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林
摘 要:美術課堂的教學意義是值得再一次深究的。對于從事多年的美術教育者來說,只要是一直以來對課堂教學有研究的,都不難發現,美術學科與其他綜合文化課知識點的理解和認知方式有著非常相似和密不可分的聯系。
關鍵詞:課堂教學;美術繪畫;感性;理性
本人從事美術高考教學多年,美術高考的訓練過程基本上是以繪畫模塊這方面的內容為主,繪畫要求學生在理解相關的繪畫審美法則和理論的認識基礎上,又重點體現了手頭的技法表現來展示畫面的學習效果,手頭功夫的高低也決定了畫面的質量,因此故名“術科”,相對文化課而言,美術生的動手能力會更強些。但我們不要糊涂,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大腦的信息來支配的,畫面的具體效果其實就是大腦意識的效果,因此,畫者在畫中畫出的每一筆線條的質量或者每一塊顏色的效果都可以追溯到畫之前尚在大腦里的信息源頭來探究,這一點在輔導學生自己學習方面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問題背后的根緣,學會從源頭來遏制問題的產生;從源頭的信息整理中優化自己的動手實踐表現的思路,從而提高畫面的表現質量,以上是本人近幾年來一直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思考研究和實驗的一個課題點,以通過幾個課堂案例作一個闡述。
美術高考項目中,素描頭像是常考的科目之一,素描頭像的寫實性要求很高,對于形準、結構的標準較嚴格,因此,在高一或高二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對結構表現的認知力。對于大部分美術生來說,畫頭像一般都會經歷形由打不準到后來慢慢打準的學習過程,如果能縮短這個過程的時間,那將會節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下一步的深入表現,在考試規定的時間里能提高畫面的質量,這環節的意義極大。我們生活中觀察身邊的事物一般多是靠感覺出發,感覺只是一個大概的描述,缺乏精準度,如果要不斷地制訂眼前事物的準確比例,光靠感覺就出現的形準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其最大的特點是顧此失彼,局部正確了,大的整體關系又失控了,因此,此時應該幫助學生在自己的大腦意識上先建立一個眼前事物圖像的理性觀察方式,運用學生在數學方面學到的知識來參與眼前影像的比例制定,觀察、測量以及必須動用邏輯思維模式來有效制訂打形的先后步驟,形成感覺先行、理性壓陣的行動模式,后面的時間中反復訓練,從而形成穩固的有效的技法。感覺先行:人的頭像,概括歸納:幾何形、圓形臉、方形臉、菱形臉、三角形臉;文字型:“國”字臉、“用”字臉、“田”字臉、“目”字臉、“甲”字臉等等。運用形式生動的感覺來迅速把握頭像的個性外形,順利進入構圖;理性深入,合理的邏輯步驟行進。(1)先外形,后內形。(2)先分正側結構兩大面,再找五官中心線。(3)先“三停”后“五眼”。(4)五官互相參比而定位。(5)仰視、平視、俯視要分清。上述的起稿打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要啟動學生數學科的比例知識和演算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必須清楚明了這一環節理性思維介入繪畫中的重要意義和重要作用。
色彩是美術高考的另一個重點科目之一,其中的色彩原理與物理學科中的三棱鏡光的折射原理是緊密相連的,從三棱鏡折發出來的彩虹色彩的順序排列,構成色相環,是美術生學習色彩的第一道風景線,自然界五彩繽紛的色彩其實是有序的,散而不亂。在繪畫中,我們可以按照視覺審美的規律去構建和重組色彩。因此,在色彩的初學階段,認知色彩的屬性,并能掌握其屬性的變化規律,能隨心所欲地調配出自己想要的顏色,產生色彩效果,是入門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同樣是需要學生來處理好感覺與理性認知的互相碰撞關系。色彩之于人的感覺,較之黑白關系為主的素描更為豐富和更富個性,所以對色彩性質的判斷會容易產生飄忽不定的因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學會比較,在比較中,感覺的擾動現象會慢慢降低,不同色彩之間的物理屬性的區別就相對明顯起來,一塊顏色的色相、明度、純度的性質與另一塊顏色的區別就能比較客觀地明確下來,從中學生思維里的科學客觀分析模式逐步形成,好像在理科實驗室內所做的實驗一樣,都需要同樣的學科素養。運用科學實驗精神來融入色彩的學習中,給予每一塊畫面中的美麗顏色一個科學的屬性定義,畫中的色彩的配置再不單純是完全靠感覺來觸摸與尋覓了,而是可以變為由理性思維的分析與實驗來讀取,讓模糊的視覺意識變得更清澈,配置色彩的關系變得更主動,學生從中更能體現出個人的創造性來。
在認知色彩屬性的學習中,一般對色相的判定這個方面學生相對比較容易掌握,色彩的明度變化也比較好掌握,因為與靜物素描中的黑白關系原理接近,但關于色彩冷暖性質的分析與表現,則是不太容易,而冷暖關系是色彩有別于素描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因素,色彩畫面的精彩視覺效果中少了冷暖關系是不完美的。冷暖關系是色彩對立而又統一的關系,它在眾多的色塊中誕生,互為依存,互相區別。因此,在學習色彩的基礎階段,如何能讓學生掌握好色彩冷暖的調色方法,這一環節很重要。在課堂練習中,本人的方法是運用理科教學中的實驗觀察引導方法與感覺判斷糾正法來做練習。運用三原色來調配顏色。第一,由原色相加,再間色相加,間中觀察明度與純度發生的變化,從過程中,學生可以理順色彩變化的原理和調色的技法。第二,由原色與間色組合產生的一冷一暖關系的三對互補色來作調色的實驗觀察,設定冷暖兩色不同含量的配方進行調色,并觀察記錄結果,從調色列表中,學生很快很直觀地得出冷暖變化的實驗規律,從而將抽象的冷暖關系變為可控的數據調控實驗,最后又可以加入感覺意識的參與糾正調色配方的修正,達成具象思維與理性實驗思維并行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運用眼睛觀察畫中冷暖關系的感受力,同時又能提升運用理性思維主動創造這種冷暖關系的實踐力。
