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摘 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國際交流與合作呈現出多邊互動的態勢,社會發展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呈多元化趨勢,培養“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的教學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成為高校專業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著重就“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的本質內涵、類型及培養路徑展開分析。
關鍵詞:“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 內涵 類型 實現路徑
進入新時代,國家社會對教育發展與改革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1]面向新時代,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這一任務顯得愈發迫切與重要。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這一宏偉藍圖的全面展開,我們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與國際交流多元化、多邊互動性日益增強的國際形勢,全球性和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領域國際交流與互動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更為活躍與頻繁。為此,培養專業基本功扎實、國際視野開闊、實踐能力突出、跨文化溝通能力強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與之相關的教學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漸已成為目前高校專業外語教學改革中一項的重要內容。
一、“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的本質內涵
近年來,高校外語院系規模急速擴張,各級各類高校外語院系激增,招生人數不斷增加,但與之相對應的人才培養問題的嚴峻性卻日益凸顯,那就是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絕大多數院校是簡單的同類復制,所培養的學生缺乏市場需求針對性和個性化專業優勢。針對目前專業外語人才培養問題,鐘美蓀等撰文指出: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點的大規模發展,同類專業的簡單復制,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同類專業的同質化競爭,所培養人才缺乏特色,高端人才匱乏。[2]因此,探索復合應用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成為當前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其中,“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與單語種外語人才相比,由于他們掌握了兩種或兩種以上外語,語言能力綜合均衡發展,相關國際知識豐富,跨文化工作能力強,能夠適應全球化背景下多邊互動國際環境的工作需求。
“復語型”人才屬于服務國際交流的專業型外語人才,應該從“國際化”和“復語型”兩個方面進行解讀。就其國際化而言,著重于跨文化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等要素。與此同時,也涉及人才培養內容的跨學科特色(如外語與相關國際商貿、金融、法律相結合),培養方式的國際性(如國際化合作培養)以及評估方式的多元化(如學業評估與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等。就“復語型”而言,則主要指除母語之外,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兩種以上的外語語種,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與單一語種外語類人才不同的是,此類人才多種語言能力均衡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經驗豐富,跨文化溝通合作能力較強,能夠適應全球化背景對外語人才的特殊需求。另外,“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與強調母語與一門外語能力并重的“雙語”人才不同。“復語型”強調的是使語言學習者掌握兩門非母語的語言,且須通過系統的專業語言課程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從培養目標定位來看,“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是國際化高素質人才,應具備以下素質與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兩個及以上不同語種的聽、說、讀、寫、譯等扎實的基本功,了解相關語言對象國及其所處區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國情概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具備國際政治、對外貿易、國際金融、新聞傳媒、旅游會展等某一學科領域相關輔修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兼具國際視野與民族情懷;具有創新意識和思辨能力,能直接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能在外交、外貿、外宣、旅游等部門從事翻譯、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應該說,這一目標定位對非通用語種人才的多語言能力、語言與專業的復合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創新、思辨等可遷移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
二、“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的基本類型
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一個多因素動態運作的過程。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所涉及的理念、途徑和模式都需要在實踐中探究與摸索,在改革中創新與發展。這一課題是當前破解如何有效創新外語教育、服務國家戰略難題的新路徑。“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理念有助于各層次外語院系形成與其他院校的錯位競爭優勢,立足區位優勢,發揮自身辦學實力,提升“復語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我們應該科學分類,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為社會培養優秀“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具體分類情況如下:
第一,按照辦學層次劃分。王雪梅認為當前的外語人才可以劃分為學術型、專業型、職業型等不同類型,主要有高校教師、高級翻譯等學術型人才,國際公務員、商務英語人才等專業型人才,外語導游、報關員等職業型人才。[4]這一劃分基本上符合當前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現狀和學科布局。我們在“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時,應當充分考慮這一分類層級,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與探索。其中,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學科專業相比,高職教育更為強調的是“技術專業”而非“知識專業”,所培養輸送的人才更為突出實用性,更加強調實際操作能力。
第二,按照專業語種類型劃分。長期以來,我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基本上分為通用型外語和非通用型外語兩種大類。通用型外語,即英語,是我國外語教育的絕對主干部分;非通用語種是根據國際交往需要而開設的各類區域性語種教學,在當前全球化、國際化的時代進程中,它們也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為此,我們可以根據各專業語種的特色優勢構建“通用型外語(英語)+非通用型語種”和“非通用型語種+通用型外語(英語)”兩種“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這兩類的區別在于,前者強調通用型外語(英語)專業的“復語”特色培養,注重其第二外語的小語種特色與優勢;后者則力圖突破傳統觀念中非通用型外語(小語種)的局限性,重視小語種專業學生的英語能力的強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與之相關的課程體系與培養方案均具有各自的具體要求。
三、培養“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的可行性分析
(一)宏觀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加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分析人才培養的癥結所在,研究人才培養是否契合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之現實需求,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建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要,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外語人才成為當前高校外語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客觀有效的人才需求分析為支撐,這既有助于宏觀人才培養政策的制定,也有利高校教學改革方案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構建。國家的教育政策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也在隨時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以適應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交流多元化對“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的需求。
(二)國內高校業已開展的實踐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經驗支持
“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的實踐活動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專業于1981年率先開設西英(西班牙語+英語)雙語方向,2011年又啟動了多語種國際新聞人才培養計劃。北京外國語大學于1984年創辦了英法(英語+法語)雙語班,又在2007年開設“復語”同聲傳譯碩士研究生課程,培養能用一門母語(漢語)和兩門外語(英語+德/法/俄)從事口筆譯的國際化人才。大連外國語大學自2004年起設立了韓日、日英、英日、德英、法英、俄英等“復語”專業方向,“復語”專業已成為該校的特色專業。此外,中國傳媒大學、山西大學、寧波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國內部分高校外語院系,也陸續開設了不同形式的雙外語方向專業。這一系列的實踐摸索工作為今后開展系統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提供了可靠的實踐經驗支持。
