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族是一個同源跨界民族,楹聯在京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表征意義。中國京族地區的漢字楹聯體現著民族文化融合的歷程,越南境內的漢字楹聯既是越南傳統文化的留存,也體現著儒家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涵化歷程和結果;現當代的拉丁文楹聯是越南在當代世界文化之林中凸顯其國家意識的形式表達;中越兩國古喃字楹聯的復興則表達了族群認同的意愿,寄托著多元文化美美與共的理想,并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京族楹聯;文化涵化;國別區隔; 族群認同
【作 者】戚劍玲,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博士。廣西南寧,530001。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6-0163-007
語言文字是人們溝通交流的中介與工具,而積淀著豐富語言文字意蘊的楹聯藝術則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學者們將其與詩、詞、曲、賦并稱為中國傳統文壇的五朵金花,承載著“詩中之詩”“雖然短品,卻是妙文”“漢字藝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等美譽。楹聯真正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普及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弘揚在現代。2006年,楹聯習俗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被列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計劃中,承載了新的時代意義。楹聯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精致藝術作品,又是尋常百姓庭院的民俗文化作品,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楹聯也各具特色,都屬于中華民族輝煌璀璨的傳統文化遺產。不僅如此,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楹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很多亞洲國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記憶。中國與越南兩國的京族跨境而居,是同源跨界族群,這種特殊的文化淵源將兩個國家的京族百姓緊緊地維系在一起。越南的京族受漢文化的影響,也擁有著歷史悠久的楹聯文化。中越兩國京族存在的傳統漢字楹聯體現著民族文化融合的歷程,越南現當代的拉丁文楹聯則既是越南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留存,也是越南為建構其國家觀念,在當代世界文化之林中凸顯其國家意識的形式表達。時至今日,中越兩國古喃字楹聯的復興則表達了族群認同的意愿,寄托著多元文化美美與共的理想,并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具有促進作用。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度的推進過程中,中國京族人民更是借助楹聯這一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象征符號,拓展族群認同以及民族文化交往的多樣性途徑,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的內部凝聚力。
一、漢字楹聯:儒家文化傳播的歷史表述
涵化是文化變遷的一個重要內容,意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文化體系間由于持續接觸和影響造成的一方或雙方發生大規模的文化變遷。[1 ]290在族群的歷史互動過程中,文化涵化會直接影響族群性的變遷,進而影響族群關系的融通。秦始皇平定嶺南后,嶺南諸郡諸屬國逐漸掌握和使用當時占據獨尊地位的漢文漢字,并學習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內涵與實質博大精深,不僅僅影響著諸郡諸屬國的政治、教育、道德,還影響著其文化、人生、經濟等方面。
越南社會的各方面都留下了儒家文化的“烙印”,楹聯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越南作為當時嶺南所屬,其儒生逐漸開始把四書五經看作修身立德的經典,越南人至今稱漢字為“儒字”?!对侥纤淖纸洝氛f:“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盵2 ]15
