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 鴻
(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學)
詩人聶魯達有句詩:“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搏清晰可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融入了許多新的教學元素和教學行為,但也因此出現了教學重點不突出、閱讀離散文教學核心越來越遠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挖掘不深入,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試技能都不能有所提高。其實,簡約樸實才是閱讀教學的至高境界。如何讓散文閱讀教學樸實有效,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心得。
散文閱讀的教學設計要以最簡潔的環節啟動學生最豐富的情感體驗。簡明的教學設計不會有過多的教學環節,但各個環節脈絡清晰、目標明確;知識不會面面俱到,但教學層次感強,重點突出,又不見任何刻意粉飾的痕跡。
例如,在教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時,在設計教學時,教師只需要抓住幾個問題,設計幾個教學環節,就可以做到立足文本,突出教學重點,使教學樸實有效。
第一步,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找出孩子在成長的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的特點。
第二步,從文中關鍵語句入手,體會父愛和母愛的不同,了解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觀點、看法。
第三步,結合現實探討文章中“母愛是無條件的”“父愛是有條件的”等語句。
這三個環節,其實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文章內容,還可以教給學生閱讀散文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初讀文章,感知文意;(2)精讀文章,抓核心內容;(3)聯系實際進行探討。
而如果教學中加入了過多其他花哨的環節,比如帶領孩子觀看父母和孩子的錄像,就偏離了這篇散文教學的目標,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讓課堂從頭至尾“熱鬧”一番,沒有太多價值。
所以,檢驗散文閱讀教學效果的途徑只有一條:學生能否脫離教師的幫助而自行讀懂、讀透散文的況味。散文閱讀教學為學生學習閱讀散文搭建了“練兵”和“實戰”的舞臺。學生作為一個“漸進成熟的讀者自主有效地閱讀課文,從中汲取營養,滿足自己的精神或實際需求”。
散文教學要讓學生立足文本,學到知識,掌握閱讀散文的能力。同時,散文的學習離不開學習者自身的深切感悟和體驗,在散文教學中,最難做到的是引領學生感悟,啟發學生在品讀鑒賞中感受語言的美妙,理解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后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所以,散文閱讀教學的樸實化不僅指教學設計、教法的樸實化,還應包括學生情感體驗的樸實化。
例如《故都的秋》一文,教學時將文章分成幾組畫面,分別指讀這些段落,同學們閉上眼睛,教師用自己的語言把文中所繪制的圖景描述出來,學生在聆聽中不知不覺走進了秋晨故都的院落、長街,帶著聽讀時的感受,讓學生自己談談哪些地方體現了故都秋天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對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教師再通過引導思考的方式進行補充。在思考感受中,學生進入了預設的氛圍。
所以,散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多讀,將對文章的理性分析和學生的原初體驗相結合,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樸實的課堂上獲得豐厚的回報,教學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收到高效的回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高考中,散文閱讀所考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主題思想、藝術手法、謀篇布局的技巧、語言特色、藝術形象。所以,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重點是通過文章的閱讀,讓學生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
以《荷塘月色》為例,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整體性原則,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按照略讀、精度、研讀的程序來進行。
首先,整體感知。形成對課文結構框架的整體認識。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感?文章按什么順序寫作?怎樣安排材料?
其次,精讀課文。以情為中心,重點閱讀月下荷塘與荷塘月色,回憶采蓮的部分。通過誦讀、聯想、抓住重點詞句賞析討論等環節讓學生體會景物的特點。并初步揣摩、體會、理解語言運用的特點。
最后,研讀課文。明確本文特色,總結學習方法。
這樣樸實的散文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和評價散文的能力為核心來組織,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獲。
金末元好問有言:“繁華落盡見真純。”真正高明有效的散文閱讀教學正是樸實化的教學。如果我們的散文閱讀教學都能夠做到返璞歸真,切實提高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達到“繁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這便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散文閱讀教學。
鄧彤.自讀課:教什么與怎么教[J].中學語文教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