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昌
(萬山區魚塘侗族苗族鄉初級中學,貴州 銅仁)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卻忽略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真正意義。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初中歷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初中歷史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價值觀[1],這不僅對學生提高了學習要求,同時對于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理念,要對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價值等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與幫助,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認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價值觀[2]。
華師版世界歷史上冊中引入了創新的理念、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等,是新時期編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教材。這本教材在某些知識概念方面有專門的體例,例如,古埃及人類的發展、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源頭、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等,這些知識內容在書中都是以紅色加粗的字體并加了下畫線來標識的,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直觀的印象,還可以標示其本身的含義概念的實質。這樣有助于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視覺關注程度,在日積月累中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歷史價值觀中蘊含的哲理也會隨之被學生理解,進而掌握。
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現象,能夠利用基本的方法創新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識記能力、理解能力、思維發散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等,只有在形成這些思維能力的基礎之上,才能逐漸完善學生的歷史價值觀。
學生只有通過對歷史教材內容的知識形成自己的體系概念,才能進一步為分析、解決問題提供依據,逐漸完善、形成科學的歷史價值觀。華師版世界歷史上冊的編排內容科學合理,語言精練且通俗易懂,十分方便學生的閱讀記憶。例如,在講解《古代希臘》一課內容時,首先講解了古希臘文明的起源,隨后談及了古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最后引出了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經過以及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產生的歷史意義、歷史評價等,通過教師對知識的講解,讓學生熟記歷史發展的經過,通過對學習內容的識記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基礎的思維能力。
培養理解能力有利于科學價值觀的形成。華師版世界歷史的上冊教材在注重灌輸基礎歷史概念的同時,還會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引導學生將知識聯系整合起來再進行分析與思考,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佛教的創立這一知識點中,就詳細地提到了佛教的發展經過,早期的佛教倡導“眾生平等”,力圖在宗教領域突破四大種姓的界限,在教師對學生進行此部分講解時,就要注重知識間的互相聯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講到華師版大化改新與中古日本內容時,除了掌握基礎知識外,還要求學生清晰地了解“大化改新”的具體實施條例,這無疑體現了這一章節內容的重要性。華師版教材重點在于介紹“大化改新”的起因與結果,教師通過講解“大化改新”的改革過程,使學生充分了解并歸納重點。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從日本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化產生的積極影響這一層次去認識它們。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促進學生世界價值觀的形成。
例如,從華師版世界歷史中對“資產階級制度分析”的教學設置來看,要促進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了解,應當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雖是一種剝削制度,但它同封建剝削制度相比,卻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并在其自身的發展中彰顯出自身的優越性。通過正反兩極的分析對比,在注重知識構建體系化和全面化的同時,促進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世界局勢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今天,如何使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對資本主義侵蝕的免疫力,同時樹立社會主義必勝的理想信念,需要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創新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等,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