中國楹聯發源于秦漢以前的桃符,民間過年把傳說中的“神荼”和“郁壘”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于門以趨吉避兇。[3 ]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唐代才開始把聯語題于桃木板上。此后,楹聯興盛于兩宋,風靡于明清,和書法藝術、民俗事項等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越南楹聯則興盛于李朝和陳朝,這一時期的楹聯大多直接采用漢字撰寫,發展到黎朝則出現了采用喃字書寫的楹聯。越南王室利用楹聯來增進貴族子弟學習漢文化的深度,以強化他們有效應用漢語的能力及加快對漢文化精髓的掌握。1070年,越南黎圣宗下令修建越南文廟,這是越南古代的第一所大學。河內文廟里保存了不少漢字楹聯,其傳頌儒家思想的長聯有“與天地鬼神合其德;繼堯舜文武作之師”“贏寰中教目吾道最先萬字舟車同起敬,全境內文祠此地為首千秋芹藻尚留芳”,意蘊深長。越南是東南亞國家中現存文廟較多的國家之一,其楹聯藝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越南歷史上保留有一副著名的對聯。上聯為“梁惠王命公孫丑請滕文在離婁上,盡心告子讀萬章”,下聯為“衛靈公遣公冶長祭泰伯于鄉黨中,先進裏仁舞八佾”。上聯用了《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離婁、盡心、告子、萬章;下聯也借用了《論語》的七篇:衛靈公、公冶長、泰伯、鄉黨、先進、裏仁、八佾,形成一幅意義深遠且聲調和諧的對聯。[4 ]這些對聯都基于儒家的思想,強調為政以德,民為邦本,顯示儒家政治思想給越南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黎圣宗時期還模仿中國明朝的禮儀,尤其是在除夕夜懸掛楹聯的風俗,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5 ]傳說黎圣宗自己就會寫一手絕妙的春聯。同時,隨著歷史的發展,越南的漢字楹聯從殿堂走進尋常百姓庭院。在越南楹聯發展鼎盛時期,不管是富裕人家還是貧苦的家庭,春節時分家家都有春聯。其或是反映民望,或是教化后人。儒家認為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社會發展為基礎。一個國家是安是危,一個社會是治是亂,主要不取決于貧與富,而是取決于風俗的厚薄,道德之深淺。越南境內的漢字楹聯正是起到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之教化作用。儒家文化的“仁愛”“愛民”“忠恕”“忠孝”“內省”等思想深刻融匯在楹聯文化中。如常見的“祖功宗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地心田宜美果;賢孫孝子即名花”等。這些楹聯日益影響世人的言行舉止,對社會的教化作用也非常大。
二十一世紀初期,越南政府為了紀念越南的首都升龍河內1000年的歷史文化,主辦了“1000年升龍書架”的工程,其中的《升龍河內對聯》和《漢喃橫批對聯5000副》收藏了很多越南的特色對聯,讓老百姓們了解過去先民拓墾的歷程。當然,也反映了漢字楹聯和其它外來文化一樣,在越南社會文化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中國楹聯文化傳入越南以后,經過消化、吸收、再創造等過程,逐漸和越南原有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演變成為越南自己的文化。
楹聯文化在中越邊境的京族社會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中國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由越南涂山(今海防市附近)漂流而來。當時,京族三島還是一些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京族百姓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些島嶼。[6 ]7目前中國京族總人口為2.85萬人。①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度推動了京族的文化地位提升以及文化自覺意識覺醒,京族與漢族以更多不同的方式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同時中越兩國京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也日益密切,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成為當地民族關系的主要特質。
中國京族地區各處的楹聯眾多,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京族哈亭中的楹聯。“亭”是京族傳統聚落的聚會場所,具有行政、信仰與文化的三種功能。作為村落的行政中心,“亭”是村落內聚會討論村內事務的場所;在信仰功能方面,“亭”是祭祀村神的場所;文化功能方面,“亭”是傳統歌舞敬獻的場所。[7 ]16
從內容上說,中越京族的漢字楹聯都反映出京族人民在堅持京族傳統的前提下,運用了漢族傳統儒家觀念和理學的很多概念、命題,表達了他們自己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建構起了既保存京族傳統文化基本內容又具有漢文化特色的符號象征,為豐富楹聯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
二、拉丁文楹聯:國別文化區隔的符號表現
