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娜
(四川省簡陽中學)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部門對傳統文化重視和發揚力度的加大,“國學熱”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學國學、背國學成為一種時尚,這一潮流的興起為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組織實施文言文教學,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高中文言文與初中相比,篇幅更長,內容更加艱深,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吃力。針對這一問題,高中文言文的學習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文言文教學手段,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更加輕松、更加全面地學習文言文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本文就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發表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與廣大高中語文教師一起助力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無論哪一門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至關重要的。“興趣是學習的先導”,一旦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興趣,學習就會成為一種很輕松和愉悅的活動。學生可以在興趣的指引下全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對所學內容也會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學也同樣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文言文學習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事情,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根據文章內容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背后的精彩世界。例如學習《赤壁賦》,教師可以引用文章中的精彩句段“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從而讓學生感受文中的意境:幽靜的月夜,江水波光粼粼,江上有虛無縹緲的歌聲,令人沉醉。在這樣的情境中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探知文章的內涵,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走進文本所構造的世界中,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興趣。(2)以文本的寫作背景激發學生興趣。例如學習《游褒禪山記》,老師可以講解王安石的為人以及他的政治見解和主張,重點介紹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1054年)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后以追憶的形式寫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罷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這些對文章背景的說明可以激發學生對文章的探究欲望,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文言文的翻譯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步驟,學生應當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文言文翻譯的相關知識,對常用的各種介詞、連詞等的用法能夠比較熟悉地掌握和運用,對于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有較好的了解,對于通假字也要熟練掌握。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有可能運用自己的所學進一步進行文言文的學習。學習文言文與學習外語是有相通之處的。只有入門,才能感受到這種語言文字的精妙并且能夠舉一反三;相反,如果沒辦法入門,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越學越糊涂,當然就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更快地入門呢?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應當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譯的三大原則,即“信、達、雅”,要求學生注意譯文準確,不隨意增刪內容,注意譯文的通順,有沒有語病。還應當考慮譯文的文學色彩,翻譯的內容應當符合原文的表達方式。其次,應當教給學生翻譯常用的一些手段,例如“對譯法”,對照原文,將原文的單個字組成詞語翻譯出來,比如《游褒禪山記》“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中“擁”可以翻譯成攜帶。再如“替換法”,也就是說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即把古詞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上句中的“余”應當翻譯成現代語中的“我”。還有對古文和現代文中近義詞的語義范圍擴大或者縮小,常用的例子都應當明確地記下來,例如古代的“江”是指長江,“河”是指黃河,而現在這兩個字的語義都擴大了。最后,還應當指導學生做好文法常用詞以及特殊句式的積累,比如一些常用的通假字,經常出現的倒裝句等,都可以通過整理,以筆記的形式積累下來。這樣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學生就能通過自己掌握的文法翻譯知識自行翻譯成文言文了。翻譯的過程類似于探險,不知道前面會出現什么,所以更具探究的動力。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同樣,文言文的教學也可以借助這些教學設備,從而使教學內容以更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內容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接受起來也會更快。其中,多媒體教學是目前學校普遍應用的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之一,將多媒體的一些功能與文言文教學有效地結合,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應該是很大的。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教學課件,輔助課堂教學,PPT的特點是可以用比較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課堂教學的內容,并且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含量。比如教學《滕王閣序》(節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原文放到屏幕上,然后請學生根據預習情況翻譯文中的語句,然后將學生的翻譯和參考書中的翻譯進行對照,這種對照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超鏈接功能逐字逐句地展示出來,使課堂翻譯更有效率。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翻譯句子的基礎上請學生試著串講文章內容,同樣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將學生的串講和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對比。總而言之,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集中和豐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其次,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的網絡功能輔助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比如教學《赤壁賦》,教師可以播放《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等片段。與文中“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zhú)艫(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作者的感慨相對照,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的內涵。除此之外,一些經典的文言文篇目都可以從網絡中找到相關的朗讀音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這些音頻,使學生體會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崇尚的學習方式之一,宋代大學問家朱熹也曾說過“觀書必須熟讀”。因此,加強文言文的誦讀教學,是教學文言文的必要手段。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誦讀過程中可以應用一些手段,使誦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誦讀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借鑒古人的誦讀方式,一面讀一面隨著文章的節奏搖頭晃腦,就如魯迅寫壽鏡吾先生讀書“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模仿這種誦讀形式,一起感受古人對于文學大家的得意之作是如何膜拜和學習的。再比如還可以開展文言文、古詩詞誦讀比賽,將一個時期內學生所學的文言文匯總一下,請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挑選自己喜歡的文章練習,然后以比賽的形式在班級里誦讀,制定一些評價標準,包括誦讀的聲音是否洪亮,內容是否正確,感情表達是否到位,語速是否合適等。比賽之前,學生肯定會精心準備,從而可以在班級里掀起誦讀文言文的熱潮。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創意誦讀,配合音樂與畫面,將誦讀變成表演,結合當前國學誦讀類電視節目的形式,使誦讀成為一種展示自我的方式。這些活動一方面鍛煉了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對文言文有了進一步的更深層次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躍沉悶的高中生活,使學生處于最佳的精神狀態,以更加積極和熱情的面貌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中去,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文言文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這彰顯了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是當時社會文化和社會風尚的具體體現。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通過作者游歷褒禪山的經過發表議論,從而體現作者的人生感悟,使我們感受到王安石時代那種風雨際會的政治景象。而王勃的《滕王閣序》極盡鋪排渲染,又讓人感受到博大雄渾的胸襟和氣度,雖是王勃的早期作品,但是那種意氣風發還是讓我們聯想到唐朝文化的繁榮與多元化。因此,教師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學生進行文化素養的熏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鑒賞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上多用心,搜集和整理與課文有關的史實和文學常識,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歷史故事、文化常識等,還要教會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魅力,體會文言文優美的語言、簡潔流暢的表達方式、極盡奢華的鋪排、細致入微的敘事等,還可以引導學生練習文言文的仿寫,對不同體例的文言文結合其題材特點仿寫一些片段,比如楚辭體、漢賦體、游記體,通過模仿與借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從而使學生愛上文言文的學習,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某篇文言文進行賞析,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然后在班級里交流讀文和賞析的心得體會,從而營造一種學術氛圍,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學習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文化的沉淀。
綜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學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藝術。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伙伴和領路人,帶領學生一起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盡情徜徉,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和熏陶學生的文化素養。
[1]凌青.別樣的文言教學課堂:以文言課本劇促有效教學[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8).
[2]呂晶晶.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文言文注釋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3]妙建燁.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J].學周刊,2012(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