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6-0054-02
摘 要:“裝傻”是一種反映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藝術,“裝傻”的魅力在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捍衛學習的自主性,獲得成就感,培養自信心。教師的“裝傻”助推了學習的高潮。文章從“裝傻”的淺思、“裝傻”的藝術、“裝傻”的設計、“裝傻”的境界等方面淺談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和有效的教學,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自由馳騁,智慧得到碰撞,讓學生真正成長,并發展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裝傻”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裝傻”是一種反映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的藝術,是智慧教師所做的事情;“裝傻”是教師用智慧和及時“裝傻”的方式來模糊教學中的靈活問題;“裝傻”是一種境界,那種清晰但不破碎的笑容,對學生來說最讓人著迷。
二、“裝傻”的淺思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課堂總是缺少激情,死氣沉沉,學生不愛表現,教師解決完一個問題時,會一直下意識地問學生“正確與否”,而在學生表示“不是”,教師引導學生再追究其中的解決依據時,十個學生中會有三四個不知所云。愛表現自己是大部分學生的本性。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解放學生的天性,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美妙的教室和有效的教學?應該做些什么來解放學生,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讓學生的智慧碰撞,讓學生的潛能突然爆發?
名師的課堂很精彩,非常令人興奮,僅僅是因為偶然的歪打正著嗎?不是的,他們很有智慧。部分教師經常在課堂上“裝傻”,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束手無策時,他們沒有給出答案,只是指導和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戰略指導才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的“裝傻”實際上是一種表達方式,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是一種教學技巧。在教學實踐中適當“裝傻”自有它的妙用,嘗試“裝傻”別有一番精彩。
三、“裝傻”的藝術
名師都非常聰明,但我們經常看到他們在課堂上很“傻”。每當講到重點、難點的時候,他們會適當采用“裝傻”的策略,不僅故意出錯,還有意提出一系列問題,設置一些困惑,讓學生幫助其解決問題,讓學生視老師為對手,而非權威,促使學生獨立探索,層層深入思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這樣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課堂氣氛往往非常熱烈。在“給老師糾正錯誤”的心理驅動下,學生聽講會非常認真,注意力會十分集中,思維會非?;钴S。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學生質疑和建立信心,也是一種教育和教學的藝術。
如黃愛華老師教授“24小時計時方法”時,他會踩準《新聞聯播》的時間,并問:“屏幕上顯示的是什么時刻?”學生說:“是晚上7時?!秉S老師就“裝傻”了,問:“哪里有7時???我怎么沒有看到7???我也沒有看到晚上兩字???”老師“裝傻”之后,學生們忍不住了。當學生們說24點鐘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天的結束時,黃老師假裝莫名其妙。在練習中,黃老師要求學生提問來測試他,這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又如,徐長青老師教學“重疊問題”時邀請了六名學生參加兩場比賽,其中一場比賽中人重復了?!安皇?人嗎?怎么只有6人???”該學生說這是6人,徐老師說這是7人,整個課堂氣氛被演練得非常熱烈。
同時喜歡華應龍老師,他上課前告訴學生:“老師反應很慢的,課堂上不要等我哦。”其實他希望學生在交流時不要看老師的態度和面子,并鼓勵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由此可見,名師的“裝傻”不就是精彩的體現嗎?
四、“裝傻”的設計
教師的教學設計似乎都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反映了自學和小組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得到了調動,對教科書的理解也非常透徹。然而,它并非真正以學生為導向的課堂教學。
如在教“三角形面積”時,我覺得可以在以下四處“裝傻”。
第一,當拋出“你們會求三角形的面積嗎?”這個問題之后,當學生回答“會”時,教師應該裝“傻”,然后問:“你是怎樣求三角形面積的?你知道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測試學生的自學情況或認知基礎,看看學生是否真的可以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組織者、協調員、聽眾是教師要扮演的最佳角色,教師此時會“裝傻”,告訴學生自己不知道如何求三角形面積公式,讓會求三角形面積的學生與不會求三角形面積的學生交談。教師在旁邊一邊聽著學生交流,一邊“裝傻”問學生問題,與學生探討需要解決的問題。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不教”。此時的“不教”不正是“教”的最高境界嗎?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好老師應該是一個聰明的“傻”老師。
第二,不要出示個數大小都考慮好的學具,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指令簡單地拼一下,這樣培養不了學生的思維。我覺得教師此時可以“裝傻”,告訴學生自己不知道三角形面積公式是怎么來的,為學生提供不同大小和形狀的三角形供他們探索。教師不用著急,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而應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讓學生慢慢“嘗試”并反復操作,不需要講太多的話。
第三,在梳理方法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報告方法后“裝傻”,并問:“你們探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思路有哪些?”讓學生總結出:一種是使用兩個相同的三角形來形成平行四邊形或矩形來導出,一種是使用三角形分為平行四邊形或梯形、矩形來導出,還有一種是直接使用三角形折疊成矩形導出。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此時,不就滲透了數學的轉化、歸納的數學思想嗎?“裝傻”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領域境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藝術。
