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深圳不斷優化創新政策,調整產業扶持方向,引導文化產業向高質量前進。當前深圳文化產業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文化產業新興業態領域增速顯著,已成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未來深圳文化產業相關政策要向調整、扶持、引導并重方向發展。
[關鍵詞] 深圳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政策 發展態勢
[中圖分類號] F2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8)01-0109-04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藝術資助機制及政策研究”(15BH111)。
[作者簡介] 任珺(1977 — ),安徽蕪湖人,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兼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文藝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政策、文化研究。
一、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
新時期以來,深圳結合地區發展特點,不斷優化創新政策,調整產業扶持方向,引導文化產業向高質量前進。《深圳市文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目標定位:“文化產業的支柱性產業地位更加鞏固。”其中“數字內容產業和創意設計、文化信息服務等新型業態占比超過60%,產業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持續提高”。這一目標是基于深圳近些年“設計之都”建設持續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勢態迅猛發展,尤其是文化與軟件、信息科技行業的融合。
1. 文化政策助力深圳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圳依托市場、創意和科技優勢,在文化產業概念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文化創意產業”,并將其列為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1年前后,深圳相繼出臺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政策》《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振興發展政策》《關于深入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建設文化強市的決定》《關于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深圳市關于促進創客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深圳市促進創客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深圳市“互聯網+”行動計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及大量與科技創新有關的政策法規,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2. 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為深圳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撐。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深圳圍繞創新共出臺了55個相關政策文件。2016年深圳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一半。深圳對初創企業生態系統的支援持續增長。尤其在全國率先推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了創業投資環境。2009至2016年深圳創業率大幅上升,進一步帶動了文化企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
3. 全力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出伊始,深圳重點扶持領域為:創意設計、文化軟件、動漫游戲、數字出版、影視演藝、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非遺開發、工藝開發、新媒體。2017年頒布的《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作了進一步調整,依據近年發展實際情況,將十三五期間重點放在:拓展數字創意內容、鞏固創意設計優勢、培育壯大時尚產業、推動“文化+”發展方面。2011年起政府每年預算安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約5億元,各區為鼓勵轄區文化產業發展,也分別制定了資助、獎勵、補貼、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
4. 大力發展民營及中小微文化企業。民營及中小微文化企業具有巨大成長潛力,是深圳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持續鼓勵民營及中小企業發展,早在2004年即設立了民營及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并多次修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專項資金資助范圍涵蓋民營及中小企業專業化服務、國內市場開拓、改制上市培育、信息化建設、企業重組外地上市公司資助、“新三板”掛牌、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風險補償等項目,資助方式主要包括補貼、獎勵、貼息三種方式。對于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入駐政府投資建設的創新型產業用房,政府也予以補貼——首3年給予500平方米以下部分免房租、500—1000平方米部分房租減半。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中小文化創意企業運營成本,推動其轉型升級。
二、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文化產業總體保持穩步增長,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對經濟的貢獻率明顯提升。2016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1463.01億元,占GDP比重為7.51%。文化骨干企業不斷壯大,整體實力穩步提升。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各項指標均呈上升態勢,其中法人單位數為2070個,比上年增加22.12%;從業人員人數為517897人,比上年增加7.4%;營業收入6534.44億元,比上年增長26.29%;資產總計10093.31億元,比上年增長53.22%。
1. 深圳文化產業呈多樣化發展態勢。深圳文化產業中,傳統優勢行業“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文化用品的生產”類別在產業結構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文化產業新興業態領域強勁發力,“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類別獲得較快增長(表1)。
2. 深圳文化產業規模大幅增長。深圳文化產業各項指標均呈增長趨勢,尤其是文化服務業新業態發展迅速(表2)。
3. 文化產業收入比重顯著增加。羅湖、福田、南山、寶安四個區規模以上文化及文化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總占比達81.78%,各區比重均超過14%(圖1)。
