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海雅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教師進修學校)
普通話水平測試既是檢驗學員們普通話流暢、標準與否的一大標準,也是宣傳與推廣普通話的重要良機。現階段,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朗讀文章內容屬于其中的一大關鍵考核題目,起著測試學員普通話良好與否的作用,更在該次考試的最終得分中扮演著無比關鍵的角色。換言之,正是由于朗讀對普通話常規訓練與檢測優質與否有重要作用,學員們務必要順利攻破朗讀這個大關,加強自身的語言朗讀功底,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流暢水平。
眾所周知,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朗讀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對學員們能否順利通過考試、取得優異分數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與此相對應,朗讀教學也在普通話教學中發揮著“導師級”的重要優勢。具體而言,朗讀教學不僅可以促使即將應試的學員們從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沖擊下獲得有關普通話技巧的體悟,激起內心的共鳴,而且也有利于將他們帶進一個個富有飽滿情感的語言世界,親身領略語言世界的偉大與美好。再者,朗讀教學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非常有利于學員們將普通話技巧等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加強對實踐語言的把握。總之,朗讀教學在普通話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在當前普通話教學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內容:其一,語言功底差,也不敢大聲朗讀,怕讀錯,導致朗讀效果不佳,也體會不到短文所想表達的情感,即非常欠缺語感;其二,咬字不準,尤其是對一些常用字詞的讀音會出現誤讀,例如,會把“zh”“ch”“sh”念成“z”“c”“s”,還有會將“niú nǎi”念成“liú lǎi”等;其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會有一字或一詞多音多義的情況,而許多學員經常因對這些形近字或多音字無法分辨而出現讀錯的現象,例如,“音樂”中的“樂”應當念成“yuè”,而“快樂”中的“樂”應當念成“lè”,但是經常有許多人分不清何時念“yue”,何時“le”,或者在遇到形近字“通緝”“編輯”“作揖”或者“書稿”“蓬蒿”“竹篙”等,也有許多人對這些易混淆的形近字分辨不清;其四,學員們沒有掌握基本的朗讀表達技巧,例如,學員們不會根據語感調整平仄的語調,反而都是運用一種語調讀完一整篇課文,沒有絲毫關于情感的起伏,或者在朗讀短文時該停頓的地方沒有停頓,該連讀時沒有連讀,該讀重音時輕讀,該讀輕音時重讀,同時他們也沒有從根本上重視朗讀對普通話練習的作用,因此并沒有在朗讀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導致總是通不過普通話水平測試。以上便是當前普通話教學的主要問題,亟待完善解決。
朗讀教學重在于“讀”,其次才是有感情、停連有序地“朗讀”,因此,教師首先應當在怎樣讓學員們“讀”上下工夫。對此,筆者提出了幾點小看法:首先,教師應當鼓勵學員們敢于大聲朗讀,敢于多次反復練習,從而為培育他們的語感創建良好的前提。就如同李陽瘋狂英語一般,敢于丟掉面子,大聲朗讀,以讀攻心,以聽攻心。換言之,大聲朗讀是提升朗讀順暢度的最佳途徑,只有反反復復地練習,勤勤懇懇地磨煉,才能從根本上加強普通話朗讀的水平。其次,當學員們大聲且反復地朗讀完畢后,即已經會流暢地閱讀后,教師應當引導學員進行有感情地讀,即培育他們的語感。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利用創設情境等方式為學員們勾勒一個具體仿真的情境,然后讓他們閱讀與該情境有關的古詩詞或短文,體悟情與景、與文的相互交融,或者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或一段精彩的視頻,引導學員感知其美感,然后讓他們通過短文的音韻、節奏感悟文章段落的氣勢,進而理解所闡述的意境情感,帶領他們進行一次語感實踐的心理路程。當學員們對情感、景象、意境等產生大致的印象后,教師可以著手讓他們“不看景,也不看情境”地閱讀短文,即直接讓他們一邊朗讀,一邊進行意境想象……最終從對字詞的感知中領略文章美景,進而實現感情的升華。例如,教師在講述《散步》時,鼓勵學員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力求表達出作者對親情與生命的珍愛,這便是語感的由表及內,由淺及深。由此可見,要想學員們能夠順暢且富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首先就應當鍛煉學員敢于大聲朗讀的勇氣,然后運用多種方式為語感培養創造情境。
