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娟 鄒泓 馬紅梅 黎柯露
摘要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在臨床屬于罕見疾病。本文分析收治的1例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患者,進行手術切除后,隨訪至今未出現轉移和復發。
關鍵詞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個案報告
病歷資料
患者,男,70歲,既往有腦梗死病史,2013年以“反復咳嗽、咳痰41d”為主訴入院。入院后積極完善相關檢查。甲、乙、丙肝檢查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乙肝核心抗體陽性。腹部彩超示:①肝臟彌漫性病變;②膽囊壁毛糙,膽囊多發結石;③左腎囊腫;④脾臟與左腎之間實性占位灶;建議進一步檢查。
肺通氣功能檢查示:①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②殘氣量、肺總量、殘總百分比增高;③氣道阻力增高;④支氣管舒張實驗陽性。
全腹部CT增強示:①左腎外緣占位性病變,考慮血管平滑肌脂肪瘤;②左側腎上腺區結節,考慮腎上腺腺瘤;③肝硬化待排,請結合臨床;④前列腺點狀鈣化。腫瘤6項正常。
2013年11月18日行腹腔鏡下左腎腫瘤切除術,冰-1-2(左腎腫瘤)已破囊狀腫物,大小10CB×8cm×4cm,表面粗糙,附有脂肪組織,切開后囊內附有灰黃色脂樣物,囊壁厚0.1~0.6CB,囊壁粗糙,質韌;另見灰黃粥樣壞死物,大小4cm×4cm×2cm,形態質地同囊內物。冰剩-3-4-5-6-7。術中冰凍:(左腎腫瘤)送檢已破囊狀腫物,表面附較多脂肪組織,切面囊壁粗糙,囊內容為灰黃脂樣壞死物,冰凍制片困難,鏡下囊壁為纖維組織伴玻璃樣變,未見被覆上皮,囊壁內見灶性淋巴組織、含鐵血黃素沉積,囊內容壞死,考慮為良性囊腫,確診待石蠟。石蠟:(左腎腫瘤)送檢已破囊狀腫物,鏡下囊壁為平滑肌、纖維血管組織伴玻璃樣變,部分區間質出血、含鐵血黃素沉積,囊壁附著較多變性、壞死脂肪組織伴鈣化,內見散在厚壁血管,結合臨床和免疫組化結果,考慮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建議臨床觀察。免疫組化:S-100(散在+),SMA(+),CD117(+/-),Malan-A(散在+)。術后患者恢復良好,2014年、2015年行B超、腹部CT檢查均提示為腫瘤未復發及轉移。隨訪至今,患者腫瘤未轉移及復發。見圖1~2。
討論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種間葉性腫瘤,由多少不等的脂肪組織、梭形和上皮樣平滑肌細胞以及厚壁血管組成,多為良性,屬于血管周細胞(PEC)來源的遺傳性病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發于腎臟。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起源于腎間質細胞,多為雙側多發病灶,可伴有結節性硬化,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但我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絕大多數不伴有結節性硬化。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好發于中年女性,多數無臨床癥狀,泌尿系統X線檢查與腎癌相似。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發、雙側病變,由于瘤體內含脂肪,B超表現為強回聲,CT值為負值而有別于腎癌。治療以腫瘤切除術為主,藥物治療尚值得探討。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顯著的囊性變極為罕見。我國于2015年首次報道1例腎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經國內外文獻檢索,迄今為止,共有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22例報告。其中,多數為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肌瘤型,脂肪組織含量<10%。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其確診依賴于組織病理學和免疫組化結果。本例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腫瘤為平滑肌、纖維血管組織伴玻璃樣變,囊壁附著較多變性、壞死脂肪組織伴鈣化,內見散在厚壁血管。免疫組織化學染色,S-100(散在+),SMA(+),CD117(+/-),Malan-A(散在+)。該腫瘤被診斷為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主要基于組織病理學結果。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與大多數成人囊性腎腫瘤顯著不同。當考慮到嚴重囊性病變時,必須排除囊性腎瘤(CN)、混合上皮和間質瘤(MEST)、多房囊性腎細胞癌(MCRCC)、囊性部分分化腎母細胞瘤(CPDN)等。①通常囊性腎瘤形成一個位于腎臟中央、完全由囊腫組成的局限腫塊,細纖維隔膜分離囊性腔。一些研究者發現這種間隔厚度始終<5mm,這與腫瘤中沒有實性組分一致。顯微鏡下,囊性腎瘤內皮細胞可能顯示出多種模式,包括扁平化、卵泡狀、立方形、柱狀或尿路上皮樣襯里細胞。②MEST形成一個實性和囊性的腎臟腫塊,在一些病例中,主要的組分可能是實性。在MEST中,上皮細胞顯微鏡下的大小也有很大變化,范圍從小管簇到更大的囊性空間;基質有時會凹入上皮結構,形成大的息肉狀、葉狀、腫瘤樣乳頭狀結構。③多房囊性腎細胞癌完全由囊腔構成,囊內壁一般被覆單層上皮細胞,胞質透明;多數囊腔被覆單層低核級癌細胞,纖維間隔中透明細胞呈小灶狀聚集然而,不形成大結節。④腎母細胞瘤在小兒中最常見,大小不一,有薄而脆的假包膜,組織學檢查腫瘤分化為上皮和間葉組織,腫瘤生長迅速。
目前,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性變無標準的治療方案,治療多選擇單純手術切除腫瘤,術后定期進行隨訪觀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