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蘭
(海亮高級中學,浙江 紹興)
新課程改革施行以來,政治課堂氣象更新,課堂形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傳統形式,轉變為教師“播報”學生“主演”的新興形式。新課程改革為政治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使政治課堂向生動、活潑的高效課堂邁進了一大步。
我認為,我們要將新課程理念內化為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剝除課堂教學過程中累贅繁瑣的華麗外衣,挖掘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精華,給課堂教學“減負”,在刪繁就簡中還政治教學應有的簡單與真實。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核心”,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應兼具合理性、可行性和操作性。面面俱到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這個目標想落實,那個目標不愿放棄,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畢竟一節課只有45分鐘的時間,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只有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握課堂教學的本質,精簡教學內容,才能制訂出簡明扼要、精簡到位的教學目標。在這樣“有血有肉”的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我們的政治課堂才能簡約明了、重點突出,才能大大提升政治課堂效率。
教學過程應簡化自然,而非紛繁復雜。若是過多地設計一些花里胡哨的環節,不切實際的情境,不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會讓學生覺得虛偽,與課堂格格不入。教學過程中,我們的任何教學設計,都是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學生能夠更高效地投入到學習、體驗和交流中去。
抹去“繁華”,政治課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的興趣,離不開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意思的教學情境。比如,我在上《文化生活》第二課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課時,在分析“潛移默化”這一特點時,以本周三剛剛召開過的主題班會為例,開展探究活動。我首先對主題班會做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主題是“感恩母親節”,了解了每個班級大概的舉辦流程,并向老師和學生交流了班會的影響和效果。由此,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首先,請學生簡介班會流程。然后,請當時的兩位學生代表進一步就這一問題再談母愛,談談班會后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感悟。最后,請相關同學聊一聊班會過后,他們是如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的。這一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高,反響熱烈,效果也尚佳。從學生自身的活動經歷入手,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文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挖掘教學美的因素,而不是簡單地給課堂套上一件花枝招展的外衣。這里,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徐長青老師的“課堂上三不講”,即學生會的教師不講,這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而言的;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這里強調的是還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權;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不講,突出的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在政治課堂上,我們要讓教學成為一種對話,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智慧與心靈的交流,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
現代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比較普遍。我們既要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又不能過分依賴這種手段。僅從課件是否精美、課件內容是否豐富,或者只關注教學媒體運用的多少,來評價課堂質量、水準的高低,很顯然是不可取的,有失偏頗。
事實證明,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不是萬能的,只有恰如其分地用好它,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優勢。同時,在日常的政治課堂中,我們還應充分利用一些“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時候,只要用好黑板、課本和作業等傳統資源,課堂照樣可以成功、出彩、高效。
語言的藝術,應該引起每一位老師的重視,因為教學語言是學生接觸課堂最直接的感性素材。不同的聲音、語調、輕重、停頓,都可以是輔助教學的良方和有效手段。
作為政治老師,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應言簡意賅,表達清晰流暢。首先,提問的語言要明確。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所提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另外,評價的語言要坦誠。評價要實事求是,真實坦誠,這樣的語言在學生心中才有分量。例如,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要么巧妙地提點,要么指出問題癥結并加以鼓勵。總而言之,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充分展示,簡練流暢的語言藝術在簡約課堂的打造過程中也尤為重要。
優化課堂教學,使其簡約高效,是我們政治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要不懈努力和為之奮斗的方向。美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任何學科的內容都可以用更為經濟、富有活力的簡約方法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習者易于掌握。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是簡約,結果是高效,這種教學策略是我們每一位政治老師應該摸索、探求的。
[1]周林.教學與有效教學芻議[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6).
[2]吳東平.拿什么吸引你:政治課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