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平
作為一個從事人文學科的高校教師,其工作離不開教書寫書讀書,所謂三書先生也。就教書而言,如果從1977年12月初參加高考后,前往廣安縣城的一所民辦中學擔任高中語文代課教師算起,2017年剛好是我從教40周年。可第一階段教齡很短,僅僅兩個月,寒假之后的早春二月便因考入大學而離開,否則可能誤人子弟了。大學畢業后進入初中任教,同樣只教了半年而再次離開。真正的教學生涯應該是1985年研究生畢業開始,掐指一算,至今已是“故園三十二年前”,可能是為了彌補前兩次太短期的教學生涯,這次便不再挪窩,可算是持之以恒,也可算是不思進取,而數以千計的各族莘莘學子則成為本人最大的慰藉, 每每為他們的成長進步而由衷欣喜,其實我也知道學子們不斷取得佳績是憑借自身的拼搏,與我關系不大。
再說寫書,古人對此看法不一,有的加以強調,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以及揚雄《法言》所講的“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都可謂志存高遠,但也不乏碩學鴻儒述而不作者。但在今天高校體制下,教師卻無法選擇,除了口傳心授,還須筆耕不止,不管是否有所心得與創獲,都需要著書立說,長篇大論,否則連講臺都可能站不穩,生計也可能成問題。筆者不能免俗,從教數十年,炮制論文百余篇,各類著述十余部,數量可謂不少,但真知灼見有限,同時不太注重所謂名刊名社,流布不廣也是情理之中。
如此看來,真正與己伴隨終生的確實只有讀書了。但這也是一條并不平坦之路,讀書不等于求學,但也有一點關系。自“文革”爆發前一年,進入小學,懵懂之中剛念完一年級,便于第二年秋季因縣城武斗而輟學,幾年后學校復課鬧革命,讓學生按時間計算直接跳升為四年級。當時小學施行五年制,轉眼之間便畢業了,能否繼續升學尚未可知。一方面不知是否會繼續辦學,同時還需要層層推薦,以后每一個階段的求學道路皆是如此。就這樣斷斷續續讀完小學、初中,高中畢業后逃避下鄉,便闖蕩廣東打工一年多,直到恢復高考時回鄉參考時仍半信半疑,不敢期待真的能上大學求學,求學道路之艱辛由此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個人閱讀確實從來沒有放棄和間斷,還記得小學時開始,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找書閱讀,從街頭一分錢一本的小人書攤,到母親收藏的少兒不宜的四大名著,以及三俠、七俠五義等古今小說、各種禁書、手抄本等,常常一邊拉風箱一邊閱讀,為此燒爛了飯鍋若干, 母親也較少責怪。剛上大學時,圖書很少,往往是全班借書輪流閱讀,反而認真地閱讀了許多外國名著和理論著作,但最感興趣的還是古代文學課程,講授古代文學的諸位老先生們的風范令人著迷,也因而產生了古代文學有真學問的觀念,幾乎每天清晨都在校園小徑上朗讀背誦歷代詩詞名篇,從此走上這條“窺陳編以盜竊”的學術之路。數十年寒來暑往,視茫茫,發蒼蒼,樂此不疲。
轉瞬之間,又是一年。2017年度所讀書籍實在有限,主要有兩類,一是傳統的古典文學文獻類著作,另外則是一些雜書。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謝思煒教授的《杜甫集校注》,實際上這本書在2016年初讀過,但當時還未正式印行,讀的是電子版,2017年得到紙本,算是再次閱讀。杜詩博大精深,讀杜不僅為研杜,亦為研制中國文學與文化所必需,當年聞一多先生便是由此入手,從唐詩上溯六朝乃至詩、騷、易、莊以及神話等研究領域的。但杜集歷代注家蜂起,近代以來杜詩學新見迭出,同時也為后人新注杜詩增設了新的難度。自乾嘉時期楊倫《杜詩鏡銓》后,數百年再無滿意之新注本出現,最為典型的便是“文革”結束后不久,著名學者蕭滌非先生擔綱主持新的《杜甫全集校注》,整個工作幾經曲折,歷時36年,近年才在張忠綱等先生的努力下得以完成。該書資料十分豐富,注釋十分詳盡,是對兩百年的杜甫全集及其研究成果的又一次集中整理和總結的代表性成果。但皇皇十五巨冊,專業學者外,一般讀者恐怕會望而生畏。謝思煒先生此著出版稍晚一年,底本校本選擇較精,注釋亦注意最新成果吸取,自有特色,全書共7冊,既可供專業參考,亦較適宜于廣大非專門治杜者收藏品讀。