4. 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發展迅猛。截止2016年底,深圳共有上市文化創意企業41家。“互聯網+”(互聯網信息服務、網絡游戲等)領域成為深圳上市文創企業主要來源,共有23家,占比31.71%。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深圳文化產業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產業結構更趨優化。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主要依靠“要素推動”,“需求拉動”還有很大潛力。以“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為代表的文化新興產業增速顯著。文化新興產業已經開始推動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跨界融合,今后一段時間將成為推動深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endprint
三、深圳文化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文化產業相關政策應向調整、扶持、引導并重方向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從以產業政策推動為主,市場內生動力為輔的階段,走向以開放市場、調動市場內生動力為主,以產業政策干預推動為輔的新階段”。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要求文化產業政策引導的重心——由規劃布局和鼓勵扶持轉向追求質量和雙效統一。從2012~2016年深圳地方財政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情況來看,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近幾年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造成文化事業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建議深圳增加在文化領域的財政投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建設與深圳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盡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已初步建立,但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相結合還需進一步深化,建議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參股基金等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二)加強文化產業中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供給提質增效應應作為提升公民素質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對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新期待。當前內容生產方面,文化產業整體上還存在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力不夠,整合全人類優秀文化資源能力不足等困境。建議政府積極與龍頭文化企業合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鼓勵企業增強整合全球文化資源的創新能力。針對本地文化消費市場需求拉動乏力的問題,建議將推進生活性文化服務業發展與引導新的文化消費習慣并重,注重與社會服務相結合,鼓勵社區經濟注入文化生產、消費與生活融合場景,促進本地居民文化消費的提升與繁榮。
(三)創新傳統文化行業發展路徑,適應時代發展
當前傳統文化行業在資源使用效益、創新活力及競爭力方面存在不足,面臨產能過剩與供需錯配等問題,亟需向高質量、集約化方向發展。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文化產業發展新階段已來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了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模式的形成,從而改變了全社會的思維、行為和生產、工作、生活方式;同時也催生了以現代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為核心支撐的文化新形態、新業態競相涌現。文化產業迭代升級需要適應這種變化,實現與“互聯網+”的有效對接。然而,在強調技術創新力量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塑造及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播均融入在文化生產、消費過程中。“文化+”的核心仍然是文化內容,即便在互聯網繁榮及自媒體興起的今天,線性的、移動性的文化服務及產品也是“內容為王”。建議深圳文化產業政策轉向以鼓勵創新活力為重點,聚焦文化內容生產活動的扶持,支持文化產業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以高質量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層面需求。
(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競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要想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占據產業鏈的有利生態位,還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其中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是培育區域新經濟動能的重要路徑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還不均衡。深圳、廣州與香港文化產業在市場競爭力、創新能力、文化產業規模、人力資源及資本等方面均表現突出,處于灣區第一梯隊。澳門、東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門、珠海、肇慶等其他城市,其文化產業無論從規模還是從GDP占比來看,都與第一梯隊城市相距甚遠,存在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短缺等問題。建議推動灣區內各城市文化產業競合發展,創新合作機制,最大程度整合灣區內各自優勢資源,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推動政府與民間的良性互動,以形成極具競爭力的區域市場,共同拓展文化產業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鏈接世界的云圖——探尋新時代深圳氣質[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2/07/c_1122073192.htm.2017-12-07.
[2]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創業研究中心.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匯賢智庫.全球創業觀察(GEM)香港及深圳研究報告2016-2017[R].2017.2.
[3] 鄺偉軒.港創業風氣輸深圳 學者:兩地結合天下無敵[N].香港商報,2017-02-16.
[4] 王莉英.多類資助項目推動企業轉型升級[N].深圳特區報,2017-12-14.
[5] 吳勁軍.深圳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J].中國金融,2012,(2):78.
[6] 曉波,劉曉哲.2016年上市文化企業報告出爐[N].文創中國周報,2016-11-11.
[7] 深圳市統計局.2016年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7-04.
[8] 張曉明.文化產業的新形勢新思路新戰略[J].人民論壇,2017(z2):96-97.
[9] 金元浦.我國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形態、新趨勢與新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4):2-10.
[10] 深圳市統計局.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文化產業統計數據及分析報告2017[R].201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