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龍太
摘要 以《安徽省博村林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為基礎,通過對黃山市博村林場林地資源現狀、經營成效以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加強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對策,以期為探索黃山市博村林場林地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 林地;資源現狀;保護利用對策;安徽黃山;博村林場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165-02
林地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是森林和森林動植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1]。為了科學、合理、高效地利用林地資源,按照國家林業局關于編制省級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要求,黃山市博村林場編制了《安徽省博村林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本文在該規劃的基礎上,從黃山市博村林場林地保護利用現狀和成效入手,分析了林地保護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實施黃山市博村林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對策,以利于黃山市博村林場進一步加強林地資源保護利用工作。
1 基本情況
1.1 自然概況
黃山市博村林場位于屯溪區西郊,東西長約22 km,南北寬約14 km,四周與屯溪區、休寧縣、歙縣、徽州區部分鄉鎮交界,下轄東關、馬鞍山和秀陽3個工區。林場地勢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400 m左右,最高峰馬槽山海拔503 m。由于黃山屏障的抬升作用,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 ℃左右,年降水量在1 350~1 650 mm之間,無霜期260 d。巖石主要有千枚巖、花崗巖、頁巖等,土壤有黃(紅)壤、紫色土等,土層厚度在30~70 cm之間,pH值4.5~6.5。林場內植被繁茂、種類繁多,具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特點,無原始植被,多為檵木、杜鵑、白櫟、茅栗、青岡、苦櫧、化香等樹種組成的次生闊葉林或灌木林,以及人工營造的馬尾松、杉木、濕地松、油茶、茶葉等針葉林和經濟林。
1.2 林地資源現狀
據2009年黃山市博村林場森林資源數據(基于2004年二類調查數據)顯示,林地面積3 328.87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00.00%。其中:有林地面積3 020.42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90.73%;疏林地面積16.32 hm2,占0.49%;灌木林地面積263.36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7.91%;苗圃地面積12.06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0.36%;宜林地9.15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0.27%;林業輔助用地7.55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0.23%。森林覆蓋率95.22%,活立木蓄積93 236.0 m3。
在森林類別和林種結構方面,公益林面積2 011.86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60.44%,全部是重點公益林,林種均為防護林;商品林面積1 317.01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9.56%,全部為一般商品林,其中。用材林面積1 097.19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2.96%;經濟林面積191.05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5.74%;其他林地面積28.77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0.86%。
2 林地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
2.1 森林資源培育力度持續增強
近年來,黃山市博村林場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理念,借助國有林場改革、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林業增綠增效行動等林業發展契機,加大森林培育力度,狠抓一批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如造林綠化、森林撫育、實驗林營建、用材林集約經營等。
2.2 生態公益林管護力度不斷加大
按照生態公益林管護要求,堅持以保護為主,加大保護力度,健全保護管理制度,建立管護隊伍,嚴格國家級生態公益林采伐和征占用林地審批程序。
2.3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通過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古樹名木調查、野生動物植物調查、森林公園開發等,黃山市博村林場的森林、濕地、珍稀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恢復和發展,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得到改善。
2.4 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效果明顯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自2012年啟動以來,首輪試點共獲得生態補償資金24.5億元,部分資金投入到林業生態建設方面。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新一輪生態補償工作(從2016年開始)重點推進的十大項目之一,將有更多的生態補償基金用于造林綠化和林地資源保護。
3 林地保護利用存在的突出問題
3.1 所有權和使用權不統一,林地管理難度大
黃山市博村林場整個山場與鄉村集體山場、土地相互穿插,林地分布地域廣且較為分散,周邊百姓蠶食、破壞和毀林耕作現象比較嚴重。從林地落界成果可以看出,黃山市博村林場有50%左右的林地所有權屬于林場,但使用權卻在周邊百姓手里,出現了林地兩權分離現象,再加上林農缺乏林地保護意識,林場管理林地的難度較大。
3.2 建設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林地保護壓力大
黃山市博村林場緊鄰黃山市區,因城市建設發展需要,預計2010—2020年間共需約300 hm2林地轉為建設用地,會直接造成林地面積減少。在地方建設與林地保護之間,林地保護往往讓步于地方經濟發展,對于面積一定的國有林場來說,保護林地的壓力很大,林地規模縮減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3.3 林地綜合利用效益不高,生產力低下
林場內天然次生林經營水平低,林分質量下降;新造林質量不高,樹種配置不合理,經營粗放,林分生長差;多數人工林亟待進行撫育間伐、林分改造等。全場喬木林地生產率僅為24.83 m3/hm2,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1.97 m3/hm2)[2]。
3.4 管理手段與隊伍建設相對落后endprint
長期以來,黃山市博村林場林地管理人員不足、隊伍不強,管理手段落后,對于林業GIS、無人機遙控監測、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技術應用較少,林地調查、林地空間數據處理、動態監測等設備陳舊缺乏。
4 林地保護利用對策
4.1 確定合理的林地主體功能區與開發定位
根據全國和安徽省林業區劃,結合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劃中的定位與開發程度,黃山市博村林場可劃為皖南山區林木培育風景林區,其主體功能區與開發定位應確定為堅持以生態公益林建設為重點,加強林地保護管理水平,在條件適宜地區可適當發展用材林和特色經濟林。
4.2 進一步做好公益林區劃落界和林地年度變更調查
按照國家林業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公益林落界工作的通知,以及關于做好全國林地年度變更調查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修編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3],黃山市博村林場應結合最新一期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資料(2014年),積極做好公益林區劃落界和林地年度變更調查工作,積極完善林地資源圖,及時更新林地檔案和利用數據庫,全面掌握林地變化狀況,為下一步開展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修編提供數據基礎。
4.3 控制林地用途改變
黃山市博村林場地處黃山市市轄區周邊,使用林地不可避免,必須堅持林地用于林業生產和生態建設不動搖,本著不用或少用林地的原則,嚴格限制林地轉為建設用地。要保護好公益林地,加大對臨時占用林地和災毀林地的修復力度,加強非法改變林地用途的處罰力度。規范林地林權流轉行為,流轉后不得改變規劃林地用途。
4.4 不斷提高森林經營水平
加大對森林撫育管護和經營的投入,積極開展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撫育間伐及林分改造等,提高現有林分蓄積量和林地生產力,促進林分健康穩定生長。生態公益林區應以培育混交林、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提高森林的防護功能和生態效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商品林區應重點發展速生、豐產、優質、高效的森林資源,向社會提供優質木材及林產品[4]。
4.5 加強林地林權管理和基礎建設
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安徽省博村林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做好林地的確權發證,對尚未發放林權證的,應認真組織林地林權的實地勘界和林權證核發,明確林地林木性質和權屬。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投入,廣泛吸引社會投資參與林地的保護和利用。要按照國有林場改革要求,健全林地林權管理機構、工區(營林區)等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林業執法的力度和業務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執法隊伍的執法水平以及對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中新方法、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5]。
5 參考文獻
[1] 戴洪岡.建湖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淺談[J].林業調查規劃,2014,39(3):50-53.
[2] 謝華,郭祥勝.安徽省林地生產率提升規劃研究[J].園藝與種苗,2014(12):38-40.
[3] 全國林地變更調查與林地保護規劃修編培訓班在北京舉辦[J].林業建設,2017(2):67.
[4] 徐建民.金寨縣林地資源現狀與保護利用對策[J].農機服務,2013,30(9):976-977.
[5] 王紹忠.建水縣林地保護與利用規劃問題探討[J].綠色科技,2016(3):115-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