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措
摘 要:目前藏族大學生的漢語教學以語法講授和口語練習為主,實際上漢字教學在漢文教學中相當重要:首先優(yōu)化漢字教學的必要性在于精準的漢字認知是我們培養(yǎng)合格的研究型人才的基礎以及優(yōu)化漢字教學可使?jié)h語教學事半功倍。其次優(yōu)化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擴大藏族大學生的審美認知和加強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感進而加強民族認同感。
關鍵詞:藏族大學生;漢字教學;必要性;重要性
要說漢字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應該是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階段的任務,更應該是每一位中國人為傳承中華文化而為之努力終生的事。同樣作為中國56個民族之一的藏族也需要也應該繼承發(fā)揚如此瑰寶。但我們不得不正視同樣歷史悠久的藏民族文化作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之一,有其不同于主流文化而別具一格的思維體系。反映在文字上,亦然。藏文字在形上屬于蝌蚪文字,在音上屬于拼音文字,在意上字形本生不具備涵義。漢文字在形上屬于方塊文字,在音上屬于單音節(jié)文字,在意上可以通過字形或字形分析直接表意。兩套不同的思維體系,直接影響著藏族學生學習漢語和漢字這兩套性質不 同,但又相互依存的表達交際系統(tǒng)的效果,那么就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青海藏族大學生目前漢字教學的現(xiàn)狀又如何呢?
一、對第二語言學習的青海藏族大學生漢字教學的現(xiàn)狀
青海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開始學習漢語,一般經(jīng)歷9年到12年不等的學習時間。但是從一些學生進入大學時的漢語水平可以看出,民族中小學的漢語教學質量不容樂觀,就藏族學生而言,漢字應用能力偏低,發(fā)音不準確,書寫不規(guī)范,錯字、別字極為常見。究其原因和教師在漢語教學中對漢字教學的不重視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無意忽視不無關系。長久以來,漢字學習是非母語的藏民族學生提升漢語能力的掣肘,識讀、釋義這種簡單枯燥的漢字教學法使學生對漢字符號體系沒有感性的認知和理性的認識。反過來說,針對藏族學生的漢字教學沒有形成體系,沒有獨立的教材、針對性的方法、更沒有總結出認知規(guī)律。使?jié)h字教學從漢語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成為漢語學習者最大的障礙,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認識到漢字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第二語言學習的藏族大學生漢字教學的必要性
從目前對第二語言學習的藏族學生漢字教學的現(xiàn)狀,不難看出,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會有更多的專家去認真探索漢字教學的方法,才會有更多的教師去實踐漢字教學,才會有更多的藏族學生潛心學習從中受益。
(一)精準的漢字認知是我們培養(yǎng)合格的研究型人才的基礎
經(jīng)過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基礎教育,到了大學階段,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思維體系。大學階段是學習知識到研究知識的過渡,那么培養(yǎng)合格研究型少數(shù)民族人才,需要這些學生對表達工具熟練、精準的使用。也就是說,我們要求藏族學生“學會說話”,如何理解呢?除了學會用漢語準確的表達之外更進一步的要求是學會使用規(guī)范的學術話語,這樣才有望實現(xiàn)我們“學術化、理論化、規(guī)范化”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而這一切的基礎——是精準的漢字認知。
有學者說“漢字是一種富含理據(jù)的智性文字。”當然,一個漢字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而我們的教學一般只針對本義,使得大多數(shù)藏族學生在漢字使用上不準確、不精確、似是而非。漢字也是一種層層包孕的拼形文字。在這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卻解釋:第一個部分是指漢字的構造過程是由筆畫組成部件,再由部件組成漢字字符,即由五種基本筆畫(橫、豎、撇、點、折,或橫、豎、撇、捺、折)及其變體,通過相交、相連、相離等方式,構成四五百個部件,然后再用左右、上下、包圍、穿插等方式拼組部件構成數(shù)萬個大小相同的漢字。這與藏文字的構字方式有相似之處,以三十個字根和四個元音為基礎,綴以由字根或字根變形而來的前置字、后置字、頭置字和下置字拼組構成數(shù)萬大小不一的藏文字。另一個部分卻是完全迥異的,漢字的大部分構成都是有意義的,并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構成還是成字部件,也就是所謂的獨體字,在此基礎上的拼合或拆分都可形成新的字或詞。但是藏文字的字根作為獨立文字只有少數(shù)有含義,作為字根在文字中不具備含義僅僅是文字構成。故而漢字教學不僅要考慮與漢語教學的關系,而且必須將書寫和認知分列為兩項教學目標進行總體設計,書寫和認知是漢字教學的兩項重要教學目標,合理的漢字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促進學習者對漢字的認知深度,而且可以提高漢字書寫的正確率。
(二)優(yōu)化漢字教學可使?jié)h語教學事半功倍。
漢字始源于象形字,然后發(fā)展到指事字、會意字,最后升華為形聲字,其最大的特點是以形表意。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具有構字理據(jù),“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雖經(jīng)隸變和現(xiàn)代的簡化,象形意義大大減弱,但仍然保留著象形的痕跡,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對習慣于以音表意的藏文字學習書寫的藏族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解漢文化的渠道。比如“采”,上為“爪”下為“樹”,由此直接推斷出摘果子的動作,讀音已無關緊要。漢字教學仍然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利用漢字本身存在的構字理據(jù),挖掘出漢字構成的文化特征和意蘊,提高漢字教學的教學效果,增加其文化內(nèi)蘊。利用漢字文化進行漢字教學,既有利于提高漢字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也能提高漢字教學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認同感。
