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燕+李良玉+唐洪+楊馬+張小麗+陳霞+陳健+劉家星+付紹紅+楊思衡



摘要 沼肥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優質有機肥,其應用于稻田養魚模式中,可以提升農產品品質和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施用沼肥開展稻田生態養魚試驗,分析其經濟效益。結果表明,與常規施用化肥對照組相比,沼肥組較對照組稻谷產量增加280.05 kg/hm2,魚產品產量增加72 kg/hm2,平均凈增產值4 348.38元/hm2,經濟效益較佳。
關鍵詞 沼肥;稻田養魚;生態養殖;應用;效益
中圖分類號 S141.4;X1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228-03
沼肥是一種富含氮、磷、鉀、鋅、錳等營養元素的優質有機肥,其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成都市不斷深入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和沼氣工程,為成都地區開展沼肥稻田養魚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將沼氣工程與稻田綜合種養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利用沼肥,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生產水稻和養殖魚類,對實現稻魚雙豐收具有重要的意義。成都邛崍市是國家生豬調出大市、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市,年出欄生豬逾140萬頭、禽兔2 100萬只,常年存欄奶牛9 500頭,有著豐富的沼氣發酵物料資源。2016年5月,本項目組選擇成都邛崍市牟禮鎮小塘村四川沃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稻田進行沼肥稻田養魚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在成都邛崍市牟禮鎮小塘村選擇四川沃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肥力相當的鄰近稻田4塊,設置2個處理組:按照常規施用化肥,氮磷鉀復合肥作基肥、尿素作追肥(A);施用沼肥、沼渣作基肥,沼液作追肥(B)。每個處理重復2次。
1.2 試驗材料
1.2.1 稻田。供試稻田肥力中等,A組稻田面積共0.72 hm2(A1 0.3 hm2、A2 0.42 hm2),B組稻田面積共0.76 hm2(B1 0.36 hm2、B2 0.4 hm2)。所有試驗稻田均按照成都市稻田綜合種養“稻—魚”模式進行田間工程改造,稻田開挖“口”字形環溝,溝寬1.5~2.0 m、深1.5 m,暫養池長4~6 m、寬2~4 m、深2.0~2.5 m,環溝與暫養池相通,環溝和暫養池的改造面積為稻田面積的8%~10%。田埂加高加固,進排水口設置柵欄以防止魚類外逃。試驗稻田水源條件良好,水質潔凈、無污染,排灌方便。
1.2.2 水稻。采用川優6203作為供試水稻品種,米質為國家優質米2級水平。
1.2.3 魚種。魚種選用沃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漁場提供的大規格二齡魚種,各處理組平均投放規格為100~150 g的鯉魚魚種270 kg/hm2、300~350 g的鰱魚60 kg/hm2、400~450 g的鳙魚60 kg/hm2、300~350 g的草魚60 kg/hm2。各稻田放養量及飼喂量見表1。
1.3 試驗方法
1.3.1 施肥。各試驗田5月8日整理田塊后采用生石灰750 kg/hm2環溝和暫養池帶水消毒,化肥組均施全期氮,施用量為150 kg/hm2,其中施基肥、插植前、后各期純氮量分別為全期氮的50%、30%、20%,并折算為相應肥料數量,施用復合肥(總養分含量為46%,其中含氮20%、磷12%、鉀14%)375 kg/hm2、尿素(含氮量46%)75 kg/hm2。沼肥組采用大型沼氣工程正常運行排放的沼渣、沼液作為供試沼肥材料來源,沼肥原料為豬糞,中溫發酵,正常發酵并產氣90 d后抽取沼肥,出池后在儲糞池存放5~7 d后施用,要求沼液清亮無異味。按照“量少多次、沼渣撒施、沼液噴施”的原則,基肥施用沼渣(含氮量2.5%)3 000 kg/hm2,后期多次追施沼液具體施用量和施用時間視情況而定,保持稻田環溝水色青綠、水體透明度20~25 cm。
1.3.2 飼養方法。A組不施用沼液,主投商品飼料;B組少投商品飼料,主施沼肥,每7~10 d追施沼液1次,具體施用量根據環溝內水色濃淡而定,水色清淡多施、水色濃厚少施。根據“四定原則”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餌料,日投餌率按照飼養魚體重的1%~2%投喂,具體投喂量根據氣候情況和魚吃食情況適量增減。
