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軍+羅振瑞
摘要 本文介紹了瑞金市近年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建設的基本情況,總結了實施措施和取得的效益,并提出了森林質量提升對策,以期為森林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森林質量提升工程;措施;實施成效;對策;江西瑞金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157-01
1 基本情況
為提高全市森林質量,瑞金市以長防林、森林撫育等生態項目建設為引導,結合生態旅游、林業產業建設,優化建設環境,提升服務質量,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低質低效林改造,大力營造杉木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和珍貴樹種闊葉林。自2014年“創森”以來,采取撫育改造、補植改造、更替改造、封育改造等措施,完成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建設8 382.23 hm2,其中補植改造550.1 hm2、撫育改造4 133.4 hm2、更替改造25.4 hm2、封育改造3 673.33 hm2。
2 操作措施
2.1 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
實行局領導和技術人員掛點制,掛點人員跟蹤提供技術指導和業務服務,對山地流轉、造林作業設計、清山整地、種植、撫育進行質量把關,確保種植質量。
2.2 積極落實經營主體,強化質量管理
瑞金市在項目實施中與產業建設相結合,與林農意愿相結合,落實經營主體,營造濃厚的造林綠化氛圍,既提高了群眾造林積極性,又保證了項目造林質量。
2.3 重點工程項目傾斜扶助
國家、省、市林業生態項目重點用于營造速生豐產林、木材戰略儲備林建設,同時在森林撫育等項目安排上給予傾斜,對于符合項目建設要求和標準、經驗收合格的給予項目資金補助,緩解了造林主體部分資金壓力。
3 效益評價
3.1 經濟效益
森林質量提升工程的實施夯實了瑞金市的森林資源基礎,提高了全市的森林質量,林地產出率和林農經濟收入,按速生豐產林年生長量0.7 m3、出材率70%、木材單價1 200元/m3、20年產量147 m3/hm2概算,產值達17.64萬元/hm2,8 382.23 hm2森林資源可以為林業提供產值147 862.537萬元。
3.2 生態效益
森林質量提升工程的實施,使全市的低質低效林得到有效改造,林相趨于整齊,森林的各項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森林景觀處處可見,負氧離子、水質、空氣質量都得到有效保護,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全市生態環境安全得到保障。
3.3 社會效益
森林質量提升工程的實施,解決了一大部分群眾的就業,可為當地群眾提供10 770個就業機會,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有利于家庭和諧,促進了社會穩定。同時,項目的實施能有效提高林農的造林積極性,改變傳統的森林經營方式,科學開展森林經營,為國家提供大量的優質木材,緩解國家木材供需矛盾。
4 森林質量提升對策
4.1 配套培育技術
在樹種選擇確定之后,還要有一系列定向培育的技術措施相配套,才能保證人工林培育目標的實現。
4.2 合理控制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對林木的生長調控、成材早晚、木材產量及徑級大小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控制造林密度歷來是培育人工用材林的重要環節。特別是造林初植密度及其后經過撫育間伐調節形成的人工林培育各階段的密度,直到最后成材利用時的密度應該是一個優化密度系列。今后還要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立地等級,針對不同樹種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以確定不同材種要求的、科學的人工林造林密度[1-2]。
4.3 多樹種搭配和混交造林
樹種單一、以純林為主原本是培育人工林為取得批量化同材種產品的關鍵要求,這與農作物栽培相似,但從生態學角度看,卻是引起地力衰退、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增多的主要弊病。現代育林學必須在這方面找出能兼顧經濟和生態2個方面的辦法,即在集約化培育目的材種時,安排多樹種搭配和混交林營造。多樹種搭配是指在江西省丘陵山地利用不同地形部位和立地條件選用松、闊、經濟林果樹種搭配,可以是純林,也可以是混交林。設置一定寬度的硬闊防火林帶是一種很好的人工林基地建設方案,在這方面還需進一步因地制宜探索實踐,找出各地適宜的具體發展模式。混交林培育是在林分內用2種或2種以上樹種采用適當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進行復合培育。在培育工業人工林時混交造林都有較強的目的性,或主要為了改良土壤,或主要為了保持林分穩定性,或預防病蟲害。混交樹種既要能為混交目的服務,最好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且其利用周期與主要樹種的利用周期相匹配。另外,長周期、大徑級人工混交林樹種搭配要盡量參考天然林中已有的樹種搭配組合,達到“近天然林”程度,這種模式要經過試驗研究才能推廣。混交林培育只是解決人工林潛在問題的措施之一,混交本身不是萬能的,還需配合其他培育措施,如密度調控、林木施肥、生物防治病蟲害、防火隔離等[3]。
4.4 其他培育技術措施
首先,培育人工林的過程中,為追求速生、高產、優質的經濟效益,一般都要采取集約化措施,如整地規格、苗木良種化水平及其規格、撫育管理、林木施肥、修枝等,但集約程度必須適度。這不僅受經濟成本制約,而且任何措施都要適度,超過一定的度(如整地規格、苗木規格、施肥量等)不僅無法按等比獲益,還可能適得其反,因而針對不同條件的組合掌握適度很重要。其次,必須兼顧生態效益。發展人工林要兼顧生態效益,針對過去在建設人工林中存在的問題,當前要限制火燒清理措施(煉山)的應用,以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在山區要限制全墾整地的措施應用,盡量利用生物學途徑來改良土壤、維持地力,而少采取單純施化肥的辦法,以減少林區流域的面源污染等[4]。
5 參考文獻
[1] 沈國舫.森林培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321-416.
[2] 羅振瑞.瑞金縣飛播林主要混交樹種生長模型研建與生長節律動態分析[J].江西林業科技,1993(5):6-10.
[3] 丁思統,孫科輝,劉洪峰.次生林經營的幾點思考[J].江西林業科技,2000(3):42-48.
[4] 鄧海燕,莫曉勇.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綜述[J].桉樹科技,2017(2):37-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