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良
摘 要: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帶動互聯網發展,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溝通交流也以以往相比也更加簡捷,其中媒體產業就是互聯網背景下最顯著的特點。橫空出世的多元化媒體影響人們工作生活,在帶動高校民族音樂朝著新媒體方向發展,從根本層面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提高民族音樂教學效率和質量。對此,本文則從借助微課開展教學、引入討論教育模式以及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等分析高校民族音樂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策略,望給予音樂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高校;民族音樂;互聯網時代;策略
長期以來,很多學者都在關注民族音樂文化發展,但高校民族音樂知識較為復雜抽象,多數學生在學習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種問題,再加上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沉悶,不僅消磨學生學生興趣,還影響民族音樂優勢作用發揮。隨著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廣泛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也不例外。從多角度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藝術修養。
一、借助微課開展教學 引導學生參與其中
21世紀不僅是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也是信息技術普及時代。正是因為迅速發展的信息化技術,也使人們將獲取信息能力成為必備技能。微課是信息技術發展下的產物,清晰直觀呈現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民族音樂魅力,提高民族音樂教學效率和質量。高校民族學科知識點繁多且瑣碎,剛步入高校的學生雖然在中學階段已經了解相關民族音樂知識,但對于部分學生而言依舊難以理解和掌握。對此,音樂教師可以按照教學目標將設計的微課資源分類后再借助互聯網發布,形成微課資源庫,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和自主預習。以學習相關民族樂器知識為例,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說出多種民族樂器特點和功能并嘗試運用樂器演奏。學生初看教材時便能大致了解是知識點,然而難以形成系統知識網,美術教師就可根據各種民族樂器結構與功能重點并在此基礎上制作古典民族樂器微課課件,學生在學習中就可借助鼠標觸及到各種民族樂器后會發出咚咚聲音,之后微課視頻上會顯示各種民族樂器功能和特點。必要音樂教師還可剪接樂器演奏視頻并將其制作成涵蓋樂器結構、應用指法和樂器演示等3~5min視頻,學生先通過閱讀教材再觀看視頻,由此起到梳理知識作用。
二、引入討論教育模式 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高校學生思維已經走向成熟,具備獨立的思想意識,正是不同意見碰撞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水平。不同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有不同領悟,教師在民族音樂課堂上應積極為學生創造思考機會和討論空間,讓學生在和教師以及其他學生溝通交流中提高對民族音樂的理解水平。以《陽光三疊》一課為例,該章節在于探討音樂作品主題,而這首音樂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西安》譜寫出的藝術歌曲,詩歌本意在于表達依依送別的情緒,溫婉惆悵,音樂教師可發揮現代多媒體音畫同步優勢為歌曲挑選送別的圖片并將其和歌曲剪輯到一起,再適當插入歌譜,形成歌曲和圖片相融合畫面。當學生在聆聽歌曲時就會瞬間想到凄涼的送別畫面,并在后續探討中分析歌曲演唱技巧和歌曲情感等,從討論過程中使學生對所學歌曲樹立全新的認知,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三、靈活應用信息資源 豐富音樂課堂氛圍
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不僅以具象化方式呈現抽象性知識,更能整理不同類型音樂知識,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相應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氛圍。尤其靈活應用各種多媒體信息資源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音樂知識,教師可以將靜態圖片轉為動態,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感悟能力。例如在學習某首民歌時,音樂教師先為學生播放一段歌曲視頻,其中一個畫面會配合多種色彩和音響效果,這種教學方式較易引發學生共鳴。當前之所以很多學生認識音樂教學沉悶無趣,多因部分樂器脫離學生現實生活,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就可改變這一弊端。民族器樂是我國音樂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價值十分悠久。如果學生想要了解民族樂曲就先了解其種類,然而成套民族樂曲數量繁多,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就可在網絡上為學生尋找民族樂曲圖片并做成PPT,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樂器認識和理解,教師就可將每一種樂器演奏效果制作到課件當中播放給學生看,甚至還可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明白揚琴和古琴在音色和外型上的差異,促使學生完整的認識民族樂器。
總而言之,信息化是當前社會發展重點特征,高校民族音樂教學在此背景下也受到不同程度挑戰和沖擊。民族音樂作為培養學生審美和傳授經典文化的主要學科,應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基于互聯網+模式的高校民族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朝著自主學習和個性化方向不斷發展,更能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靜.互聯網時代媒體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影響分析[J].藝術品鑒,2017(14).
[2]馮凌月.新媒體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影響[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6(4):120-122.
[3]東青.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體現[J].陜西教育(高教),2017(1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