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咫羽+易圖永



摘要 通過對2015年邵陽市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發現邵陽市稻瘟病、紋枯病發生情況較重,“兩遷”害蟲發生較輕,病蟲害發生情況與當地田間管理、品種選擇、氣候條件有較大關系。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田間調查;病情指數;發病率;湖南邵陽;2015年
中圖分類號 S435.1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115-02
邵陽市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每年種植水稻31萬hm2,常年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為286.33萬公頃次。病蟲害田間調查是開展病蟲害預測預報、制訂防治方案、提供數據資料和科學依據的基礎,對病蟲害防治有指導性作用,可保障農作物產品優質、高效、生態、低成本、無公害[1-2]。因此,有效防治水稻病蟲害、加強水稻病蟲田間調查、搞好病蟲測報,對綠色、安全、無公害水稻生產和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4]。筆者于2015年5—10月在邵陽市各縣進行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調查,旨在通過分析發生情況,為水稻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
1 水稻病蟲害田間調查方法
1.1 稻瘟病
1.1.1 葉瘟。從插秧后秧苗返青開始,每5 d調查1次,查到始穗期止。根據當地種植情況,系統觀察田選擇早、中、遲3類感病品種各2~3塊,在觀察期內不采取藥劑防治措施。定點觀測田每個田塊在田埂內第2~3行定2點,每點查2叢綠色葉片,按照大田葉瘟病情分級標準[5]進行調查和病情指數計算。
1.1.2 穗瘟。按《稻瘟病測報調查規范》[5]進行調查。
1.2 水稻紋枯病
按《稻紋枯病測報技術規范》[6],記錄發病株數,計算病情指數。
1.3 稻飛虱
按《稻飛虱測報調查規范》[7]進行調查。
1.4 稻縱卷葉螟
按《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規范》[8]進行調查。
1.5 二化螟
從誘光燈下第1次出現成蟲后開始進行田間調查,選擇重、中、輕3種類型田各2塊,每隔7 d調查1次,在收割前結束。采取五點取樣調查法,每點調查50叢,記載調查數據,計算田間蛾量和幼蟲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稻瘟病發生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早稻:葉瘟田間始見于5月9日,5月底進入流行高峰。其中,邵陽縣、新邵縣、洞口縣重發生田塊較多。穗瘟始見于6月15日,水稻品種為湘早秈24號。由于早稻破口期晴少雨多,病穗率較偏重,7月7日病穗率達到1.8%。
中稻:葉瘟5月24日田間始見,6月上旬流行。穗瘟8月2日始見,8月25日病穗率達到0.6%。由于7月下旬雨日較多,氣溫適宜,中稻穗頸瘟偏重。
晚稻:葉瘟8月1日始見,8月17日左右流行。穗瘟始見期在9月13日,10月9日病穗率達0.46%。
2.2 水稻紋枯病發生情況
早稻:5月16日始見,由于降雨天氣多,氣溫有所上升,紋枯病發生流行迅速。到6月上旬進入流行盛期,6月16日全市早稻平均病蔸率達22.5%、病株率達8%,7月7日病情指數為8。
中稻:始見期在6月11日, 6月28日進入流行期,流行高峰期為7月29日至8月4日,8月5日中稻平均病蔸率達24.9%、病株率達8.5%,8月25日病情指數為6.4。
晚稻:始見期在8月5日,流行高峰期為8月26日至9月11日,9月16日平均病蔸率達26%、病株率達11.6%,10月9日病情指數為5.8。
2.3 稻飛虱發生情況
2015年邵陽市稻飛虱遷入早,遷入峰次多,但遷入累計蟲量不高。3月18日邵東縣(武岡市為3月24日)燈下始見白背飛虱成蟲。4月22日左右出現第1個遷入峰。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強對流天氣多,共出現4次遷入主峰,分別為5月15日、5月19日、5月30日、6月10日(圖1)。
2.4 稻縱卷葉螟發生情況
