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聾生作為特殊群體,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比較差,使得寫作語言缺乏邏輯性與關聯性,同時由于聾生比較缺乏生活體驗,使得其作文內容十分空洞、缺乏想象力。而聾生要想與正常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其書面表達能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針對聾生的語言及寫作特點,教師應該遵循書面語言的規律,加強語句訓練;引導聾生密切關注生活,認真觀察事物,培養觀察能力;讀寫有機結合,加強寫作訓練,切實提高聾生的作文能力,對于聾生順利回歸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聾生作文能力回歸社會觀察能力寫作特點聾校語文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培養聾生的讀寫能力,發展聾生的語言補償其聽覺上的缺陷,幫助他們順利回歸社會。由于正常人對手語的表達知之甚少,聾生想要與他們進行正常的交流,書面表達就成為其不可缺少的方式。因此,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對于聾生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一、聾生寫作特點
(一)語句不通,結構混亂
聾生由于存在聽覺上的障礙,主要通過視覺與觸覺來學習語言,往往對詞語的詞義難以準確的把握。而手語作為聾人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存在詞匯量比較少、同一手勢多種含義、動作順序沒有嚴格規定、隨意性較強等特征,這就導致了聾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了語句顛倒、表達含糊、結構混亂及用詞不當等問題。比如,“我先去吃飯了。”在聾人手語中,通常是先打吃飯的手勢,然后再打先的動作,這就導致了聾生在寫作時出現了“我吃飯先”諸如此類的病句大量出現。但由于在語文寫作中,句子的結構、語序及語法都具有嚴謹的要求,詞語的稍微變化或顛倒可能就會造成了語句所表達含義不同或是成了病句,這嚴重了影響了聾生的寫作思維。
(二)無人引導,缺乏觀察
由于聾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溝通,同時他們的生活體驗與實踐活動也比較少,這就導致了他們對周圍事物在進行觀察時,主要通過視覺觀察來獲取信息,但由于教師無法給予他們很好的引導,使得他們大多對事物的觀察只能停留在表面,并且毫無目的,從而造成了生活觀察無法為聾生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
(三)中心不明,東拼西湊
由于很多聾校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訓練時,一直被局限于一個自我封閉的框架之中,作文題目由教師確定,學生只需要按照固定的作文模式與框框去寫。抄襲范文、生搬硬套、東拼西湊成為了聾生作文中最為常見的問題,這樣就導致了寫出來的文章中心不明,無法正確圍繞中心思想進行拓展,甚至文章嚴重偏離題目。
二、針對聾生特點,切實提高聾生作文能力
(一)遵循語言規律,加強語句訓練
對于聾生作文中表現出的詞不達意、次序顛倒嚴重、語句不通、結構混亂等特點,為此對句子的理解和掌握,是聾生握語言的關鍵。教師應該遵循書面語言寫作的規律,從句子的理解、積累與運用入手,加強對聾生的語句訓練,提高聾生的說句用句能力。
一是理解背誦,積累詞語和句子。由于漢語中的詞匯量比較豐富,且運用非常靈活,聾生要想對語言運用得心應手,就必須將語言文字中的含義、情感及規律等植入自己的大腦中,并且真正的理解并且融會貫通,才能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在課堂中,教師應該給聾生更多的時間,讓他們多朗讀、多背誦,指導他們正確的語句停頓,在熟練背誦課文的同時,提高他們對書面表達規律的掌握,正視手語表達與書面表達之間的差異。
二是根據課文中的詞語,進行拓展與延伸。在學習課文中詞語時,對其進行拓展與延伸,這樣便于學生記憶與應用。如在學習朱自清《背影》時,文中四次寫道“背影”,教師可以引導聾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真的分析語句的含義及每次“背影”所表達的情感,同時由此聯想到自己親人的背影,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從而加深學生對背影的理解,以及掌握對人物描寫的一種方法。
三是創新寫句形式。教師可以通過看圖寫語句、看演示寫語句、隨機寫語句、建立語言積累本、畫寫日記等多種訓練手段,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提高聾生的寫句能力,為聾生進行寫作奠定基礎。
(二)密切關注生活,培養觀察能力
日常生活是豐富詞匯的廣闊天地,由于聾生的生活范圍比較狹窄、生活方式比較單調,我們應針對這些特點,及時抓住時機進行詞匯積累,學校舉行的各種活動,天氣變化、節日、同學們碰到的新鮮事、看到的影視作品等,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有順序的進行觀察,并且由此及彼的產生聯想,并將觀察活動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寫一寫,逐步的養成認真觀察生活與事物的良好習慣。
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是學生進行寫作的重要源泉。聾生由于存在聽覺上的障礙,在接觸外界事物過程中,以視覺代替聽覺來認識周圍事物,往往只注意那些具有刺激性的、新奇的事物,導致聾生的觀察具有隨意性與盲目性。我們可以積極的組織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最精彩的情節以及大自然中各類景色的異同。例如,帶領學生爬山之后,大都只記得爬山的艱辛與過程,而對于周圍的景色中山的形狀和高矮、樹木的顏色、天氣的變化以及每個學生不同的狀態、表情等就沒什么印象了。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聾生思維的特點及觀察的興趣,指導他們認真的觀察事物的變化,在爬山之前觀察每個學生躍躍欲試的表情、興奮的心情、情緒高漲的狀態,在爬山過程中,近處的樹木、花草形態及顏色,在爬到山頂時,眺望遠處的山峰,學生們姿態各異,有的歡呼著,有的跳躍著,有的筋疲力盡,這樣慢慢的,通過反復的練習學生們自然就學會觀察了。
(三)讀寫有機結合,加強寫作訓練
作文是寫出來的,也是悟出來。“悟”離不開學生對作品的閱讀與領悟,所以,提高聾生的閱讀能力顯得尤其重要。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最終要通過“寫”的形式反映出來,即學生通過閱讀所學習的語句及悟出來的內容如何進行運用,這就是如何寫的問題,只有學生寫作能力的逐步提升,才會促進學生更加積極的去閱讀、去感悟,從而形成讀與寫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進而全面提高聾生的作文能力。
一是加強閱讀積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感聾生閱讀量小,閱讀面狹窄,導致作文內容空洞,缺乏素材。為此,教師應該通過課外不同類型文章的大量閱讀,拓寬聾生的知識范圍與視野,豐富聾生的情感與想象力,還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知識與寫作素材,從而提高聾生的寫作水平。
二是加強仿寫訓練。模仿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要想提高聾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必須從仿寫開始。引導學生從仿寫語句、片段到語篇,讓聾生掌握各種寫作語言及技巧。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有不少地方可以語句和段落的訓練。比如,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仿寫一段話。在聾生進行模仿性的寫作訓練時,學會如何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構段成篇等,進而促進作文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只有根據聾生語言學習及寫作特點出發,因材施教,不斷的探索適合聾生寫作的教學方式與途徑,正確引導聾生進行寫作,增強聾生的觀察能力與寫作素材積累,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能夠運用正確的語序、恰當的詞語、優美的語言寫出流暢、通順、生動的作文,從而切實提高聾生的作文能力與作文技巧,為聾生將來能夠順利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永紅.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小議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聾生的作文能力[J].課外語文,2016,(04):127.
[2]王炳靖.言語視域下聾生寫作能力提高“四法”[J].現代特殊教育,2012,(z1):87-88.
[3]胡建欣.淺析提高聾生作文能力策略[J].學周刊,2012,(07):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