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華
(義縣第一初級中學,遼寧 錦州)
當今社會,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更多的是要求他們能有一個好的思想和人格,而其中的思辨能力,在近幾年來得到了社會各界極大的關注。教師應對此做出一定的改變,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而道德與法治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在此方面有著極大的幫助。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社會閱歷還不深,“三觀”的形成還不健全,此時就要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指引,而指引的前提是讓他們明白,思辨能力究竟是指什么。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卷上提到“若只是溫情之節(jié),奉養(yǎng)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雖然王守仁并未直接指出何為思辨,但這句話中本就蘊含著思辨的韻味。思辨其實就是思考和辨析,是思維能力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我們培養(yǎng)的目標應當是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能夠自己分析綜合與質疑,讓他們能夠對具體事物做出判斷和評價。只有理清思辨能力的觀念,認識到現(xiàn)階段的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它。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正確認知思辨能力這一觀念,還能因材施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對于一些領悟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更深入和他們針對某一新聞事件做出討論,讓學生思維能更加開闊。而對于那些領悟能力稍稍遜色的學生,課本上的案例足矣。不妨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針對課本上的事例進行探討,既可以加深他們對思辨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對于已經(jīng)超過十二歲的初中生來說,他們在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中已達到最后階段,此時的他們已經(jīng)不再需要老師擺出具體的物件來進行運演,他們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很顯然他們的許多想法都不太成熟,此時正是培養(yǎng)他們思辨能力的最佳時期。但是鑒于初中生思維活躍、叛逆心強這一群體特點,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學,包括圖表法、比較法和歸納法等。目前看來,許多老師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學模式,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還處于一種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左耳進右耳出,這不僅讓學生對于這一門學科有抵觸情緒,更不利于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多引導的策略,以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辦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針對當前討論度較高的“老人摔倒扶不扶”這一話題,不妨以辯論會的形式開展,可以將班里的學生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正方辯論員,一部分是反方辯論員,另外一方是裁判小組。雙方可以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裁判根據(jù)雙方的發(fā)言情況和表現(xiàn)來決定獲勝小組,教師進行最后的總結。而在課前,教師不能對這一話題有任何主觀色彩的添加,一旦教師一開始就偏向于某一個想法,學生只會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敢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更不敢和老師“唱反調”了,事實上,這樣一來不僅讓原本的辯論賽失去其應有的意義,還讓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這對于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還存在一些問題,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就要認清當前存在的問題,逐個突破。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只在乎學生對這一個知識點是否記住了,而忽視了在這個知識點下蘊含的思想理念,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沒有絲毫的時間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更沒有時間去思考,缺乏對學生的思維練習,更不用提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了。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認真仔細地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教材。在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深挖的地方。例如書本中第四單元的《生命的思考》中探問生命這一板塊,有的教師可能只是將書上的知識點圈出來,讓學生死記硬背,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完全違背了教材設計的初衷。對于探問生命這一板塊,不如在課上讓學生大膽發(fā)表意見,他們正是對萬物開始有了自己認知的年紀,何不以此為“引”,讓他們在思考的同時灌輸他們思辨的想法,這樣潛移默化比教師單刀直入的效果更好。只有給學生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學生才樂于思辨,才能更好地為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蓬勃發(fā)展的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堅持做到以上幾個方面,不斷提高學生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科目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