(三)國外相關研究成果能夠提供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
近年來,國外學者在雙語教育、三語習得及國際化人才培養等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對“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中的諸多環節有著可資借鑒的理論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興起的第三語言習得研究,運用了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相關理論,涉及到言語間的距離,語言的熟練度,語言的使用狀況,語言環境,年齡、個人差別等各個方面。第三語言習得研究所關注的各種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尤其是對句法、語義、語用、認知等方面存在的遷移現象的探討,對國內“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的教學構建有著積極的借鑒價值。
四、因地制宜,靈活辦學,構建“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毋庸諱言的是,當前“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國內部分高校外語專業尚未形成科學的課程體系和成熟的運作機制,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與此同時,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中也沒有雙外語教學可遵循的教學大綱、課程體系和評價機制。為此,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采取因地制宜、靈活辦學的思路,構建“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專業培養模式。具體路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靈活機動、富有彈性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專業設置模式
“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傳統專業外語教學模式的突破與創新。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需求,各辦學單位應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優勢與地區經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特殊需要,進行靈活富有彈性的專業設置。在這方面,部分高校已經開始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非通用小語種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大連外國語大學的面向東亞經濟圈發展需求的英日復語人才培養模式(5年制)、我國南方某些高校面向東盟經濟圈發展需求的“2+2”培養模式、我國東北地區部分高校面向北亞經濟發展需要的英+俄、俄+蒙、俄+哈薩克斯坦語等模式。這些專業設置模式在學制上較為靈活,滿足了“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在此,筆者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能夠在宏觀教育政策上給予辦學單位更大的靈活性,形成靈活高效、模式多元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機制。
(二)建設動態化、模塊化的“復語型”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和基本保障。“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具有明確的職業指向性,其課程設置應具有明確的應用性、實踐性和職業導向性。為此,需要結合不同的“復語”類型,遵循各自語種課程建設規律,分析語種間的邏輯結構,探索與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順應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建設有利于學生的“復語”知識結構、能力發展和個性成長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兩個語種的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基礎性培養,又要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與溝通能力的培養;既重視綜合職業素養的養成,又注重溝通、協調與組織能力的培養。構建由語言基礎與技能課程、跨文化修養課程、專業實踐能力課程和外圍綜合素養能力課程等四個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的課程板塊構成的課程體系。這四個課程板塊相互銜接、互為支撐,動態推進,承擔“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的任務。
(三)打造“互聯網+”“復語型”外語人才培養輔修平臺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5G時代呼之欲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必然會推動高校在課堂組織形式、課程教材、教學模式、課堂管理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已深度介入到教育教學進程之中。“互聯網+”的最大優勢表現在可以通過共享最優質的在線課程,最大程度地降低邊際成本,實現規模效益。這對解決制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的資源緊缺、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起到了有效的化解作用。基于信息技術與協同理念的“智慧教學”使多元化、個性化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更具活力與效率,為更多學生和教師提供學習、成長和創造的空間。隨著互聯網在教育中的不斷深入,我們可以依托國內外合作院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尤其是國外合作高校的教學資源,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構建新型的“復語型”外語人才培養輔修平臺。
(四)搭建國際化合作培養平臺
培養符合經濟全球化與貿易區域化合作發展需要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各語種語言學習、訓練與實踐環境。因此,搭建國際合作平臺,與國外高校開展學分互認、國際化師資共享、生源交流、共建課程等國際合作培養途徑,通過“2+2”、“3+1”等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走近第一或第二語種國家的合作院系進行系統的語言學習與實踐。此外,通過建立海外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國際化工作環境的實踐鍛煉,從而全面提高“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質量,并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
(五)建設國際化實習實訓基地
鑒于多語種能力同步提升的復雜性和緊迫性,高規格的“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對實習實訓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訓練機會,通過加強實踐經驗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職業能力。為此,開展“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的高校必須結合實際條件建設高水平的校外實訓基地,與相關各類資質良好的國際組織、外事機構、外資企業、國外學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建立實習實踐基地。學生通過參與多語種的外交外事活動、文化交流活動、經貿會展活動、企業業務拓展等不同領域的見習與體驗,能獲得直觀的語言實踐鍛煉,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找到自身的興趣所在及職業發展方向,從而做出更有針對性的職業規劃。
進入新時代,社會賦予高等學校的教育任務愈發艱巨,改革進入深水區。對于高校專業外語教學改革來說,積極開展“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相關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探索“復語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與實現路徑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持續關注與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C].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 鐘美蓀、孫有中. 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推進外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第五屆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思路[J].外語界,2014,(1):2-8.
[3]蘇瑩瑩.“一帶一路”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外語教育,2017,(2):4-9
[4]王雪梅,徐璐.國際化復語型人才的內涵與培養模式探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5):9-12.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deepening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developing in a state of multi-literal intera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pluralistic requirement of professional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A study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s is one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types, modes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professional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reform; Professional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eaching modes; realiz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