1.3.3 田間管理。水稻管理按照常規栽培管理進行。秧苗移栽后,初期為促進水稻分蘗,稻田水位保持10 cm左右;隨后水位逐步提高,并保持在15 cm左右,以保證水稻和魚的生長;水稻收獲前降低水位至田面以下5 cm左右以利于機械收割;水稻收獲后及時加深水位至田面上15 cm,繼續養魚。每日巡田,做好生產管理記錄,包括天氣、餌料投喂、吃食情況、養殖魚死亡情況和水稻生長情況等。
1.4 試驗期
2016年4月8日撒種旱育秧,秧齡45 d時進行移植,5月24日完成水稻栽插,不再追肥和施用農藥。9月13日完成水稻收割,水稻生長期為157 d。秧苗栽插株行距15 cm×20 cm,確保密度為18萬~21萬窩/hm2(每窩2~3株苗)、225萬穗/hm2以上有效穗。秧苗栽插7 d返青后,投放魚種。
1.5 測定內容與方法
1.5.1 水稻病害。分別于大田水稻抽穗期進行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發病情況調查,每個處理檢查3個小區,每個小區檢查3個點,每個點檢查5蔸,每個處理共45蔸。
1.5.2 水稻產量。試驗定期觀察記載,收獲前抽樣考察經濟性狀,水稻產量采用全田驗收測產法,于9月13日進行水稻收割,分別進行考種和測產,每個重復取5個樣點,每個樣點1 m2,每個處理取3次重復共計15個樣點的平均值,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水稻產量(kg/hm2)=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106
1.5.3 魚類生長和死亡。試驗期間詳細記錄魚類吃食情況、疾病發生情況和死亡情況,水稻收割后根據稻田情況起捕成魚,統計各田塊養殖魚類死亡率,魚產量采用成魚出塘測產。計算公式如下:endprint
成活率(%)=Ft /Fo×100
式中,Ft為試驗末魚類起捕總數,Fo為試驗初魚類投放總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稻病害發生情況
試驗田分別于6月22日和7月15日進行水稻病害調查,其結果見表2??梢钥闯?,應用沼肥作為水稻肥效來源,降低了水稻稻曲病和紋枯病的發病率和損失率,有效增強水稻抗病性,減輕危害,利于水稻生長。
2.2 水稻產量
9月25日進行水稻收割,取樣割測產量,結果見表3。與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沼肥能促進水稻植株生長,株高、穗長、穗粒數、有效穗和千粒重均優于化肥組,平均株高增加1.4 cm、穗長增加0.9 cm、穗粒數增加2粒、穗實粒數增加3粒、千粒重增加0.1 g;沼肥組有效穗228萬穗/hm2,每穗實粒數134粒,結實率80.24%,對照組有效穗226.5萬穗/hm2,每穗實粒數131粒,結實率79.39%。從測產結果可以看出,施用沼肥可以提高水稻結實率,具有增加水稻產量的作用。
2.3 漁產量
整個試驗過程,各處理組未暴發魚病。2016年9月20日,實行全田放水起捕,各處理組漁產品收獲情況見表4??梢钥闯?,稻田施用沼肥可以增加水體溶氧、改善水體環境,減少魚病發生,各套養品種魚的成活率都較復合肥組更高;同時能增加稻田水體浮游植物、動物生物量,促進魚類生長,提高產量,沼肥組漁產量1 309.2 kg/hm2較復合肥組1 237.2 kg/hm2更高。
2.4 經濟效益比較
由表5可以看出,與對照組施用常規復合化肥相比,稻田綜合種養施用沼肥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常規稻田一般施用復合肥375 kg/hm2作底肥,追施尿素75 kg/hm2作為穗肥,當年復合肥價格為3.2元/kg,尿素價格為2.13元/kg,常規施用化肥成本為1 359.75元/hm2,而沼肥雖然施用量大,但單價很低,近年來沼肥價格一般為40元/m3,折合單價為0.04元/kg,稻田平均施用沼肥22.5 t/hm2,肥料成本就可比施用化肥降低459.75元/hm2,且需施用化肥需人工進行肥料撒施,而沼肥施用是由專業的沼肥公司運輸到田間均勻撒施,無需自行安排人工,可節約勞務費600元/hm2。施用沼肥可使土壤有機質、速效鉀、有效磷等理化性狀等綜合指標提高,平均水稻產量比施用化肥提高280.05 kg/hm2。沼肥作為一種生物有機肥料,除可改善土質促進水稻生長外,還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培育。不定期增施沼液可及時補充稻田水體中營養素,培育浮游生物供養殖魚類攝食。試驗中稻田投放的養殖魚類以雜食性和濾食性的鯉魚、鰱鳙魚為主,在養殖魚類投放密度相同的情況下,可比常規施用化肥稻田組減少約151.2 kg/hm2的商品飼料投喂量,且養殖魚類成活率、產量更高,平均魚產量比常規施用化肥稻田高72 kg/hm2。綜合水稻和魚產品的收入,除去土地租金、秧苗、魚種、飼料、病害防治、人工管理等各項生產成本,稻田綜合種養施用沼肥比常規施用化肥平均經濟效益增加4 348.38元/hm2。
3 結論與討論
3.1 施用沼肥促進水稻生長
