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蘭
【摘要】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行業也必須與時俱進。職業學校普遍生源比較差,文化功底比較薄弱,學習語文興趣不高。作為中職學校語文學科的教師,根據目前這種情況,談談怎樣在中職學校上好語文課,望同行借鑒。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這幾年以來,中職語文的教學也是不斷改革,但是由于中職生升學率不高,厭學的同學比較多,導致中職語文教學比較失敗。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這種現象,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要根據生源情況具體分析,大部分上中職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于初中畢業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才到中職學校學習技術。所以,我們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和內容時,不能要求過高,合理使用教學方法,才能扭轉這種局面。
一、教學內容應該緊密結合專業課程和生活實踐
在中職學校開展語文教學,應選擇難度較低的內容,選擇適合中職生閱讀的課文,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最基本的能力。在學習語文的時候要把語文跟自己的專業結合起來,語言是一切的基礎,讓學生明白只有學好語文才能學好其他的學科。語文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學科。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升了,那么在學習其他學科的時候理解能力自然會很強,也能很好地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把專業知識運用到社會當中。
二、教學方法應以練習為主,講和練做到同步進行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傳統教學都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只負責機械地聽,這種教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填鴨式”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跟學生沒有絲毫的互動,也不能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語文教師要徹底變革傳統教學模式,開啟新的教學模式,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做到以練習為主,講和練做到同步進行。
(一)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讓學生動起來。俗話說:“人的智慧就在指尖上。”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實踐,學生才會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才會對學習感興趣,才會主動去探究問題,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所以說,動手實踐很重要。
(二)培養學生的動口能力
在中職生的課堂上不難發現,很多學生都是比較被動的,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很少有人積極主動地來發言。在平常教學中,應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發言的機會,讓學生慢慢鍛煉自己的口才。畢竟將來走向社會是要與人打交道的。平常學習一篇課文時,可以給出學生時間讓學生來進行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只要自己多朗讀,自然就明白課文中的含義,也能積累一定的詞匯和語法,以后無論是在寫作還是學習其他學科的時候都能夠快速理解專業知識,以便很好地去掌握。也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最后進行朗讀比賽,對于表現優秀的小組給予獎勵,對于表現不好的小組給予及時鼓勵,爭取下次做得更好。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可以組織演講比賽或者表演課文情景劇等,這些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動口能力,也可以讓口才得到很好的鍛煉。
三、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多媒體技術跟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的形式展示課堂內容,通過播放視頻、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和清晰地學習知識。學生通過多媒體的聲音和圖片能夠很好地刺激視覺和聽覺,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多媒體教學,也省去了傳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的時間,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四、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不應以分數論英雄
一些普通高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以分數為評定標準,哪個學生的分數高,就自然為語文成績優異者;哪個學生的分數低,就直接評定為語文成績的差生。其實在中職學校,教師不應該把分數看得太重,否則會使學生感到有壓力,反而不利于在中職學校當中很好地開展語文教學。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一般都是為了學習技術,畢業之后能夠找個好工作,所以說在學習語文時,教師應該把語文教學作為輔助教學,讓學生學好語文基本知識以外,再把語文帶到專業中去,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讓學生養成不偏科的良好習慣,把中職學校的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方位的人才,才能適應將來社會的崗位需求。未來的社會需要的不是分數的高才生,而是一批有知識、有技術、有素質的全面性人才。
總而言之,要想在中職學校上好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始終貫穿新的教育理念,實施新的教育方針,不斷努力、不斷在課堂上磨煉,探究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明.把“語文”還給生活——上好中職語文課的一點思索[J]. 課外語文,2017(21).
[2]羅輝.教育目標分類學[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
[3]王榮.高職高專語文教學新模式探討[J].太原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
[4] 任啟.怎樣上好中技語文課[J]. 語文學刊,2014(20).
[5] 盧輝. 以生為本,讓中職語文課活起來[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