選取越南拉丁文楹聯與漢字楹聯、喃字楹聯作為對比研究,是基于民族學人類學的“整體性視角”。語言與文字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的主要象征符號,貫穿整個歷史過程。社會文化中的語言文字是人們內心文化觀念與外部客觀世界的聯結。當代越南國家在1975年南北統一之后,選擇以拉丁文字代替漢字作為官方文字,是其文化圖式中的自我與他者的結構轉化。而越南當代拉丁文楹聯的出現則是越南在尊重族群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通過拉丁文字與楹聯習俗的融合使本民族文化在多元認同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特定文化符號,進而呈現出明顯的國別特性。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越南社會的內部發展離不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往,這些交往也對越南關于集體自我的概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自我和他者的論述中,語言文字一直是每個族群的有力載體。越南的文字歷史實際上包含著眾多的合力與張力。在所有的合力中,有兩種合力產生了意義深遠的、持久的影響,即越南文化與高度發展的儒家文化相遇,以及十九世紀與西方文明的相遇。這兩次相遇,越南都被“他者”的文明所征服,并急切渴望學習和模仿他們,包括學習“他者”的文字、藝術與科技。
二十世紀中葉以前的越南文書主要由兩種語言寫成。一種是自古代中國傳入的古漢語文言文,被稱為“漢文”,其為完全意義上的書面語言;另一種是漢字與越南京族文字喃字混合書寫的漢喃文,作為記錄日常生活的越南語書寫系統。[9 ]現在被稱為“國語字”的越南語拉丁拼音文字源于十七世紀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所編纂的《越南語—拉丁語—葡萄牙語辭典》內的表記法。1885年,法國統治者在越南開始強行推廣拉丁拼音文字。[9 ] 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之后,越南政府開始抵制漢語言文字,目的是在新的世界格局之下,發展越南新的文化自我和集體自我。
在歷史長河中,每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發生變化時,其集體自我必須被持續地再定義。在特定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一個國家對于接受他國優越的文化會被雙重心態所影響:一方面希望通過對優秀文化的模仿甚至超越能為自身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另一方面又擔憂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具有顛覆性的替代。由此,在政權更迭的關鍵歷史時期,就會出現一種境況,即新的政權需要重新確立自身的文化形象,并為了自己的身份符號焦慮地在傳統與外部之間不斷張望。而越南在這種境況之下,選擇了語言文字拉丁文化、去中國化。
1946年,越南宣布以現代拉丁字母作為“國語字”,認識漢字的人越來越少,春節書寫漢字楹聯的場景也越來越罕見。1986年,越南制定了新的文化政策,重視發展文化,強調越南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先進性的文化,同時主張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所以,包括楹聯在內的傳統習俗又得到了復興。但是因為越南以拉丁字母作為國語字,所以出現了一種新的對聯,即拉丁文對聯。這種對聯因為是用拉丁文字寫的,從形式上看,長短不一,有些評論者認為這樣的對聯不是真正的對聯。實際上拉丁字母多少有異,但音節單位數還是一樣的,還是能成為很工整的楹聯。
在這個階段,越南的經濟和文化都有新的起步,也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價值,越南的拉丁文楹聯在這個階段得到了全民普及。因為楹聯所表征的不只是文字系統本身,其背后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和社會意義。在越南拉丁文楹聯背后是越南本土廣闊的社會背景。與中國一樣,春節是越南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越南民眾過春節也講究合家團圓,貼春節楹聯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禮俗。越南拉丁文楹聯掛貼的位置也與傳統楹聯的位置實行了區隔,傳統楹聯多張貼于大門和楹柱上,越南拉丁文楹聯則多掛貼在屋內大堂兩邊或大堂里的莊重位置,讓上下前后的家人明白家風的由來,以使他們能飲水思源。
幾百年前“寫字先生”的場景重新在越南各個地方的大街上出現,并很受市民歡迎。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僅出現了“老先生撰聯”,也出現了很多年輕撰聯者。這個階段的很多拉丁文楹聯被烙上了國家意識形態的印記。如“與國家恩情有始有終,與祖先道義有頭有尾”;“國家繁榮,家庭和睦”。更甚者,拉丁文楹聯出現在越南重要的黨報上,成為越南黨報春節期間的一個重要專欄。比如越南人民報2006年的拉丁文春聯翻譯為漢語即為“黨扶起高飛,將來輝煌,黃星閃耀;國敦促前進,幸福充滿,國旗威儀”。
當代越南拉丁文楹聯其實已經難以要求平仄聲律,而更著重在意義。越南去漢字化后受的影響也比較大,越南在漢字轉拉丁文字過程中,僅僅把漢字改成了用拼音標注,變成拼音化的中文,結果使用中出現了很多字同音不同義又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越南政府為解決問題又減少大量詞匯,造成詞匯量不夠豐富的現象。
但越南京族老百姓仍然保留了拉丁文楹聯這種藝術形式,因為其早已經成為文化中的一環,根深蒂固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如二十世紀出使中國和日本達20年之久的法國外交家兼詩人,在《書寫的哲學》中所分析的作為符號的文字如何導向意義的表述:“這些紙張上的可理解的墨跡”是“導向意義的一截路徑,消逝的觀念所留下來的足跡”。[10 ]93
