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陜西省韓城教師進修學校,陜西 韓城)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沉淀積累,歷久彌新,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它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內涵和高昂的民族精神,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深入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并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地滲透到語文課堂中去,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吸收傳統文化,逐漸提升自我文化修養。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主要的學習對象就是我們民族的漢語,因此,語文在體現傳統文化方面的能力也是強于其他學科的,可以說語文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介質。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由于教學觀念的落后,一味地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從全面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所謂的重點難點知識,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傳承。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語文課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挖掘出來,將這種文化和理念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真正地完成初中階段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的理念。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也有許多蘊含著這些思想的文章,教師要利用這些教材資源,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從而自覺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觀念。例如,《〈論語〉十則》當中講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魚我所欲也》中講述了“舍生取義”的精神品質;《陋室銘》中體現了不拘泥于物質享受而追求精神生活的人生態度。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階段,教師要科學地指引學生細細品讀這些古文,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傳統道德的熏陶下健康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學生積累文化底蘊、提升自我素養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育中,應當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科學地指引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在開拓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起對傳統文學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使學生在閱讀大量優秀傳統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覺悟。
例如,在閱讀《岳陽樓記》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深刻感受到范仲淹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從而幫助學生學會關注時事、關心國家發展;在閱讀《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課文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偉大,激發其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如,在閱讀《出師表》時,能夠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諸葛亮忠義的精神品質,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閱讀優秀傳統文化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使學生不斷地提高自我文化修養,更好地立足于當代社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當前,許多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與現代社會脫節,在心理上對于傳統文化產生了隔閡,但事實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人民的生活一直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中各種節日民俗就是一個重要的體現方式,這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民俗節日,寄托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于未來的憧憬,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情感,蘊含著中國傳統的道德風尚,已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傳承和象征,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
例如,課文《慶祝舊歷元旦》,作者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中國人民對于春節的深厚感情,文中“中國政府早已正式廢除陰歷新年,但陰歷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廢除掉”“在一片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我不自覺地感覺到很愉快”等句子,都在平淡的語句之中表現出了,傳統節日對于人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形式,還寄托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感。又如在《端午的鴨蛋》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讓學生感受并學習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還能促使學生自發地將這類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通過節日的方式堅持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寶貴的知識內涵和精神品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進去,可以使學生吸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促進其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的提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與語文教學融合起來,使語文教育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