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金燕
摘 要:在實際的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地域、季節等條件的限制,很多實驗無法在課堂上完成。針對這種現狀,在教學上做出嘗試:將實驗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郊游、參觀等)相結合,形成“課內-課外-課內”的教學模式,即由課內準備到課外實施再到課內匯報交流的獨特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輕松地完成實驗教學。
關鍵詞:生物實驗教學;社會實踐活動;探索
一、現狀分析
實驗是生物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生物課程基本的教學手段之一。初中生物教材中有關動物、植物的實驗內容比較多,由于地域、季節等條件的限制,很多動、植物學生無法在課堂上親眼目睹,但僅有靜態的圖片不可能全方面、多角度地真正觀察認識到所學的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會因此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教學方法當然是教師能夠依據教學的要求帶領學生前往這些動、植物所在地進行觀察和采集,認識它們的形態結構特征以及生長環境特點。
針對這種現狀,筆者在教學上做出嘗試:將動、植物實驗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郊游、參觀等)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或年級統一組織的實踐活動機會,把相關的實驗穿插在其中,形成“課內-課外-課內”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融入大自然,在放松身心的同時輕松獲得體驗。
二、實施過程
(一)準備工作(課內)
1.確定小組成員:6人一小組,推選其中一名為小組長。
2.制訂活動計劃: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制定活動計劃和實驗方案,確定研究的對象、內容、步驟以及結果記錄的方式,注意事項等。全班交流各組制訂出的活動計劃,得出較為統一的活動方案,并形成文字稿,每人一份,當然各小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保留自己的特色部分。
3.做好實驗準備:列出活動中需要的材料用具,提前做好準備。收集與研究對象相關的圖文資料,為自己的實踐活動提供知識基礎。
(二)活動過程(課外)
在教師的指導下,由組長統籌安排,進行人員分配,按照制訂好的活動計劃開展實踐活動和實驗探究,認真分析,相互交流,及時記錄實驗結果。
(三)匯報交流(課內)
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活動所取得的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并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在班級發表。學生之間通過交流、研討與其他同學分享成果。最后學生對自己的實踐活動進行反思,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在以后的活動中注意改進。
以上主要闡述了學生在整個實踐和實驗過程中的活動內容。同時,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應起到組織、指導和引領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有:
1.熟悉活動地點生物資源分布情況:可以通過網絡或者實地考察等方法,了解提前活動地點有哪些生物資源,熟悉它們的分布情況,使得活動的目的性更強。
2.指導學生制訂實驗計劃,協助學生準備實驗材料,幫助學生掌握查閱圖書資料(如檢索表、文摘、百科全書等)、觀察、記錄、整理實驗結果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學生比較順利地進入活動探究過程。
3.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一要指導學生盡可能采用多種手段,如錄音、繪畫、攝影、記活動日記等,及時記載探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后進行交流、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二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三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和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反思評價
生物實驗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實際上也是一種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我把它歸納為“課內-課外-課內”教學模式。它需要利用一部分課內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指導,或由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研討,制訂活動計劃,使實踐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條理性,提高活動效率;它需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由學生進行集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展開實驗,記錄、分析實驗結果;它最終還需要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
生物實驗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今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還會繼續將它與生物實驗的教學活動相結合,不斷完善“課內-課外-課內”的教學模式。通過進一步去探索、研究和實踐,真正讓生物實驗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實現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和諧統一,為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開辟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盛占春.中學生物學實驗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