人物速寫是美術高考的主要項目之一,如果拿體育項目來比喻美術高考的素描、色彩和速寫,那么素描和色彩好像中長跑,速寫就是短跑,原因是速寫必須在30~60分鐘之內完成,人物速寫能在那么短的時間之內畫出水平,并非易事,特別在入門學習階段,就一定要有很好的計劃,必須方向正確,訓練方式到位,否則訓練的耗時就大,達不到預期的水平效果。本人在速寫教學中,把考前的速寫訓練基本上劃成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熟識人物比例與結構動態,在這個階段里,非常強調以理性的思維方式來學習,從“立七、坐五、盤三半”的人體大比例到“肩擔兩頭”“頭腳相等”“一手捂住半邊臉”等等概括性較強的比例記憶口訣入手,引導學生先平穩地掌握人體的大致比例數據,能畫出初步準確的人物動態外形,站穩了前進的第一步,也能讓學生獲取一定的成功感。之后,在這個水平基礎上,鼓勵學生繼續發揚科學實驗的探索法,讓學生主動參考相關的速寫學習工具書,如《伯里曼人體藝用解剖》《藝用人體解剖參考》等,進一步自主探究,深入了解豐富詳盡的人體比例與動態知識,在頭腦里建立這些知識數據庫。另外,多作實踐驗證的觀察,以自己的身軀、四肢、頭、手、腳的測量實例來加強對比例數據的認知,堅持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阻擋速寫學習的第一關,比例與結構的難題就可以克服,用來捕捉眼前生動的人物造型從此就有了強大的支持力。另外,人物整個造型的定位起稿這一環節,更加是理性與感性兩種觀察方式的共融與互補,在這個環節的訓練中,舉個例子,譬如畫一個蹲姿人物,先讓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眼前人物的外輪廓像一個什么樣的幾何形(形象直觀感覺)。答:三角形。繼續接著問:是一個比例怎樣的特定三角形呢?學生此時會很理性地重新觀察并得到具體的不同邊長的三角形(理性觀測的結果)。這個觀察的實驗案例中,充分利用了兩種思維模式的碰撞形成,最終獲取人物準確輪廓定位。
在短短的30~50分鐘的速寫考試中(有的甚至是15分鐘),如何體現快而準的作畫要求呢?本人在課堂教學中,一直堅持示范教學,跟著學生一起畫,切身體會對學生提出的訓練要求在畫的過程中的感受,從而對學生作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指導,而不是照本宣科,簡單參考一般美術書上所說的方法步驟來灌輸給學生。在如何快速有效地進行速寫作畫這個環節中,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基于理性的邏輯思維來制定的方法步驟,具體如下:(1)速寫構圖打形,只打大形不打小形,大形要打好,構建好的構圖和畫準整體的比例關系,小形隨到隨定,靈活調整,一錘定音,做到果斷肯定,一筆一個形,如同寫字的速度,這是速寫能畫得快的重要因素。(2)人物肢體之間的畫法先后順序要分清。人物在不同的動態下,總會產生肢體之間的特定空間關系,譬如前后的遮擋關系,雙手的疊放關系,衣物道具與人物的接觸關系,人物與場景的配合關系,等等。在下筆時,必須理順每一筆的步驟順序,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就像寫漢字的筆畫順序,堅持一種符合形象空間構建表現的用筆步驟,自然就能在快速作畫中減少時間,動作流暢,形象空間構建表現的用筆步驟,自然就能在快速作畫中減少時間,動作流暢,形象出錯的問題也從中得到遏制,這是能讓速寫畫得快而到位的理性邏輯步驟作畫訓練。(3)果感行為的培養。速寫的作畫不能像時間較長的素描(3小時完成)那樣可以分為好多個步驟來完成,講究壓縮步驟,速戰速決,但也同時需要意在筆先、成竹在胸的思維反應來支持。如何訓練學生意在筆先的反應思維模式呢?本人通過一些實驗探索,在初期階段,首先,從改變工具開始,學生畫速寫一般是用鉛筆或者炭筆,畫錯了可以用橡皮擦來修改,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就會形成依賴習慣,不能形成更好的意在筆先的機制,不利于提高作畫速度。認清了這種普遍現象后,我特意安排學生改用鋼筆來練習速寫(墨水不能擦),結果觀察,訓練一小段時間后,學生用鋼筆畫的速寫不但快速了很多,而且動態造型都較之以前準確許多,以后學生不管用的是哪一種工具畫速寫,都能較之以前做到快而準。這就是在表象是形象思維而背后是理性思維科學實踐訓練所取得的成果。
美術繪畫是形象藝術,是視覺藝術,形象思維特性明顯,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正反兩面的共同體,同樣的道理,在繪畫的藝術形象感性的表面下,同樣依存著理性一面的內涵,兩者是共生互融的關系。在美術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如何能更深入地探究兩者的有機聯系,并發掘其有利于教師為主導的教與學為主體的教學互動中的契機點,并加以靈活的教學設計,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理性與感性兩種思維模式本來就存在于學生所學的其他文化科中,我們主要是懂得如何把這兩種學習的思維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激活,激發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構建。以上所論所列的教學個案是我的一些粗淺見解,還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究糾正,也希望各位方家來斧正與賜教。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