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繆鷹
摘 要:近期社會再一次掀起了重溫經典詩詞的熱潮。從高中古詩文教學經歷與體驗出發,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相關內容,提出了通過涵泳誦讀、發揮想象等策略讓經典詩詞扎根于學生心田。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涵泳誦讀;想象思考
近期央視推出一檔新節目《經典詠流傳》。該節目將古詩詞改編成歌曲,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經典詩詞與新時代流行元素相結合,以全新表達形式挖掘詩詞背后的深厚內涵,從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從2016年的《中國詩詞大會》到現在的《經典詠流傳》,這一系列的大型文化節目掀起了國民重溫經典詩詞的熱潮。同時也引發了我這個一線普通教師對古詩文教學的一些思考,如何讓這些優秀的經典詩詞在學生心里扎根。
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誦讀在培養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驗。”讓學生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涵泳誦讀,領悟古典詩文的意境美
要想真正地進入詩歌情境,更好地體會創作者的情感,學習的過程中一定離不開學生的讀。古詩具有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形象美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真正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詩歌時,我原先試圖在網上找名家的朗讀,可是找來找去,那些可以直接下載的我都不太滿意,它們或是有讀錯字的,或是感情不充沛。于是我嘗試著自己讀。我先找了一些背景音樂,然后根據自己的朗讀不斷地揣摩,最終找到一個最能幫助我達到抒情效果的伴奏。在教學過程中,我先為學生敘述蘇軾與王弗之間的愛情故事,先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再作示范朗讀。我時而委婉凄切、時而高亢激昂,學生似乎也沉浸在蘇軾與王弗的愛情故事中。出人意料的是,當我讀完整首詩歌時,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我第一次在教學中真正地感受到誦讀的魅力。
教學古典詩文時必須要先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中國的古典詩文具有獨特的節奏和音韻美。學生在詩文抑揚頓挫、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節奏中與詩人對話、與作品發生碰撞,從而體會詩歌的獨特韻味。
二、發揮想象,深入體會語言美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詩的境界》中說過:“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美備。”
在我看來,涵泳誦讀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朗讀,而是在一個個教學活動中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來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而朱光潛先生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指導,即讀詩一定要思考和聯想。
在教學《醉花陰》這首詩歌時,學生通過自己齊讀、聆聽教師范讀等不同形式初步感知作者李清照的情感,但只是停留于這一環節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引導學生在借助聯想和想象時將自己喜歡的畫面描繪出來,越逼真越好。學生自由靈活地選擇,娓娓道來。比如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傍晚,一個瘦弱的女子緩緩從閨房走出,來到東籬邊。斟上一杯酒,捧在手中。襟袖輕拂間,空氣中彌漫著一縷淡淡的菊花清香。女子微微低頭,將目光投向籬邊那叢開得極盛極美的菊花,癡癡地望向遠方。良久良久……”學生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象,與作者對話,與作品碰撞,不僅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跳躍,還原詩歌的場景,甚至還能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而有了這樣的準備再來反復誦讀,那就是另一種境界了。
當然,誦讀也未必都是有聲的,其實無聲的語言也可以很有力量。我這里所說的誦讀指的是默讀。而這種默讀絕不是只停留在不出聲地讀,而是借助各種感官下的“思”和“想”。學生在“品讀”時深入思索,咀嚼語言,深刻體悟語言文字背后所傳遞的思想和感情。比如讀《陳情表》就要想到李密哀婉動人的言辭背后所樹立的“孝子”形象和“忠臣”形象;讀《項脊軒》就要想到歸有光與妻子生前的幸福時光。只有這樣反復思考、反復誦讀,才能夠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獲。
三、自由呼吸,品味獨有的留白藝術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就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急于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提出問題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體會之后才提出來。當學生的解讀與教師預設的答案有所不同時,教師和同學應當認真討論、研讀,真正地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形成師生、生生對話。
一線教師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使者,應該涵泳誦讀古詩文經典。品味語言,發揮想象與思考,從而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讓中國經典詩詞在學生心中扎根,散發出樸素語文、本色語文的魅力;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涓涓細流滋潤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朱光潛.詩論·詩的境界[M].漓江出版社,2011.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