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琦
摘要 本文對社區心腦血管病中成藥規范應用1例進行總結、分析。工作中應注意盡可能避免與患者發生沖突,有效開展心腦血管病中成藥規范治療研究。針對本病例,對接診藝術、中成藥合理應用及上級相關規定進行分析。
關鍵詞 社區;心腦血管病;中成藥;規范應用
病歷資料
患者,女,53歲,患腦梗死3年、高血壓數年,來社區站復診。執意要求值班醫師繼續為其開具腦心通膠囊,自訴療效良好,要長期治療。但據患者病情和用藥原則,也具備停用該藥指征。出于對患者健康和用藥安全考慮,醫師認為應停用該藥。為此,患者與醫師發生矛盾,且患者情緒激動。醫師如堅持己見則患者糾纏,影響醫療工作正常開展;違心開藥則存在非合理用藥導致醫保拒付風險。鑒于情況特殊,為避免值班醫師受到意外傷害并盡快恢復診療秩序,上級決定進行靈活處理,準許為患者開出腦心通膠囊。患者情緒平復,“醫患矛盾”即得化解。
事后,上級與該值班醫師就接診藝術、中成藥合理應用及上級相關規定廣泛交換了意見并取得共識。
討論
醫務人員應注意盡可能避免與患者發生對立沖突:社區站雙休日、節假日安排醫師、護士、藥師、收費人員各1名值班。在就診高峰時段,如患者因排隊、醫患溝通不順暢或者存在誤解,可能發生醫患矛盾。加之患者本身可能就有身心疾病而出現心理功能失調。接診醫師要把有效溝通和心理疏導轉化為患者就醫的良好感受,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吳階平院士就強調醫務人員應該進行“藝術的服務”。
“醫患矛盾”源于用藥分歧:醫務人員要遵循用藥原則,合理用藥。合理用藥的要點就是按照安全、有效、方便和節約等原則選擇和使用藥物,根據疾病種類、患者狀況和藥理學理論選擇最佳的藥物及其制劑,確定個體化用藥劑量、用法和療程,制定或調整給藥方案,以期有效、安全地防治疾病。社區醫師在合理用藥中居主導地位,不僅要為患者診療疾病,還要以自己專業學識為基礎,通過健康教育引導患者科學、合理地用藥,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由于醫患雙方對疾病的認知水平不同而導致在用藥上出現分歧,較為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社區醫師建議患者轉科、轉院,由專科醫師或專家給予處理。因為專科醫師和專家在相關專業上更有建樹、更有水平、更為患者所認可。社區醫生還應多向藥師請教,共同探討業務,提高服務水平。
有效開展心腦血管病中成藥規范治療研究:為了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發的心腦血管事件,對有適應證的患者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類藥物,均有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作依據。作為同樣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治療血瘀證的中成藥,是否應該與阿司匹林等藥長期聯合應用,筆者目前所檢索到的文獻并未明確規范。這是導致醫患出現分歧的重要原因。對于心腦血管病的中成藥治療,還應依據中醫理論分析疾病證候,辨證用藥、辨證與辨病結合,進行個體化用藥和治療。療程過短、過長則可能帶來新的傷害。需要注意的是,含有毒、劇毒成分的中成藥,在安全劑量范圍內可以有效治療某些疾病,中病即止,不可過服,以防過量和蓄積中毒。金代醫學家張從正告誡“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甘草、人參皆謂之毒,久服必有偏性”。腦心通膠囊是“腦心同治”代表方藥之一,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功效,冠心病心絞痛屬氣滯血瘀型、腦梗死屬氣虛血瘀型。因其含有毒中藥全蝎、水蛭,按用藥原則似乎應“中病即止”。需要提示的是,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17年版)》中,腦心通(乙類)適應證“限中重度腦梗死、冠心病心絞痛”,所以如用于預防腦血管事件再發則不在醫保用藥適應證范圍。由于大多數社區醫師不是中醫科班出身,在中醫藥理論和技術上存在差距,而且由于身在基層也難以全面跟蹤和掌握中醫藥學術最新進展,要與時俱進就要主動學習和鉆研。另一方面,建議醫保、衛計、中醫、藥監管理部門共同協調研究,就這類中成藥的使用期限做出科學的界定、出臺相關文件,既便于醫師執行,推進因病施治,又對用藥安全、節約醫保經費發揮積極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