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昕
逆勢增長的信托業增速過快引起了監管層注意,規范銀信通道業務的新規使得1月份信托規模大幅下降
延續2017年強監管高壓的態勢,信托行業進入2018年后處罰不斷、壓力驟增。如何順應大勢、規范經營、“降杠桿、去通道”,成為信托業在新一年發展關注的熱點。
業內預計,箭在弦上的資管新規的落地可能會比預期來得更快、更加堅決,加速轉型、重塑競爭之于信托變得刻不容緩。
規模逆勢猛增后轉向
業內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末,信托資產規模已經突破25萬億元;而即便是以信托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三季度末信托資產余額24.41萬億元計算,這較2016年末也增長了20.7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017年11月末,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7.6萬億元,較2016年末下降27.3%;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6.96萬億元,較2016年末下降3.5%;基金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5.04萬億元,較2016年末下降21%。
作為少數逆勢增長的行業之一,在其他資管機構發展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信托業增速過快引起了監管層注意。
去年12月22日晚間,為了更進一步明確政策導向,銀監會下發《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銀監發〔2017〕55號),對銀信類業務,特別是銀信通道業務予以規范。彼時,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員王亞楠博士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隨著通道業務的限制,信托公司的管理規模可能下滑。從全行業口徑來看,依照中國信托業協會官網公布的2017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業務數據,銀信合作的通道類業務占信托公司管理規模的22.27%。如通道業務受阻,可以預見到全行業整體管理規模將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
果不其然,如今一個值得注意的新現象是,進入公歷新年的第一個月,新增信托規模較以往有了大幅回落。用益信托不完全統計顯示,2018年1月,共59家信托公司發行了772款集合信托產品,預計發行總規模1463億元,發行產品數量和規模均環比分別大幅回落50%和59%,而去年1月(春節月)降幅才只有二三成。
顯然,這次的回落更為迅猛。“一般開年第一個月的信托發行規模和數量會較上年12月小幅回落,如若正值春節則下滑幅度更明顯。但今年的春節在2月份,1月的信托發行下降幅度卻要明顯超過同樣春節在2月份的2016年1月的降幅,可能是受近期對于銀信合作業務規范整治政策出臺的影響,導致信托新發規模明顯縮量。”申萬宏源固收研究報告如是說。
資管新規落地影響有爭議
記者在近期與業內人士的交流中發現,當下業內最為關注、提到最多的就是監管導向:信托行業深化轉型的方向和趨勢如何與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深度融合?剛性兌付破除后的信托產品設計與投資者教育體系又該如何完善和建立。
“一是監管政策,包括央行將發布的資管新規。在新的監管政策下,信托業需要完善經營模式,實現依法合規經營;二是回歸本源,規模擴張受限,通道業務受限,如何回歸本源,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值得考慮;三是風險,2018年風險會有所上升,尤其是之前發展較快的房地產、工商企業融資領域,個別項目可能存在兌付壓力;四是投資者保護,2018年剛兌有望打破,然而如何盡職履責,信托業如何充分維護受益人權益,是贏得信賴、行業夯實根基的關鍵。” 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表示。
但首要的仍是資管新規的落地。2017年11月底,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面向社會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由于影響涉及到百萬億元規模的資管業務的方方面面,一石激起千層浪,業內預計資管新規正式稿將在2018年內落地,甚至可能不需等待多久。
“《指導意見》切中了資管業務的種種時弊,開出了一系列扶正祛邪的藥方,其中關于產品分類、合格投資者界定、抑制影子銀行、規范資金池、打破剛性兌付、降杠桿、除嵌套、去通道、統一報告制度,以及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和過渡期的設置,對信托未來的發展路徑影響十分巨大。” 知名信托專家、西南財經大學客座教授陳赤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不過,記者也發現,業內對資管新規的預期影響兩極分化。一種意見認為,資管新規對信托業務帶來的不確定性為行業的未來增添了變數,標準化與非標的劃定若過于嚴格,可能會影響信托制度活力;而另一種較為樂觀的態度則認為大可不必過分解讀,規范不當創新并不影響常規作為。
去通道后挑戰巨大
從“資金從哪里來”到發展高凈值客戶,信托公司近年來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危與機。
除家族信托和財產信托外,目前信托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金融同業,二是個人或非金融機構的合格投資者。但資管新規在去通道和多層嵌套以及提高合格投資者的標準方面進行了限制,因此引起了業內對拓展財富管理業務受限的關注。
2018年的信托業如何轉型升級?在陳赤看來,隨著以房地產信托、政信合作業務為代表的傳統融資類業務和同業業務市場空間的逐漸收窄,信托業迫切需要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盡快脫離以融資類業務為主的初級階段,進入融資類與資產管理業務并舉的中級階段。
“回歸本源,信托的定位應該是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專業機構。隨著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對資產管理的需求將越來越大;隨著‘富一代逐漸老去,對財富傳承的需求也大量涌現,這些領域將是信托業未來發展的主戰場。與機遇相伴而來的則是挑戰,資產管理對接的更多是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關的證券投資和PE投資,財富管理則涉及法律事務、稅收籌劃、資產配置、傳承安排等多方面業務。”陳赤說。
而毋庸置疑,信托公司開展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必然會面臨引進和培養新的人才團隊、積累新的風險管理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構建新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甚至塑造不同于信貸文化的投資文化等多種挑戰,需要從業者有相當的轉型決心和戰略定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