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榮龍
(陜西省西安市交大陽光中學,陜西 西安)
近年來,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研制與構建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以此來推動教育發展。那么,到底什么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又包含哪些方面?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就此問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談些個人的看法。
1997年12月,國際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近年來,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共識,許多國家與地區紛紛開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或課程標準。受國際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也為了突破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通過借鑒國際上可參考的經驗,我國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既是實現從知識本位到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轉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歸。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的具體內涵是: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獲取可信史料,據此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實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的理性認識。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判的能力。
歷史價值觀是指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也可以表述為家國情懷。
其內在聯系是:時空觀念是其核心思維;史料實證是其核心方法;歷史理解是其核心基礎;歷史解釋是其核心能力;歷史價值觀是其核心價值取向。時空觀念是理論意識層面,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是實踐立意層面,而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必要掌握適當的方法即史料實證。換言之,史料實證是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紐帶,學習中特別要注意史料的分類和價值。
首先,復習課二級建模包括以下環節:(1)典例鏈接,解讀目標;(2)自主歸納,展示質疑;3.互動探究,深度剖析;(4)對接高考,鞏固提高;(5)梳理思路,建構導圖。在這五個環節中,“互動探究,深度剖析”這個環節是落實培養史料實證能力的最主要的環節。
其次,史料實證應包含三層內涵:一是通過學習實踐獲取可信史料,以培養學生實證精神;二是在此基礎上提取有效信息,爭取重構歷史;三是通過邏輯思維和歷史認識得出結論,以求以史為鑒。那么接下來就圍繞這三層內涵,在“互動探究,深度剖析”環節,層層遞進,使學生掌握史料證實的能力。
通過學習實踐獲取可信史料,以培養學生實證精神。史料類型一般分為文字型、遺存型、遺址型等;根據佐證史論的需要,可分為單一史料和系列史料。在近幾年的高考中,出現了對于史料的類型、來源等的方面的考查,而且這類題對學生的要求相當高。
例如:(2016·課標全國Ⅰ,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在這道題中的題干中,要求學生對這段文字型材料進行準確解讀。在此,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和功能,對材料進行討論,重點圍繞題干材料“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這句。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提示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然后將討論結果在課堂交流。每個學生站的角度不同,但是通過各個小組展示自己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果,也使其他人思路越來越豐滿,最后得出材料說明通過對材料的解讀并結合宋代的歷史,尤其是“重文輕武”的國策,重用文官,官員對皇帝的決策和言行有著非常大的制約和影響,而史官的史實記載也對皇帝個人行為有重要影響,讓皇帝不能為所欲為,于是,得出正確選項,這就是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實證精神。
總之,在面對新的高考形勢下,對中學教科書中闡釋片面、觀點陳舊的內容觀點,有意去重新探索。還有對學術熱點問題以及科研前沿的成果方面的體現,也無形中加大了對于史料實證能力方面考查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不斷去學習充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這種核心素養的培養,以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