越南拉丁文楹聯作為歷史變遷的產物,富含文化象征意義與國別區隔意義,傳統習俗與現代文字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二元一體的符號體系,而此過程是對兩種文化的衍生與發展。這是一個文化上的創造,其文化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拉丁文楹聯是越南在獨特的認知符號系統上樹立其國家觀念的表現,從而在當代世界文化之林中凸顯了國別區隔。
三、喃字楹聯:族群文化認同的現實表達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中國對外開放的推進以及中越關系的正?;?,中國京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點重新被強調。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一系列民族優惠政策的實施以及地方經濟的迅猛發展,京族人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而,恢復與發展京族的傳統文化,成為京族地方文化精英與普通民眾人重建其族群認同的重要舉措。
筆者在越南河內做田野調查的時候,聽越南國家社科院的專家提到:
“中國京族比過去更為強調他們的傳統,他們也派代表到越南來找尋相關歷史文獻與喃字典籍,但是他們找尋的文獻資料與喃字典籍是要跟‘中國京族息息相關的才要,是那些在他們遷徙到了北部灣地區之后,在他們自己的族群歷史記憶中留存過的才要。他們會給我們列一個書單,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館藏里面有這些書目,就請贈與他們復印本,如果沒有,其他的越南經典典籍倒不是十分需要”。②
京族確實在努力找尋族群認同的象征,并在這些文化差異中逐漸創造屬于自己的新傳統,寄托與其他民族文化美美與共的理想。京族哈節、京族獨弦琴、京族喃字、京族踩高蹺捕魚等雖然屬于地域特殊文化,但有助于人們產生“族群想象”的真實效果,族人深信其能成為京族文化象征。當下京族族群內部的文化精英們注重在國家視野之內構擬自己的歷史以及展望京族的發展前景。[11 ]京族的文化傳承人有較高的文化自覺,注意表現自己的獨特文化性,因此又重新將京族所擁有的本民族的古老文字——喃字,以楹聯的形式在京族儀式空間哈亭呈現出來。
“三江孕秀,五岳儲精”“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至和氤氳群生安樂,福物悉至百順備成”“隨物賦形無殊而一本,以民為樂萬眾惟一心”……越來越多的喃字楹聯出現在中國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帶著民族宗教色彩的民俗文化的一種“物化象征”。它們既表現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又是一種精神現象,并在民族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族群文化與大社區文化之間起著溝通和連結的作用。這些喃字楹聯內容多彩、形式豐富,越來越受到京族人民的歡迎。除了供奉在哈亭之中,也開始掛在家中大堂中的莊重位置,表示主人的珍重和仰望。
對于中越兩國的京族人使用喃字起始時間和過程,文字學界至今仍有爭論,但最保守的說法亦認為喃字的使用自公元六世紀后開始盛行。而中國京族地區保存的《宋珍歌》喃字歌本,所記述的關于五代十國的故事,恰恰就是在喃字盛行之后形成的,可見京族喃字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12 ]56
喃字根源于漢字,其造字的原則和方法自然有共同或相似之處,如形聲、會意、假借等。但京族喃字又有其獨特的地方,很多古本京族文獻所使用的喃字,乍一看頗像民間常見的手抄繁體漢字,以至誤以為聯系上下文便能認識一些,但這些孤立的“漢字”在文中卻并非漢字本意。因此,普通京族和漢族人民閱讀這些似曾相識的京族喃字時候,實則如看天書一般。
京族的歌謠、諺語、格言、故事傳說和宗教信仰等,都有相應的歷史文獻資料,而這些文獻資料就是用喃字記載的,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境內京族三島的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曾經是離這些文獻資料很遠的。喃字文獻在中國京族地區曾經是作為一種宗教場所的“神圣物”而存在,卻在幾百年的動蕩變遷中散落遺失,不可復得。
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京族地區的一些地方文化精英,才開始對這些喃字歷史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他們自發地致力于喃字的文化傳承,是喃字文化保護的先驅人物。在他們的努力之下,京族喃字成為市級非遺項目,用喃字寫成的楹聯也被重新掛進了哈亭之中。在進行喃字字典編纂、喃字文獻整理等工作的同時,還與越南方面進行文化交流。
由于邊疆地區跨國族群的特殊性,國內京族先民從一開始就處于一種身份和社會地位都不確定的環境之中。從族群身份看,他們與近在咫尺的邊境線對面的越南京族由具體實在的親緣關系或地緣關系變成了嚴肅的國際關系。他們自然而然地想保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但是在新的環境中又必須“入鄉隨俗”,不能不采取文化適應的策略。保有傳統是文化民族的要求,而適應環境則是取得現代國家族群政治身份的必然途徑。[13 ]288