第四,在練習有關三角面積等簡單計算時,教師應“裝傻”讓學生測試老師。當學生暴露出三角形的高和底彼此不對應的問題時,讓學生評價自己、糾正自己,找出原因,糾正錯誤,說出理由,教師應該完全信任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鍛煉,讓學生真正成長并發展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五、“裝傻”的境界
首先,教師應該敢于讓學生犯錯誤,不要急于糾正錯誤,而要陪伴學生“嘗試”,共同體驗“犯錯誤”的過程。學生們最終回到了老師的“隊伍”,并自愿接受了老師的建議,這是教學中最高水平的境界和最令人難忘的場景。筆者認為每位教師都必須在課堂上創造盡可能多的“傻”,提出盡可能多的“傻”問題。如果遇到錯誤,教師就立馬打斷學生,馬上告知學生真相,只會使真相成為“無稽之談”,浪費寶貴的資源。相反,與學生一起“嘗試”失敗,直到完全經歷失敗后回到“正確”,學生才會真正理解知識,學生“玩夠”之后將自愿回歸老師指出的“真相”。事實上,學生需要一位愿意陪伴他們“嘗試”其他人看似愚蠢的事情的老師。
其次,教師假裝是“未知的”,這是一種教學藝術。例如,筆者曾在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時故意把數分配錯誤,學生們在探討過程中興奮地發現老師錯了,指出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當筆者再次走錯路時,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地糾正了我的錯誤。這種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實現知識的轉移,而且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美妙的情感,讓學生意識到老師正在與他們一起學習,共同探索新的知識。學會“裝傻”,不要權威,并避免過度依賴建構主義的核心思想: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授予的知識,而是基于學生現有知識和經驗的積極建構過程。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忘記自己是“導游”和“助手”的角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的各個方面都是詳細的,并告訴學生,還怕遺漏這個、忘記那個,面面俱到,認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懂、學廣、學深”。眾所周知,教師的這種行為不僅沒有取得好的成效,反而可能不可避免地建立起教師的絕對“權威”,也會導致學生過度依賴教師。
最后,教師應善于把錯誤轉化為機遇,把握“消解疑惑”和“懷疑”之間的平衡。無疑的課未必就是好課,有疑的課也不一定就不成功。教師講課應當既有釋疑,又有存疑;解決低級的疑,提出高級的疑;探索懷疑的程度,激發深刻的懷疑。在很多人看來,一位優秀教師的標準是知識講得非常清晰,學生上課時沒有問題。準確而清晰地向學生解釋知識當然是教師最基本的能力,但有時學生會得到一些困惑或問題,教師有必要讓學生產生一些疑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當然,有時教師的講課會出現錯誤,即使這是我們不想發生的事情,但這個錯誤確實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都會有一個缺乏經驗的教學經驗階段。筆者就曾講課出錯被學生當堂指出過,這其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教師可以把問題當作作業留給學生,允許學生進行全面討論,以促進基于研究的學習;可以聘請這些學生作為助教,幫助學生回答問題并指導同學;可以讓這些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作用,成立研究小組或準備小組,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言;鼓勵學生不恥相師,建立學習型小組,讓學生主動學習、相互學習,營造民主、自主學習的氛圍。即使教師的講課真的錯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坦率地承認錯誤,與學生討論和分析,提醒學生學習課程時不要犯與老師同樣的錯誤,充分獲得學生的理解和信任。當學生發現參考書上問題的答案存在問題時,教師不應急于做出判斷,而應充分贊揚和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鼓勵學生挑戰權威,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或允許學生進行討論。發現問題,不要盲目相信標準答案,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學生獨立學習,質疑和挑戰權威,這種做法對學生理解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從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來看,懷疑是認知的開始,是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動力源泉,也是學習興趣的源泉。讓學生產生疑問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最常用的方式是提問并讓他們思考和回答,但筆者認為更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產生懷疑。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適當地出點失誤,如喜劇演員“搖一搖”“抖包袱”那樣,讓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給學生留下一些疑問,通過討論思考,澄清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學生更有效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結語
“裝傻”的魅力在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捍衛學習的自主性,從而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培養自信心?!把b傻”是一門精湛的藝術,對于這種教學藝術,我們一定要把持好—個度,要有備而來, 讓“裝傻”成就一番精彩。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師: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肖 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
[4]張 麗.聰明的老師“裝傻”的藝術——淺出“裝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版),2011(7):20-21.
[5]冉群生.揣著明白裝糊涂——淺析課堂“裝傻”藝術[J].新課程(下旬刊),201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