課時玩得太嗨,沒力氣上課了?同時我也發現,那些比較內向的課間不吵鬧的學生,上課時也是同樣的表現。不過,另一種現象的發現,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有了想法。那就是不管這節課間怎么玩鬧,如果接著這節是體育課、信息科、音樂課的話,絕大部分學生依舊是精神抖擻。于是,我想到把學生感興趣的元素結合到我的語文課堂中來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更有效。就此,下面談談我的想法。
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項內容簡單的教學,它涉及到聽說讀寫,課堂中需要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才能把課內外的知識為自己所用。再者,這種課堂參與的時間跨度又是那么的漫長。如何能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這樣一種執著呢?那就是興趣。引導學生培養學習語文的持久興趣。在我幾年來的觀察中發現,不管是七年級、八年級還是九年級的學生,只要學校一提到要舉行文藝演出或者是校園歌手比賽,他們都特別興奮和積極,我決定把音樂結合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音樂的旋律可以讓人感到輕松愉快甚至是興奮,而令人不討厭的環境總是樂于被人接受。于是我決定在我以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課前、課中、課尾都利用一下歌曲,又或者把教學內容放到歌曲中。舉個例子,在要教《智取生辰綱》這篇文章之前,我找到了歌曲《好漢歌》在課堂教學前播放,這一舉動讓學生的精神興奮了。學生感覺走進了令自己愉快的環境,心情就放松了,對課堂學習的參與也分外積極。這節課學生高談闊論,談吳用他們的“智取”,論楊志的“智”,論楊志的“愚”,把天時地利人和理了個通透。這樣的課堂效率還會令人發愁嗎?
又如,冰心的《荷葉 母親》這一課,如何把學生的情感帶入到母愛的世界里呢?我利用了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課堂教學結束時,我用歌曲《媽媽的吻》作結語,將學生對母親的情感升華到極點。一個學期下來,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出,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比率在增加。在我們鄉村學校,一個班級一般情況下大約40多個學生,按照以往的情況,一般情況下能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不到四分之一,現在一般會有一半的學生參與,有時情況會更樂觀,就算那些沒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生,也會抬著頭聽。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備課時做更多的工作,平時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持久興趣以致形成習慣,讓學生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學習。
對于全體學生來說,作文幾乎是最令他們頭疼的事情。內容空泛籠統,不知所云。素材怎么找?開頭、結尾怎么寫才好呢?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學生怕寫作文、不會寫、不知道怎樣寫,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篇好文章不只是有適合它自身的框架,更多的是它那框架里得有血有肉有靈魂。學生學會作文的框架那是不難的,放上血、肉以及靈魂也是可以的,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的是到哪里取那血、肉和靈魂。我們都知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不是說學生都喜歡看書,而且知道該看哪些書。這時我們老師就得給學生提供一些語文課本以外的經典作品,讓學生感受這些作品中的血、肉、靈魂以及文學的無限魅力。通過長期的指點熏陶,讓學生喜歡上看書,從而在寫作文的時候不在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更不會令他們反感。帶領學生近距離接觸文學,讓優美的文學作品去感染學生不失為是一個讓學生寫作文變得輕松的好辦法。
作為語文老師,都有記憶深刻的一幕。那就是只要一給學生布置作文,就能聽到一片嘆氣的聲音。接著就會有人說:沒內容可寫,怎么寫啊?怎么辦?不知寫到晚上幾點鐘才能睡覺等等。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平時沒有留意身邊的事物,缺乏材料。因此,寫好一篇作文,除了多接觸文學作品外,還要多觀察身邊的小事物,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選的優秀作品,恰恰因為這個,我們很多學生心里就總以為寫作是大作家的事,我們還是學生,怎么能寫出好文章呢?那不是好高騖遠嗎?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總是強調學生作文要寫得有深度有文采,學生一聽就怕了。實際上寫作沒必要一定要追求語言優美華麗,思想高尚等。就像我們初中課文里的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的哭泣,父親的指點都是生活中會遇到的平常事,就這么平常的小事,作者卻能夠在文章里表現出“分解困難,積小勝為大勝,最后取勝”的深刻主題。我想,我們的學生更應該從中明白,不是只有寫驚天動地泣鬼神的事才是好文章。特別是一些中學生為了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故意編造虛假的故事。例如寫自己病得很嚴重,母親如何心疼流淚,如何徹夜不眠;要么是母親病得奄奄一息了還在為兒女操勞等等,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我們應該讓學生真的明白,寫文章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把它看作是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的通道。告訴學生不要總想著寫作是要考試的,平時多讀文學作品,多練練,多關注身邊的事、物,碰到事情,看到風景,多談談自己的見解,把這種表達寫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心中存有這樣的念頭,寫作自然就會愉悅起來。
另外,讓學生懂一些寫作的基本章法。老師都認為教給學生寫作的基本章法并不少,可為什么拿起學生的作文看時,結果總是出乎意料呢?病癥恐怕是出在我們老師的紙上談兵吧。寫作理論講得再好再多,很多學生還是會一頭霧水甚至是越聽越理不清,還是理論加實踐更實際。由此,語文老師經常要親自下水,跟學生一起在文學的海洋里暢游。學生獨自在水里總會擔心自己會遇到各種危險,有語文老師一同陪著,還有什么可怕的呢?這不就是讓學生寫作變得輕松愉悅的一條途徑嗎?老師不要總是讓學生下水而自己在岸上觀望。
以上是我在語文教學中悟出的一些拙見。而語文教學要想成為受學生青睞的一門功課,就需要老師不斷探索、實踐,隨著時代的變化,緊跟教育改革步驟,不斷地架起一座座學習語文的興趣之橋。讓學生興高采烈地走到橋上去,并且在橋上流連忘返,從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而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
[1]學敏.課堂教學技能.
[2]陳旭遠.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堂改革.
[3]柳菊興.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
[4]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國家教育部制訂.人民教育出版社.
[5]朱紹禹.中學語文教學法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7]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