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這些政策鼓勵與促使民族地區的人們重新重視自身的文化傳統,并與國家話語進行“對接”,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便利。京族地區各個村落的哈亭得到重建,哈節的舉辦規格日益隆重,各種祭拜儀式不斷規范。而獨弦琴、字喃、京語等文化象征的傳承和發展也得到了愈來愈多的重視。截至2018年,京族共有14項傳統文化項目成為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京族哈節以及京族獨弦琴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站在時代交替的節點上,年輕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必須承接、找尋上一代的傳統,傳承給京族的下一代,并且要在文化發展中不斷培育和加強民族認同感以及國家統一意識,這也是他們的神圣職責所在。[14 ]
這其中,京族喃字楹聯既保存其自身族群文化記憶,又在中越邊疆地區的京族村落里同時使用,體現了對于同源文化的確認,更強化了作為中國56個民族之一的京族對于國家的認同情感。國家的民族優惠政策,使得京族擁有越來越多的發展優勢,也提升了京族人民對于“京族”身份價值和“中國公民”身份價值的認同。而國際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為各國各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機緣,也為各國重新定義其文化政策提供了良機。因為從人類全球化角度來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不可分割性,是達成共識的基礎。此外,作為人類的普遍遺產,文化成為各民族、各文明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交流的關鍵因素。
結 語
中越京族楹聯所呈現的文化涵化、國別區隔及族群認同的內涵與表征使我們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就在于各民族的文化遺產都能夠成為國家認同的社會文化符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15 ]在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量的跨國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實踐,皆以尊重、平等、多元為基礎,重視跨界民族的文化交流研究可以增進了解、達成共識、促進文化繁榮,惟此才是維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穩定的基礎以及戰略保障,有助于提升邊境地區傳統民族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文化軟實力,從而增強整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同時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具有促進作用,對于實現邊境地區的和諧、穩定、安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國外文化人類學課題組.國外文化人類學新論——碰撞與交融[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
[2] 古小松.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知識讀本[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3] 張小華,龔聯壽.聯話文本總貌及其整理的現狀和學術價值[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
[4] [越南]范氏草.越南對聯及相關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5] 張美玉.中越寺廟漢字對聯文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5.
[6]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京族社會歷史調查[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
[7] 黃蘭翔.越南傳統聚落、宗教建筑與宮殿[M].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2008.
[8] 周巍峙,黃安輝.中國京族哈亭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9] [越南]阮武瓊芳.漢越詞及漢越音在新時期越南語中的實踐價值[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10] 樂黛云,錢林森,[法]李比雄.文化對話[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11] 呂俊彪.京族人的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2] 陳增瑜.京族喃字史歌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3] 周建新,呂俊彪.從邊緣到前沿:廣西京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變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4] 馬翀煒.從邊疆、民族理解國家文化軟實力[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15] 馬翀煒.民族文化遺產的國家認同價值[J].云南社會科學,2013(4).
〔責任編輯:陸?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