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競
(西南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四川 成都)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已經實現了基本普及。對于教學而言,信息技術既有好處也有弊端,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其進行合理利用,就可有效轉變當前課堂教學模式,活躍當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欲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1]。但是如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其進行合理應用,會導致教師不能明確教學主題,偏離教學中心。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務必要以學生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多元化發展。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邏輯性、抽象性相對較強,再加上初中階段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現象,進而對教學效果造成直接影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可借助圖文結合、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習心理需求,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課本中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效轉化,進而更好地幫助理解、認識數學知識,突破數學學科的重難點內容,進而有效提高學習質量。比如觀察近幾年中考試題不難發現,在中考中涉及的動態幾何、函數問題較多,但是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度較大。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其運動軌跡進行動態展示,將抽象轉化為直觀,幫助學生更為清晰、明確地認識相關知識點,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很多個人能力都尚未得到完全發展。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依據當前學生實際情況轉變自身教學策略,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專注程度,引導學生按照正確思維方式進行自主思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真實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關注程度,同時還要注意在情境教學中適時提出疑問,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一般情況下,教學情境分為四種: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啟發情境、探究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為依據選擇適當情景教學方式,進而更好地保障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媽媽周末帶了500元去超市買菜,菠菜2元一斤,蝦仁30一斤,那么媽媽要買多少菠菜和蝦仁才會把500塊錢用完呢?(菠菜、蝦仁必須要都買)”在問題提出后,學生勢必會進行一番討論。在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這一教學重點,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班級內創設超市“購物”情境,進而更好地活躍當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數學知識。
觀察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不難發現,其中很多數學知識點都過于抽象。就初中階段學生認知水平而言,他們對于這些知識點很難深入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將一些重難點內容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模型,使學生在課堂觀察、操作中更為深入地理解課堂知識點。建立數學模型在空間、立體幾何教學中應用極為廣泛,比如在“三視圖”教學過程中,如若只是依靠課本知識學生很難理解立體空間圖形,如若只是憑借教材讓學生進行自主想象,很多學生都無法描繪出正確的三視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建造”一個空間幾何體,而后通過鼠標調轉幾何體角度,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具體概念。不僅如此,此種教學方式還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滿足其內心的好奇心[2]。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操作,有效加深學生數學知識記憶,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有著重要意義。但是教師在信息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必須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習風格進行充分考慮,創建一個學生真正愛學、想學的數學課堂,進而更好地保障信息技術應用效率,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