古代文學方面還需要提到的有以下幾部,胡可先《出土文獻與唐代詩學研究》《考古發現與唐代文學研究》,這是目前學界的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和視野,發端于史學,如王國維、陳寅恪等先生治學的二重證據法以及岑仲勉先生的貞石證史方法等,20世紀初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出土文獻極為繁盛,唐代碑刻墓志特多,頗有助于唐代詩文作家生平及家世交游創作背景之研究,自岑仲勉較早從《曲石精廬藏唐墓志》中發現《王之渙墓志》,并據以考訂其生平,被推為出土文獻解決唐代文學重要問題典范,傅璇琮先生甚至建議開辟一門文學考古學,相關研究專文層出不窮,但單篇專論眾多,涉及作家個案及各類文體,十分廣泛,胡可先此書較為集中,幾乎將出土文獻與有關唐代詩學的重要研究全數揭出,有綜述,更有創見,令人可快速掌握相關研究概貌。本人因近年教學緣故,在此方面有所認識,也有一些疑惑,如過去作《姚合年譜》,據其《寄李頻》詩“珍重君名字,新登甲乙科”李頻進士及第時間為大中八年,故訂姚合卒于大中八年后,此與聞一多《唐詩大系》結論相近,新近發現姚合及其家族墓志,載其卒年為會昌二年,二者差距較大,讀胡先生書也深受啟發。
如果說出土墓志文獻有助于縱向的知人論世研究,地域文化和地理環境對作家創作的影響日益引起重視,文學地理學相關研究也是目前的又一個熱點。劉躍進先生《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布》應該是這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該書分為上下編,從秦漢文化淵源及區域劃分入手,對三輔、三楚、齊魯、巴蜀等九大文化圈所處的區域文化與文學淵源流變文學特性及其貢獻等進行分析評價,系統深入,論從史出,客觀翔實。同時按歷史地理排列了當時作家的分布情況,一目了然,具有工具書的性質,十分方便。此外,躍進先生的《門閥士族與文學總集》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陳尚君先生的《敬畏傳統》由作者按年代選錄歷年論文一篇匯集成書,既可以見其觀點,更可一窺其1978年初入師門到成長為一位唐代文學著名學者的足跡,感覺受益匪淺。劉世南先生的《在學術殿堂外》是一本風格特別的書,劉先生為江西師大教授,屬于老一輩學者,學歷不算高但水平很高,以清詩流派史研究享有盛名。此書近于學術隨筆,通過大量的研究考辨糾謬實例,以及與老一輩學人的交往點滴,展現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觀點和方法,個性鮮明,開卷有益。
在傳統古代文學書籍之外,我一直較為關注少數民族漢語文學。新讀西北民族大學多洛肯教授《元明清少數民族漢語創作詩文敘錄》(元明卷)獲益良多。過去主要集中于少量代表性的作家,眾多的各族作家漢語創作零星分散,查找不便。多教授此書分為上下兩編,依照歷史順序,先著錄元代蒙古族、色目人、契丹、女真等四個民族創作,再著錄明代回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納西族、彝族、白族、苗族等八個民族創作,最后著錄清代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白族、彝族、納西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畬族等12個民族漢文創作,條分縷析,考察梳理了清代少數民族漢語文創作的基本情況,摸清了現存詩文別集的流布現狀,為深入考察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詩文創作情況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該書對古代少數民族作家別集及其零星創作概況作了全面梳理,有助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個人閱讀經歷中,少不了許多的人物傳記,過去曾經多次向學生推薦諸如林語堂《蘇東坡傳》、林庚《杜甫傳評》、楊柳《李商隱傳》等。近日讀厚夫先生精心結撰的人物傳記《路遙傳:重新開啟平凡的世界》,是2017年閱讀書目中較具可讀性的一本好書。作者兼作家與學者于一身,又有相近的生活環境,因而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作者不僅敘述路遙不平凡的創作經歷和成就,更注重結合細節發掘展示其心路歷程,寫出一個真實的人生,幾度潸然,可見其感人魅力。
古代學者提倡為己之學,讀書不是為人,無論有用無用,自得其樂足矣!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與民族文學,著有《笳吹弦誦傳薪錄》《李杜詩學與民族文化》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