字詞讀音是普通話的語言基礎,也是學好普通話的第一要義,只有奠定好基礎,才能成就句子的通順與連貫,才能成就文章。因此,教師應當夯實好學員們字詞讀音的基礎。其中,咬字清楚、準確是字詞讀音的基本內容,不管是輕音還是重音,翹舌音還是平舌音,也不管是兒化音還是輕聲,多音字還是形近字,都要首先理清兩者之間的具體區別,分清字的不同與音的差異。基于此,教師應當首先從聲母、韻母、四聲調等做起,引導學員分清它們各自的讀法,尤其是針對平舌音與翹舌音,一定要注意口型大小、舌頭位置等,力求發音準確與精準。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學員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對于形近字、多音字等常常記錄區別,勤記勤背誦,長此以往,學員便熟能生巧,很快理清它們的區別了。最后,教師應當加大對字詞讀音的訓練力度,利用階段考試或課后作業布置等方式鞏固學員對基本普通話知識的印象,加強記憶的深化與理解。尤其是針對語言功底較差的學員,教師更應當重視他們的朗讀訓練,引導他們要比一般學員朗讀更多的文章,即從量變引發質變,提升普通話的練習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當加強學員們的普通話基礎訓練,即從字詞讀音入手提升他們音色、聲調的精準度。
1.注重朗讀的抑揚頓挫,語調恰當
語調,顧名思義,主要是指在朗讀過程中通過聲調的變化(即抑揚頓挫)來凸顯情感與思想變化的一種方式,換言之,朗讀者會根據文章作者情感的轉變而隨時調節自己的發音。對此,教師應當注重對語調這種基本朗讀表達技巧的訓練與指導。具體而言,教師在進行朗讀訓練中,應當引導學員學會針對不同的語氣而靈活運用不同的語感。例如,運用平聲調來表現陳述、說明這樣較為平緩、起伏不大的語氣;運用升調來表現疑問、提問這樣較為驚訝的語氣;運用曲調來表現生氣、譏諷等情感起伏較大的語氣;運用降調來表現決絕、認可、夸獎這樣肯定的語氣。
2.強調朗讀的輕重力度,凸顯重音
重音主要是通過聲音的強化與拉長來實現的,其目的在于深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基于此,教師首先應當引導學員依據文章的語境、語氣等,將每個語句的重音發掘出來,然后判斷運用哪種方式表達它。再者,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短文情境進行輕重音朗讀教學,例如,針對《金子》中的“我是唯一一個找到真金的人!”以及“別人在這兒找不到金子后便遠遠地離開,而我的‘金子’是在這塊土地里,只有誠實的人用勤勞才能采集到”,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把握其中的重音字,“我”“唯一”“金子”“誠實”等。由此可見,教師應當指導學員掌握朗讀的輕重力度,以重音凸顯感情的升華與強烈變化。
3.注重朗讀的連貫性,停連有序
朗讀的連貫性,即指朗讀時的順暢與流利程度,把握停頓與連接的有序。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應試考生因為字詞讀音或朗讀不連貫而出現停連不當的情況,導致朗讀效果不明顯,得分偏低。因此教師應當重點抓住這個問題進行解決,即應當讓學員大量閱讀多種文學體裁的優秀作品,通過演講比賽或者每日一讀等活動逐漸提升他們朗讀的連貫性,防止出現回讀、串行讀等現象。由此可見,連貫性屬于朗讀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普通話水平測試最基本的考核項目,所以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方法教導學員注重朗讀的連貫性,深度把握停頓與連接的有序得當。
4.把握朗讀的節奏性,得體適當
朗讀的節奏性,即指朗讀時的音樂感(速度、語調、上下等),隨時依據文章內容與情感、氣氛的變化而轉變,發揮著增強文章內容特色、渲染氣氛、勾勒景象、表達情感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朗讀實踐教學時,尤其要注意學員對節奏的掌握力度與技巧,引導他們掌握:讀到何處應當提升節奏,凸顯情感的起伏,讀到何處應當放緩節奏,突出情感的平緩,即朗讀要適當得體。例如,教師在指導學員進行散文、詩詞與戲劇閱讀時,節奏變化較為明顯,尤其是情感起伏較大,而針對說明文或議論文進行指導時,應當讓學員放慢節奏,緩慢有序地朗讀。由此可見,文章內容與情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朗讀的節奏,因此教師應當教導學員首先理解其中心思想與主要感情,然后再理解其節奏快慢。
總而言之,本文基于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視角對朗讀教學進行了分析,并從中得出了朗讀既屬于考核項目的基本范疇,也屬于檢驗普通話基本功的關鍵要素,因此朗讀教學也相應地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此,教師應當從字詞讀音、朗讀技巧等多種途徑入手,引導學員大聲反復朗讀,從而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
[1]梁海艷.普通話水平測試給普通話教學的啟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12(1):103-105.
[2]楊吉琳.以普通話教學促進大學員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J].課程教育研究,2016(30):1-3.
[3]李杉.多媒體輔助大學普通話教學發展新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5):176-178.
[4]武廣紅.普通話教學策略探析:以鐵嶺方言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