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君+陳鳳


摘要 結合潛江市蝦稻產業發展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總結了具體的發展措施,并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取得的成效,以期為其他地區蝦稻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 蝦稻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措施;成效;湖北潛江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280-01
從小龍蝦的初放養殖到蝦稻共作模式的試驗,從蝦稻模式的形成到稻田養殖小龍蝦技術規程的制定,潛江人發展蝦稻產業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潛江市也從一個產棉大市轉變為糧食、水產大市。潛江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實施單位,及時瞄準潛江市農業產業風向,把蝦稻共作、小龍蝦養殖技術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內容,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有效地促進了潛江市蝦稻產業的再發展。
1 潛江市蝦稻產業發展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潛江市境內湖泊眾多、水網密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小龍蝦繁育、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截至2016年底,全市蝦稻種養殖面積已超3萬hm2,年產小龍蝦7.35萬t,并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種選育、苗種繁殖、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慶文化于一體的產業化格局,產業鏈條十分完整。潛江市蝦稻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80億元,帶動就業超10萬人,龍蝦養殖戶戶均增收16 000元,帶動全省養殖小龍蝦25.8萬hm2。目前,潛江市水資源充足區域的蝦稻養殖面積還在以每年3 333.33 hm2左右的速度增加,農民從事蝦稻產業的積極性十分高漲。潛江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瞄準這個蝦稻養殖產業的“風向標”,幾年來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 580人,其中蝦稻班正式成員980人,旁聽生30余人,有效促進了潛江市蝦稻產業的再發展。
2 發展措施
2.1 瞄準產業風向,緊抓蝦稻產業龍頭
潛江市的小龍蝦產業已形成“政府大力支持、企業全方位加工銷售、農民精心養殖、物流餐飲全服務、文化教育強推動”的較為完備的產業圈。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必須順應這種趨勢。每年在招收學員時將重點放在蝦稻種養的農民對象上:一是人數比例占總招生人數的50%以上;二是指標向新加入蝦稻種養的農民傾斜;三是向比較貧困的蝦稻種養戶傾斜;四是適當招收蝦稻流通領域的學員。按照“成熟一批、培育一批、發掘一批”的方法,使小龍蝦產業基礎穩固、發展迅猛、后勁十足。“成熟一批”是指前些年經過小龍蝦的種養實踐和組織培訓而具備了種養較大面積、技術相對豐富、收入較為可觀等特點的一批帶頭人;“培育一批”是指經過組織學習并進行跟蹤輔導,目前正積極投入蝦稻種養中的一批實踐者;“發掘一批”是指在將要進行的招生中去組織的一批有志者[1-2]。
2.2 精心組織培訓,理論與實踐兩手抓
2.2.1 教師隊伍的再培訓。教師隊伍以經過省校組織的師資培訓班培訓的教師為組織主體,以省內各方面的知名專家、教授為主導開展講座,以市內各相關專業的權威人士主講授課。針對傳統培訓模式農民不太感興趣的問題,教師除了“送出去、請進來、網上學、互相學”的方式外,重點開展再培訓的工作,就是讓授課教師“下沉”到以前的學員中去做調查研究,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和學員的交流中學習他們成功的實踐經驗,加以提煉后作為今后的教學案例。實踐證明,通過再培訓,教師的授課內容更“接地氣”,更能提高農民朋友學習的趣味性、積極性,達到讓學員聽得進、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目的[3-4]。
2.2.2 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手抓。針對“重理論、輕實踐”和“重實踐、輕理論”等思想,認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同等重要,必須兩手抓。
理論教學的重要性表現在:一是傳授專業知識,使農民學員對自己從事的種養殖項目的專業知識有所了解;二是解答農民學員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問題,避免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蹈覆轍;三是開拓農民學員的思維,提供給他們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第三點在理論教學中尤其重要,因為農民學員的工作環境決定了他們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局限性,只有讓他們獲取知識的同時更多地獲取國內、國外及行業內外相關的各種信息,打開他們的思路,堅定他們創業的信心,才能使他們的實踐操作更加精準。
實踐教學的內容主要是組織學員分期分批到市內10個示范點參觀學習,涉及蝦稻種養、潛半夏栽培、杭菊栽培、青蛙養殖、特色蔬菜等內容,同時到市外學習1~2次。對學員要求是“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腦到”。“眼到”就是讓學員多看成熟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建設規模和管理形式,使學員有一個抽象的認識;“耳到”就是讓學員多聽成熟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負責人的創業經驗和體會介紹,取眾人之長;“手到”就是讓學員在參觀現場多動手,感受別人不一樣的操作方法所帶來的不同的效果,另外還要記參觀筆記;“腦到”就是讓學員在參觀現場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際,向現場專家和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負責人提得出問題,回來之后寫得出參觀體會。通過“四到”的實踐教學,學員收獲豐富,避免了走馬觀花、不聞不問的形式主義。
3 培訓成效
3.1 潛江市蝦稻產業培訓人員比重增加
由表1可知,通過培訓的學員帶動周圍的農民從事蝦稻種養的人數逐年增加,有力地促進了蝦稻產業的再發展。
3.2 潛江市蝦稻產業培訓人員收入增加
從表2可以看出,通過培訓的蝦稻種養戶的年均收入比一般種植戶高出3倍,比一般養殖小龍蝦的農戶高出1倍,比多年從事蝦稻種養的農戶也高許多。說明學員們通過學習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入。
4 結語
政府為蝦稻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把穩了舵,強大的市場需求和蝦稻種養帶來的良好的經濟效益成了潛江市蝦稻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將借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順勢而為,去發現新問題、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徑,推動蝦稻產業不斷向前。
5 參考文獻
[1] 高杰,王薔.精準瞄準 分類培訓 按需供給:四川省新津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農村經濟,2015(2):109-113.
[2] 夏益國,宮春生.糧食安全視閾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新型職業農民:耦合機制、國際經驗與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5):56-64.
[3] 許浩.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路徑與舉措[J].中國遠程教育,2012(11):70-73.
[4] 胡小平,李偉.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3):57-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