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淼
(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第二中學,湖北 大冶)
從2017版的課程標準來看,大規模的海水運動這個內容被納入了選擇性必修1的課程,這就意味著對于本節內容的學習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升學考試或就業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教學內容的深度和教學處理的梯度。依據新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運用世界洋流分布圖,說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并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考慮到本節內容在整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的銜接性,并結合現有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我將在本節課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以下內容:1.洋流的定義、類型和成因;2.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3.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基于從狹隘的教材觀向廣闊的課程觀轉變的思想,我將以新課標為導向,以現有教材為藍本,并適當引入相關的課外教學資源,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完整。
1.區域認知:運用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2.綜合思維: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多個要素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思維能力;
3.人地協調觀:通過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海洋觀;
4.地理實踐力:通過多媒體情景模擬、動手繪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圖等地理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在情景中觀察、感知和理解洋流的能力。
1.教學重點:說明洋流的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2.教學難點:利用“全球風帶與洋流模式圖”,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1.讀圖分析法:通過讀圖、析圖、繪圖,從而掌握洋流的分布規律;
2.多媒體輔助法: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洋流的運動,彌補學生空間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3.案例分析法:運用具體的案例來分析洋流的地理意義,讓學生有更形象具體的感知;
4.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營造直觀、生動的地理情境,并以導學案中的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促進思維、增進能力。
接下來重點說說教學過程的設計,這一部分從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課堂小結、板書設計和鞏固練習這五個方面展開。
新課導入采用的是“日本福島核泄漏”的事故,在學生了解了該事故的情況后給學生設疑:日本福島核泄漏為何會造成如此大范圍的影響?帶著問題,走進新課。采用設疑的方式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本節課內容及與之有關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環節一:說明洋流的定義、類型和成因
1.定義:播放“洋流”錄像和將洋流與河流進行類比來幫助學生對洋流這一現象的理解。
2.類型:展示“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和“洋流與海水等溫線關系圖”,引導學生區別寒、暖流。
3.成因:播放多媒體動畫,演示洋流形成的過程,學生歸納洋流的動力及成因。
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洋流的運動,可以幫助學生對洋流的理解,從而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環節二:分組研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并繪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圖
將學生分組分別對以下三個海區的洋流分布特點展開討論:南北半球中、低緯海區,南北半球中、高緯海區,冬、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并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從洋流的運動方向(時針方向)、大洋東西岸寒暖流情況來歸納總結洋流的分布規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全球風帶與洋流模式圖”,動手繪制全球洋流模式圖。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開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能力,而且還能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讀圖、析圖、繪圖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環節三:運用案例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生分組,對以下案例展開討論:
案例1:通過課本59頁的案例1,分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案例2:通過展示世界四大著名漁場與洋流的分布關系,分析漁場形成的原因;
案例3:通過泰坦尼克號事件和哥倫布環球航行不同路線所耗時間不同,分析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案例4:根據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學生積極討論并展示本組答案,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學能致用。
通過學生先總結、教師后補充的形式,來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
將板書分為兩部分,中間板書本節內容的主干知識,體現本節內容的整體框架;右邊板圖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圖。通過書寫主干知識并板圖模式圖,體現了板書的系統直觀,便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試題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針對性,并且要突出重難點,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掌握,而且還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