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智
(廣東省珠海市北師大〈珠海〉附中,廣東 珠海)
高中地理中的現象或事物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因此,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掌握地理知識的規律,并加以應用。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生的綜合思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輕松拿下這門課程。那么,如何在地理課堂中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希望對廣大地理教師的工作給予一定的幫助。
要素綜合思維是指認識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思維能力。學生只有將構成的要素認識和理解清楚,才能夠增強地域認知和動態認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講解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構成要素,讓學生在深度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將地理知識的講授變得更加清晰明了,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
例如,在學習“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探究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筆者首先讓學生分析西北地區的地理構成要素:降水量少,蒸發旺盛,高山環繞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阻隔了水汽進入,且位置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因此常年干旱;常年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兩季,少雨季節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人口激增、過度開墾放牧,致使荒漠化的加劇,久而久之,導致了目前的這種局面。可見,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從地勢、氣候、人文等方面對我國西北地區的特征進行分析,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要素綜合思維,并讓學生體會到生態環境建設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時空綜合思維是指學生能夠全面和系統地認識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布局和動態時間變化的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時空綜合思維時,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培養:從時間的角度上,讓學生發現每個時期不同地區發展的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從空間的維度來看,讓學生觀察在同一時期,每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以及發展的趨勢,并就其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讓學生能夠運用時空綜合思維去學習知識并加以運用,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城市化”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正確分析城市化這把雙刃劍,筆者以上海為例,展示了上海1911年、1949年和1990年三張不同的城市用地圖,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從時間的角度去分析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以及每個階段面臨的問題。之后再將2017年上海的現狀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氣候、人口、政治、經濟多個角度從空間上分析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狀況,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最后以小組的形式討論目前上海房價上漲的原因以及影響房價的因素。可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時空綜合思維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和系統地認識和分析問題,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一定的幫助。
地方綜合思維是指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存在的動態變化以及靜態特征,并能夠區分它們之間的異同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地方綜合思維時,可引入現實中生活的例子,將地方性的現象和特征展示給學生,指導學生運用地方綜合思維來全面認識這一地理現象,從而分析其發展的方向,并對其現象做出地方性的解釋。
例如,在學習“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確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并分析其原因,筆者帶領學生了解了目前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背景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國際背景。之后分析其良好的地理條件,靠近東南亞的地理位置使該地區發揮了勞動力低價低廉的優勢,并且形成了貿易進出口市場。總之經過地方性因素的分析和總結,讓學生明確了該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必要條件,從而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素養,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能力,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時刻注意生活時事、地理知識。最后,培養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不斷地探究未知世界,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和保障,為社會的進步和祖國的建設獻出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