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宇
(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中學,四川 宜賓)
欣賞者在進行作品賞析時感知作者情緒,樂其樂、憂之憂、愛所愛。對作者遭遇感同身受,在情感交流中體會作者創造時的心情,更好地解讀美術作品。學生發揮其想象力沉浸在美學作品中。情感共鳴可以延伸作品的深度,增加學生的欣賞樂趣。現今高中美術欣賞課中老師面對美術作品侃侃而談,學生在課堂下食之無味,老師投入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學習效果卻不佳。學生與作品之間缺乏感情交流不易產生情感共鳴。
國家深化素質教育改革,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中美術欣賞課順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興社會人才。家長逐漸重視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學校也根據國家要求社會需求開設美術欣賞課。同時,國家進行教育改革就是希望當代學生能夠全面發展,給學生提供一個發現美、體會美、感知美的機會。高中美術欣賞課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掌握發現美的方法,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我國學生的專業素養。因此,高中美術欣賞課具有非凡意義。
高中美術欣賞課中老師針對美術作品讓學生觀摩欣賞,從作品中感受作者要傳達的信息。學生在進行美術作品欣賞時要心無雜念、用心感受美術作品。開設美術欣賞課的意義是為了讓學生對呈現的美術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在美術世界中感知美、陶冶自身情操。良好的教學氛圍看不見、摸不到,但是卻能夠被感知、被感染。想要真正把握美術欣賞的美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產生情感共鳴。美術作品的真正意義在于根據作者的創作背景充分發揮其想象,對作者的情感同聲相應。
部分學生在小學或初中階段由于家庭背景、家庭經濟狀況等影響尚未接觸過美術欣賞方面的內容。老師要根據這一狀況調整教學進度。在學習初期對作品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習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選用素材方面也要格外考究。前期先選擇易于理解的作品降低欣賞難度,后期增加素材難度,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工作進度。
高中生個性張揚,具有鮮明特性。要根據這一特性采用新穎、富有張力、特點鮮明的美術作品進行教學,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和米勒的《拾穗者》。欣賞作品前向學生普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狀況。這些內容的補充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作品,對作品產生共鳴。保證素材的多樣性,向學生展示中西方美術作品及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品,開闊學生視野。采用學生熟悉的作品,如《蒙娜麗莎》等引起學生的欣賞樂趣。
美術欣賞課的主體是學生,由于美術課堂內容具備一定的難度,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調動。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狀態,老師準備的再充分也于事無補。美術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學生只有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才能感受美術作品更深層次內涵,對作者感情感同身受。教師進行教學工作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分析作者的創作心理。美術作品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只有真正懂得欣賞的人才能感知。學生在進行作品欣賞時代入自身情感進行換位思考更易與作品產生共鳴。
美術欣賞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面對藝術作品展開再造想象。學生發揮想象力在作者原有思想基礎上進行個人情感認知,在腦海中對作品進行重新組合改造,形成全新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更易對作品產生共鳴。
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不能強行進行知識灌輸,這樣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減弱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師要把握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懂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打開學生思路,通過談話教學的方式減輕學生壓力。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有自己的想象空間。
課堂中給學生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行感知作品情感。個人認知具有差異性,老師不可急于否定學生看法,要對學生看法給予一定的肯定,此舉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在進行美術欣賞時要心無旁騖,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幫助學生更快進入狀態、體會作品意境。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學生活躍思維,大膽想象,真正領會美術作品要義、感知作者情感、產生情感共鳴。
教師要根據高中生的特征采用合適的教材進行教學。采用正確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作品。設立高中美術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這是貫穿美術作品欣賞過程的始終,是美術欣賞課的中心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