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寧
摘 要:高中散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模塊,散文教學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具有決定性作用,散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高中階段掌握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與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這種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深刻難忘的,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有很多有益之處。
關鍵詞:散文;閱讀;技巧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語文是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學好語文對于學生與人交往等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近幾年來我國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在不斷提高,而散文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本文對高中散文教學進行研究。
一、高中散文教學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我國對于語文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地提高,散文教學的地位也逐漸提高,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新的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品質較高的散文,新散文的加入豐富了書本的內涵,讓教學的內容更加多樣化,還可以有效地改良傳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等。隨著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與互聯網的普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通過多媒體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加多樣化的內容,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散文學習興趣,還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一直以來散文的表達方法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一個觀點,它能夠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讓老師的教學不受文章的主題所限制,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學習文章。
二、高中散文教學現狀分析
1.課程的設置不合理
在當前發展情況下大多學校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都依舊使用傳統的課程模式,課程的環節比較多,教師會嚴格地按照課時來安排教學活動,導致課程環節非常多,而且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大多知識都是由老師進行講解,老師講的過多,導致很多學生只是摘抄老師的筆記,并沒有進行獨立的思考。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使得老師進行灌輸式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高分數。在散文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學生是否獨立思考進入散文情境來體會作者的想法,不合理的課程設置使得老師的教學水平不能夠充分地發揮,影響整體的教學水平。
2.教學方法不合理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字詞的意思非常多變,語句的組成比較復雜,很多散文都非常深奧,這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文章的思想內涵是需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探究的。教師多多變換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在當前情況下,許多教師在散文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很多老師盲目地模仿先進教學方法,但是其并不能將先進教學方法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還有一部分教師依舊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三、散文閱讀技巧概述
1.掌握文章主旨
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語言段落等都是為中心的闡述做鋪墊的,所以學生必須要做好文章的梳理,首先要對文章進行標段,分析概括每一個段落所表達的內容,學會將中心思想提取出來。還要尋找文章中的關鍵詞句,一般來說要著重重視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還有一些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在閱讀散文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快速地瀏覽來了解文章大意與每一段落的大致意思,對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對文章進行詳細的分析,深入研究重要詞句。還要標注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等。通過重點詞句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其次還要找出抒發作者情感的句子。情感的表達是散文的精華,通過抒情句子還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體會文章的內涵,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必須提高對于抒情詞句的重視程度,把握文章內涵之后再開始做題。
2.做好審題工作
在做散文題時審題是做題的關鍵,做好審題工作能夠進一步提高答題的效率。在審題時首先要對題目進行研究分析,把握題目中所包含的關鍵信息,一般情況下題干都是由出題者與作者的語言所組成的,而題干中往往隱含著答題的關鍵,通過對題干的分析能夠更加容易找到答題的突破口。所以必須要做好審題工作,提高答題效率。散文閱讀中主觀題目偏多,必須要站在出題者的角度來進行思考,了解出題者的想法才能夠更準確地找到答題的角度。
3.轉變教學方法
當前情況下大多教師都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種教學方法不適應當前的發展趨勢。所以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讓學生能夠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從而激發其閱讀積極性,進而有效地提高其閱讀效率。
散文題材豐富多變,內涵豐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是一項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文體,教師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更好地運用閱讀技巧,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湯玉才.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32):254.
[2]國政.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8-29.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