2015年稻縱卷葉螟蛾遷入時間早、遷入峰次多、蛾峰持續時間長,但蛾量偏小。2015年武岡市4月1日燈下始見,4月2日草地趕蛾始見,5月9日田間系統趕蛾始見。5月15日出現第1個遷入峰(上年為5月10日),但蛾量不大,此外還有5月19日、5月27日、6月10—13日3個遷入峰。其中,6月10—13日遷入量最大。6月14日早稻系統趕蛾量達到6 375頭/hm2。6月16日早稻幼蟲量達47 580頭/hm2,中稻幼蟲量達64 305頭/hm2。第四(3)代發蛾盛期為7月1—7日,高峰日為7月7日,中稻田平均蛾量為12 195頭/hm2。7月14日中稻幼蟲量達到203 580頭/hm2。第五(4)代縱卷葉螟盛蛾期為8月5—13日,8月11日中稻田平均蛾量為6 465頭/hm2,晚稻田平均蛾量為3 390頭/hm2。8月18日中稻、晚稻幼蟲量平均分別為 34 005、76 770頭/hm2。第六(5)代縱卷葉螟盛蛾期為9月2—12日,高峰日為9月8日(蛾量4 770頭/hm2)。9月15日晚稻幼蟲量平均為70 440 頭/hm2,9月29日幼蟲量平均為22 125 頭/hm2(表2)。
2.5 二化螟發生情況分析
一代偏重發生。受4月上旬倒春寒的影響,二化螟成蟲羽化盛期一般在4月25至5月4日,一代卵孵高峰期在5月7—15日。5月19日低齡幼蟲高峰期平均幼蟲量為130 350頭/hm2。一代蛹羽化高峰在6月29日至7月5日。二代中等發生,二代二化螟孵化高峰在7月7—13日。1~2齡高峰在7月12—16日。7月14日中稻二化螟平均幼蟲量為26 925頭/hm2。成蟲羽化高峰在8月7—13日。三代中等發生,三代二化螟卵孵高峰一般在8月14—18日,1~2齡幼蟲高峰期在8月17—21日。8月18日中稻平均幼蟲量為27 030頭/hm2,晚稻平均幼蟲量為22 380頭/hm2。第3代蛾高峰為9月13—17日。四代中等發生,四代發育不完全,孵化高峰期一般在9月22—26日,1~2齡幼蟲高峰期在9月28日至10月2日。10月 9日平均幼蟲量為23 190頭/hm2。endprint
3 討論
從調查情況來看,2015年邵陽市水稻病害發生情況較嚴重,主要是由于田間管理不到位,稻瘟病田間帶菌率和紋枯病殘留菌核量大,具備大發生的菌源基數,加重病害發生。2015年“兩遷”害蟲發生較輕的最重要原因是上半年遷入量少,這主要與遷出地成蟲羽化期和臺風時期是否吻合有關。從調查的水稻品種來看,優質稻種植面積占比較大,由于優質稻對某些病蟲害的抗性較差,是稻瘟病、稻曲病暴發流行的隱患。
中稻、一季稻面積比較大,播插期不一,插花種植,拋秧和免耕栽培面積大,都有利于螟蟲和“兩遷”害蟲的發生危害。一是部分農戶缺乏平衡施肥觀念;二是復合肥常常氮肥比例偏重,偏施氮肥現象仍較嚴重,易導致禾苗生長過旺、過于嫩綠、田間郁蔽度大、植株抗性降低,有利于害蟲的發生繁衍和病害的擴展危害。
氣象條件對病蟲害發生具有較大的影響,邵陽市 2015年4月出現倒春寒,對二化螟有所抑制。但2016年,因雜交水稻品種高稈、粗莖營養豐富,單、雙稻混栽橋梁田多等原因,導致邵東縣第4代二化螟發生嚴重[9]。6月氣溫偏高,7—8月氣溫偏低。沒有明顯的高溫干旱時段。加上雨日較多,經常是上午下雨、下午天晴。適溫高濕的天氣導致稻瘟病發生重。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但是稻飛虱并未暴發,應該與采取了合理的防治措施有關。
4 參考文獻
[1] 全國農業技術服務推廣中心.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 韋永保,趙厚印.水稻病蟲總體調查及預報技術探討[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2,22(2):3-5.
[3] 王潁.水稻主要病蟲害田間調查技術[J].農技服務,2013,30(5):498.
[4] 劉淑環,李金琴.哲盟水稻病蟲害發生種類調查報告[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3(4):32.
[5] 稻瘟病測報調查規范:GB/T15790—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6] 稻紋枯病測報技術規范:GB/T 15791—2011[S/OL].[2017-10-10].http://www.zhgb.org/2/standard Detail499149.htm.
[7] 稻飛虱測報調查規范:GB/T15794—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8] 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規范:GB/T15793—2011[S].北京:[出版者不詳],2015.
[9] 劉長義,周檢軍,申意玉. 邵東縣四代二化螟大發生原因及控防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7(8):57-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