三、第二語言學習的藏族學生漢字教學的重要性
(一)優(yōu)化漢字教學可擴大藏族大學生的審美認知
毫無疑問,漢字是一種文化,是漢民族整體意識的外化,代表著一種審美體系。
漢字蘊含著中國文化之美、文明之美。藏文字承載著豐厚的藏文化,就文字本身來講她的美體現(xiàn)在書寫上,藏文書法是藏族人懷著敬畏的心情摹畫神圣的內(nèi)容,帶著對文字的崇拜變換字形,講究構圖整齊,對稱。相較而言漢文字的書法則更恣意,單字成圖追求整個畫面的美,這些文字理解、書寫和審美的差異使我們應該讓每一個漢字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言文字的同時,體會漢字的文化精神魅力。我們更應該認真審視漢語言文字的精髓和思想。對于藏族學生的傳統(tǒng)漢語言文字教學只是抓住了基本特點來進行,也只是停留在粗淺的文字知識的傳授上,而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采取更多的研究方法, 進一步挖掘漢字的內(nèi)涵意蘊,尋找漢字美學特征,用善于思考和分析的方法、讓漢字之美呈現(xiàn)在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展臺上。漢字,把各個時代的民俗民風、祭祀宗教、生活生產(chǎn)等信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構造出,經(jīng)過不斷的傳播演進供我們學習使用,同時引導學習者從美學的角度去欣賞漢字、理解漢子中的內(nèi)涵和外延,分析漢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體味漢字所給與的美學思考,讓學習者在深刻理解漢子的同時感受與古代文字創(chuàng)作的情感,學會用心靈與文字對話,獲得審美情趣和審美精神。
(二)優(yōu)化漢字教學可以加強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感進而加強民族認同感。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這是一個老生常談又不得不談的話題,就含義來說指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形成歸屬感及內(nèi)心的承諾,從而獲得、保持與創(chuàng)新自身文化屬性的社會心理過程。我們一再強調漢字教學不能脫離中華文化熏陶,藏民族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表現(xiàn),漢文化也有其獨樹一幟的彰顯,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熠熠生輝的一部分。作為一個相對具有獨立意義的屬性能夠形成個體內(nèi)群體認同,個體在選擇自己所認同的群體時,有意識地依據(jù)由語言、文化價值和文化習俗等因素構成的文化屬性來進行。民族文化認同選擇意味著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族群的最顯著特征是其獨特的文化,族群中的成員的識別特征主要是文化性的,而不是其他特性的。
文化認同是一種社會整合的巨大的社會心理資源,以文化為凝聚力整合和標識著多元文化中的人類群體,構成不同類型的文化群體。漢字教育視域下的文化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所創(chuàng)造和擁有的漢字文化的學習和接受,是學習者對漢字所蘊藏的意義、價值觀及其相關的習俗、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選擇、獲得、保持的心理過程。在藏族大學生學習、使用漢字符號過程中,引導他們遵循共同的漢字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漢字思維模式和漢字使用規(guī)范,從而獲得漢字文化群體認同感。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藏族大學生漢字文化認同就是指學習者所進行的對漢字意義的文化探求、認知、構建的心理過程,我們要認識到漢字教育中的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已創(chuàng)造出來的、已定型的存在,以及以往歷史的積淀。文化認同作為人的活動,它不停止在歷史或自然過程所給定的東西上,而是堅持尋求增進、變化和改革; 不是單純地問文化是怎樣的,而是問它應該怎樣的。
文化認同要求個人和群體不斷地采取主動行為,建立新的文化起點,從而以這種方式突破自然的固有性。正是這種活動為漢字歷史文化提供了動態(tài)因素。中華文化在漢字教育中的功能強調的將是形成學生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積極而理智的,富有情感的探索、創(chuàng)造、超越意識的態(tài)度與作用方式,是開發(fā)學生生命潛能的一種力量。此種文化教育觀是根植于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土壤之中,旨在孕育出超越歷史與現(xiàn)實的文化,重建新的主流價值體系,維護和提倡中華文化體系中的高雅、經(jīng)典文化。通過漢字教育,使學生建立中華文化價值觀取向,達成中華民族身份和國家身份的確立; 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興趣; 使學生具有積極的、理性的研究態(tài)度和承擔維護發(fā)揚光大本民族文化的責任心,以造就具有扎根于本土又向世界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和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綜上所述,對于目前針對藏族大學生強調語法和口語教學的漢文教學模式,我們不能予以否定,只是強調,以往不那么重視的漢字教學在漢文教學中必須要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首先優(yōu)化漢字教學的必要性在于精準的漢字認知是我們培養(yǎng)合格的研究型人才的基礎以及優(yōu)化漢字教學可使?jié)h語教學事半功倍。其次優(yōu)化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擴大藏族大學生的審美認知和加強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感進而加強民族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漢字教育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黃雪梅,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0卷第2期.
[2]淺談漢語言文字的審美特點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方菲,語文建設,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