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摘要 目的:探討基于醫護一體模式的快速流程護理在胃食管早癌ESD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接受ESD治療的胃食管早癌患者4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觀察組給予醫護一體模式快速流程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結果:兩組患者物質生活評分、社會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醫護一體模式的快速流程護理在胃食管早癌ESD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更好。
關鍵詞 醫護一體模式;快速流程護理;胃食管早癌ESD
為了觀察基于醫護一體模式的快速流程護理在胃食管早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中的應用效果,選擇2016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ESD治療的胃食管早癌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胃食管早癌患者48例,均接受ESD治療。入選標準:①經病理活檢確診為早期胃癌或早期食管癌,未合并淋巴結轉移、未侵犯肌層和黏膜;②早期胃癌病變局限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和病灶、淋巴結轉移無關;③隆起、淺表型兩大類,統計資料完整;④符合ESD指證,統計指標全面。將全部患者隨機劃入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齡44~72歲,平均(58.2±15.2)歲。對照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齡46~74歲,平均(59.4±1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全部患者接受ESD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醫護一體模式下的快速流程護理:①資料采集:查詢核對患者一般資料、胃鏡檢查預約申請單、電子信息以及住院病例,根據內鏡診療過程、隨訪資料以及檢查結果確定統計指標。②成立快速流程護理小組:根據科室人力資源配置情況,確定小組組長、領班、責任護士,1名醫生配2名護士,醫師與護士分配在不同醫護一體化小組。③護理流程:護理人員和醫生共同討論患者病情,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護理方案,精簡無效護理措施,依據預警評分制定風險防范方案,組織開展流程護理。④量化考核:選擇有代表性的共性風險性指標為硬性考核指標,排除會受心理因素影響的主觀性指標,從滿意度、管理、工作質量以及組織紀律等方面,對護理服務進行評分,找尋不足,持續改進。
觀察指標:向患者發放QOL-30生活質量核心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含物質生活、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4項,每項0~3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狀態越好。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觀察組物質生活評分、社會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和心理功能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我國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居高不下,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早期胃腸道腫瘤無典型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發展為晚期,錯過了臨床最佳治療時機。近些年內鏡技術不斷發展,胃食管癌早期檢出率不斷上升。臨床上胃食管癌主要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臨床治療,內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病灶切除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胃食管早癌患者病灶切除手術中的應用,存在著創傷小、費用低、術后恢復更快等優勢,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
ESD治療胃食管早癌臨床效果和護理服務水平密切相關。護理質量和滿意度是醫院醫療服務整體水平的重要體現,護理服務貫穿整個臨床治療過程。醫院要重視護理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積極轉變廣大醫療服務工作者的態度,深化服務意識,轉變服務態度,更新護理服務理念,更好地為臨床治療服務。
傳統的醫療機構臨床工作中,治療和護理服務相互獨立,各自履行各自的義務,護理工作為臨床治療服務,配合醫生完成治療;在醫護一體模式下,醫生和護理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二者從傳統的從屬關系逐漸轉變為互補關系,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醫生和護理工作人員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
胃食管早癌ESD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手術成功率高、復發率低,術后5年生存率>95%。為了進一步加快患者康復,改善患者預后,減輕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感,有必要進一步探索胃食管早癌ESD術護理配合工作方法,提高護理流程的規范化程度,保證護理質量。
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開展了基于醫護一體模式的快速流程護理,給醫生和護理人員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溝通協作平臺,改變了工作氛圍。醫護一體模式下的快速流程護理工作肯定了護理工作人員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導地位,更好地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保證了護理服務質量。
總之,基于醫護一體模式的快速流程護理在胃食管早癌ESD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