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曦
(柴河林業局第一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高中作文教學要擔負起相當一部分學習、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通過作文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理解,并且有利于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綜合素養等。但是在當下的高中作文教學之中,傳統文化似乎常常處于被冷落的狀態,這無疑值得我們從理論上層面進行探討,力爭由小及大,在高中作文教學過程中,一步步實現傳統文化的回歸。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發現高中生議論文論據依然難以擺脫司馬遷、文天祥等多年來反復使用的一些素材,雷同現象嚴重,千篇一律。
其實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諸多的人文素材可供高中生使用,從《史記》《漢書》中古人的錚錚鐵骨,到建安、盛唐的士人風骨,以及幾千年來無數的英雄兒女,不計其數。歲月流逝,但是他們的經歷、性格、故事乃至傳說依然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其中諸多的素材可以為學生所用,豐富了高中生作文的文化內涵,而且使學生的習作豐富多彩,一定程度上減少雷同現象的產生。
筆者曾經和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進行溝通,大家一致認為,一些閱讀量較大的學生,在作文寫作中,能夠新意迭出,異彩紛呈,其重要原因就是對于古典文學的內容能夠熟練駕馭。
黃庭堅在其詩論中常有“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說,雖然有其偏頗之處,但我們也可以從中受益,就是要善于向前人學習,尤其學習傳統文化中駕馭語言的能力,比如傳統歷史散文的“草蛇灰線”“微言大義”,傳統詩歌的“賦比興”手法,以及“意在言外”的旨趣,都可以在高中生的作文中有所體現,即便是較為簡單地直接引用前人語句,也會使得整篇文章富于文化氣息,使得學生煉字造句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作為教師,應該從日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單單局限于作文教學。當下高中生課業較為緊張,許多措施比如開設文化角、古典文學欣賞會等并不適用,但可以在寒暑假、十一長假推薦一些經典書目,以短小精悍者為上,比如《古文觀止》中所選取的歷代散文,比如《世說新語》《聊齋志異》以及唐傳奇中的一些經典篇章,讓學生閱讀,并于假期之后通過作業或者其他形式進行考查,這樣對學生潛移默化,有所收益。也可以課內文章為背景,進行引申闡發,比如從《陳情表》可以引申到傳統文化中的“忠孝”命題,《逍遙游》可以引申到秦漢以后常見的“鯤鵬變化”意象,《鴻門宴》則可以引申出關于楚漢爭雄的故事,以及一些古典禮儀,至于《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對明清小說進行回顧。
在寫作實踐中,強化傳統文化因素,古代即有“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議論為詞”的說法,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不妨布置學生將古典詩詞文賦引入作文,進行強化訓練,耳濡目染,必然有所
成效。
并且,講一些短小精悍、感人肺腑的歷史事實、故事,列為作為教學內容,便于學生引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對接之處,做到避免生硬,力求自然,使學生易于接受。
而且近年來,筆者在作文教學實踐中,開始打造素材庫,定期設置作文研討課,要求學生每人舉出古典文史哲領域的一些人物、事例、書籍,進行探討,并且分析能夠應用在何種題材的作文寫作中。這樣在不斷地討論與寫作中,學生必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我們可以明確的是,高一高二的作文教學應當偏重于積累,而高三則是綜合提升階段。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必須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既能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又不會影響正常教學。
因此,我們在高一、高二作文教學中不妨多滲透傳統文化中的詩文、故事等,比如對于《聊齋志異》《世說新語》《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些課外名篇進行講解,并且要求學生進行寫作實踐。而在高三作文教學則要強調傳統技巧的應用,比如議論文中如何運用一些傳統典故,可以與《過秦論》《阿房宮賦》等政論散文結合教學。再比如抒情文中,如何通過傳統文化抒發情感,不妨與余秋雨的《道士塔》結合。以及《出師表》的敘事框架,《伶官傳序》的如何提出、分析、解決問題,《關雎》《楚辭》中的“風雅頌、賦比興”手法,都應當在作文教學中重點講解,使得學生能夠自如運用諸多手法,達到應試目的的同時,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染。
本文只是從教師的角度進行理論探討,并未對高中作文教學以及傳統文化回歸作更深層次的研究。但是在當下的高中教學環境中,不可否認,傳統文化與作文教學存在一定的脫節。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喜愛、接受、應用傳統文化,并通過作文寫作展現出來,達到提高作文水平、培養個人素質、繼承優秀文化的綜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