施用化肥可提高作物產量,但化肥的利用不充分,大量使用后未被吸收的肥料沉積到地下或流失到溝渠中,土壤有機質減少,導致病蟲害頻繁發生、農藥用量增加,造成極大的農業面源污染。沼肥含有作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多種營養元素和氨基酸、維生素等物質,是緩速兼備的良好有機復合肥[1]。施用沼肥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減少作物病害發生,促進作物生長,不但節省化肥、農藥的噴施量,也有利于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稻田施用沼肥處理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優于施用化肥處理,稻谷產量較單施化肥有所增加,且生產成本比施用普通化肥大大降低[2],綜合經濟效益提高。
3.2 施用沼肥利于魚類生長
沼肥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無機鹽類、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等營養元素,水體中施用沼肥可培養豐富的浮游生物供魚體攝食,同時,經常施用沼肥可使水體處于中性偏堿的環境,利于魚類生長[3]。人、畜、禽的糞便等有機物經厭氧發酵后,其中所含的寄生蟲卵和致病菌大部分已被殺滅,不會對養殖魚產生病原污染;同時,沼肥中含有的B族維生素、赤霉素、吲哚乙酸等維生素和抗生素等可以有效抑制和殺滅水體中的病原菌[4],且不會產生耐藥性等問題。因此,使用沼肥養魚,可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少用或不用漁藥,改善魚類生活環境,降低魚病發生率,提高成活率。“沼肥—稻田養魚”要獲得高產,放養魚類品種必須適宜,一般宜放養濾食性魚類如鰱、鳙魚和雜食性魚類如鯉魚、鯽魚、草魚等。大面積養殖還必須結合市場需求確定套養魚品種。
3.3 合理正確施用沼肥
沼肥在稻田綜合種養中的施用,一般是沼渣作基肥、沼液作追肥,應在田塊整理完成、魚種放養前施足基肥,施用基肥7 d后待生物肥料充分腐熟發酵、培育浮游生物完成后再投放魚種,切忌投放魚種后再大量施用沼肥,以避免沼肥大量發酵產生生物毒素對養殖魚類造成影響。追肥需視水質和季節而定,應做到“少量勤施”,保持水體透明度20~25 cm較為適宜。切忌過量施肥,以免造成大量沼肥殘渣沉積池底,腐敗分解,消耗水體溶解氧,惡化水質,影響魚類生長[5-6]。
3.4 發展趨勢
“沼肥—稻田養魚”系統實現了“畜禽養殖(糞污)—沼氣池(沼液)—水稻種植(直接肥料)—水產養殖(間接肥料)”的循環模式,該模式中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經厭氧池發酵后,沼液、沼渣輸送到稻田中作為水稻生長的直接肥料;沼肥又作為稻田水體中藻類的肥料,為浮游生物提供營養,進而為稻田中養殖魚類提供豐富的浮游生物餌料,實現既消除養殖糞污又促進水稻和水產養殖發展的良性循環,生產的稻谷和魚產品為生態產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食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更加關注農產品品質和生態環境,追求綠色、環保、健康的無公害產品。因此,發展循環農業,研究和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技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循環農業模式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較之于常規農業發展模式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效益,以其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而受到越來越多農業人的歡迎。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種養結合農業循環模式是當前處理畜禽養殖場污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形成農業資源生態良性循環利用,在生產中可以大力推廣此種模式。近年來成都各地區均實行了沼肥施用補貼政策,施用沼肥將進一步降低成本,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者從生產成本、環境生態效益角度考慮,更愿意選擇沼肥等生物有機肥料。生物有機肥料補貼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促進沼肥的合理有效利用。
4 參考文獻
[1] 楊梅.水稻種植上施用沼肥的研究[J].廣東科技,2012,9(18):148-149.
[2] 黃勤樓,翁伯奇,湯祖華,等.沼肥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2003(3):284-287.
[3] 廖慶民.稻田養魚的生態和經濟價值[J].黑龍江水產,2001(2):17.
[4] 劉德源.沼肥的特性及在魚類仿生態養殖中的應用[J].水產科技情報,2012,39(4):201-204.
[5] 王繼臣.沼肥養魚技術要點[J].基層農技推廣,2013,1(7):73.
[6] 劉德源.沼肥的特性及在魚類仿生態養殖中的應用[J].水產科技情報,2012,39(4):201-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