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絲分裂過程為教學重點,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采用動手游戲、發現問題、大膽推測、尋找證據、實驗驗證推測、小組協作建模中獲取知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一、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細胞的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分子與細胞”第6章第1節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細胞增殖的周期性,以植物細胞為例有絲分裂的過程以及意義,其中有絲分裂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有絲分裂是學生以后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規律的基礎,也是學習DNA復制及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基礎。鑒于學生在初中對“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了解很淺的知識儲備下,沒有深入到細胞分裂過程的水平,為此,對本節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采用動手游戲、發現問題、大膽推測、尋找證據、實驗驗證推測、小組協作、建模探究中獲取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等,讓學生在親歷體驗探究中構建出有絲分裂的過程及細胞周期,有利于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教學目標
分析有絲分裂過程中遺傳物質是如何平均分配的以及意義;概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簡述細胞增殖的周期性;分析研究有絲分裂過程中遺傳物質是如何平均分配的。提高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構建有絲分裂染色體動態變化的模型,提高科學探究生物素養。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責任心
播放精子和卵細胞受精融合成受精卵、迅速發育胎兒以及分娩過程的視頻,配有簡短的語言加美妙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從感官上認識到新生命的由來,人這個多細胞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和過程,觸及學生對生命責任觀的情感,激發探究欲望,教師趁機設置問題:(1)什么是細胞分裂?其實質是什么?(2)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是什么?(3)DNA的主要載體是什么?(4)復制后的染色體怎樣實現平均分配?
設計意圖:利用視頻直觀、生動的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受精卵發育成嬰兒的生命奇跡,巧妙設問便于銜接學生在初中所學的有關細胞分裂的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責任心、好奇心及求知欲。
2.發現問題,大膽猜測
模擬活動學生體驗到染色質平均分成兩部分很難,由此他們會有獨立見解或大膽推測,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推測,各抒己見,教師不急于作出評價,趁機提出問題:(1)染色質要實現平均分配是否需要改變形態呢?(2)剛才我們演示的染色體模型的運動是用手牽引著的,那么在細胞中有沒有這樣的結構牽引著染色體的運動呢?(3)染色體的運動僅僅局限在細胞核中嗎?教師給予適當的資料背景:細胞核的直徑為10 um左右,染色體的長度一般在0.5~30 um。
設計意圖:理性思維的學科要求是質疑,而獨立思考是理性思維的萌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和啟發學生大膽猜測和設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受邏輯形式的約束自由地進行思考。通過對問題分析和大膽的猜測得出:染色體要平均分配需要改變形態成螺旋化形態的染色體;牽引染色體運動的結構是紡錘體;有絲分裂過程中核膜核仁會消失、重現。創設條件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見解,讓他們先學會提一般問題,再學會提探索性問題,逐步培養其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品質。
3.尋找證據,驗證推測
課件展示:1849年,科學家霍夫曼斯特在其出版的專著中精確地記載了紫露草、西番蓮科和松樹中所觀察到的細胞增殖過程,這些過程包括細胞分裂前期細胞核形態的變化,核膜的消失;細胞中期紡錘體和染色體的復合結構;細胞分裂后期兩組染色體的產生;細胞分裂末期核膜的重新形成以及在兩個子細胞中間出現細胞壁。學生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從科學前沿的資料中找尋和自己推測相吻合的證據。
設計意圖:理性思維是一種基于事實,嚴密推理,以期達到更好結果的高質量的思維范式、習慣和工具,理性思維的學科要求實證是判斷的尺度。教師提供適當的科研證據背景資料,讓學生體驗尋找證據、驗證推測的過程。
4.分工協作,建構模型
按照推測與獲取的證據,利用模型中的材料,演示含有4條染色體的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平均分配的動態變化,交流模擬的有絲分裂過程方案。提示要求:(1)白板代表植物細胞,材料中的染色體是已螺旋化的。(2)不需要模擬染色體的螺旋化與解螺旋過程。(3)也可用你的手臂代表紡錘體。小組合作討論動態模擬結束后,小組代表將展板放在講臺前,一名同學描述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著絲點紡錘體等,另一同學模型建構的染色體演示動態的過程,整體感知有絲分裂的過程。
設計意圖:在設計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過程中,因選擇不同顏色大小等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在制作染色體模型時,染色體著絲點,姐妹染色單體變化形象且生動直觀,小組合作,共同構建并模擬有絲分裂各時期的動態變化,加深對各時期染色體行為變化,姐妹染色單體的形成與分離的理解與記憶;在模型不斷改進、完善過程中,也使有絲分裂的過程更加合理準確。
作者簡介:王海花(1976—),女,漢族,山東青島市,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生物教學。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