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波
在各年段的閱讀教學中,對“讀”提出了讀懂、會讀、多讀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習、思考,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才能在“充分”的讀中去培養,學生的情感、情操、趣味才能在“大量”地讀中得到熏陶。可見,閱讀教學姓“讀”?!白x”是一種理念,一種手段,一種熏陶。
閱讀課程標準感悟理解一、讀是一種理念
1.要充分體現“讀”的意思。讀,是我國學習語文的傳統經驗。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讀”對于學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熏陶情感的重要作用,真正從教學思想上去重視“讀”的教學,開展“讀”的活動。堅持以“讀”為主,將“讀”貫穿教學始終,設計閱讀教學;突出多讀,引發學生以讀促思、促意、促練、促得,進行“讀”的訓練,讓學生成為讀的主人,主動地讀,自覺地讀。
2.要有效培養“讀”的興趣?!伴喿x是學生個性化的‘吸收行為”。教學中,教師要著力設法激起學生讀的欲望,培養讀的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導讀設計下大聲地、專注地、興致勃勃地讀。
3.要積極關注“讀”的過程。教學活動體現“讀”的過程,就是要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感知、想象、思維的過程;關注學生閱讀中感悟、體驗、揣摩、領悟的過程。關注學生閱讀能力逐步形成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讀是一種手段
1.讀有廣度。還學生讀書的時空,讓每一位學生在廣泛讀的活動中有較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
(1)從時間上看是全程的。在“初讀——精讀——熟讀”等階段都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足夠的時間,保證每一位學生能從容地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懂;真切地說一說,自己在閱讀和思考中自悟到的一點膚淺見解。
(2)從范圍上看是全員的。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讀”,在自讀、自悟的讀書活動中,在各自的跑道不斷前進。
(3)從形式上看是多樣的。如在自讀整體感知課文時,學生完全可以自有自在、毫無拘束地讀。或單讀,或雙人讀,或四人小組讀,或小團體讀,或輪讀,或分角色讀。
(4)從方式上看是多元的。讀的目的決定讀的形式?;蚰x、輕聲讀、體悟形象;或大聲讀,形成語流;或表情讀,體驗情感、培養語感。
2.讀有深度?!白x書”步步深入,不在一個平面上推移,表現為“讀”的層次性、表現性、理解性、感悟性。
(1)讀出內心感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交流的過程”。教師僅僅地扣著讀書,引導學生通過感知、感悟、想象、聯想等活動,理解其語言,進入其境界,體會其感情,然后又通過讀來窺測其對教材的理解能力、感悟力。
(2)讀出形象韻味。教材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例子”,教師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將它的語言以及所含的多種人文內涵讓學生汲取。其中“讀”是關鍵,通過“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文章的重點難點,(“點”可以是一句話、一段話。)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并且,通過教師有效地組織學生去拼讀、細讀“點”,讀出形象,讀出韻味,“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
(3)讀出心中疑問。古人云:“讀書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墩Z文課程標準》也“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而,在“讀”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在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文字的閱讀實踐中發現疑難,然后通過讀去解決疑難,不斷地“入境”“體情”“會意”,實踐“自讀自悟自得”的境界。
三、讀是一種熏陶
1.讀中生感悟。讀是為了理解、幫助感悟、達到內化。因此,多姿多彩的讀書活動必能使學生產生不同的感受,獲得不同的獨特體驗。如《語文課程》在各年級段提出的或“向往美好的情景,關心自然和生命”;或“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或“感受優美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思想情感,都將在讀中生悟,讀中領悟,讀中見悟。
2.讀中學習方法。不同的“讀”自然有不同的“法”,“學會運用多種讀書方法”,需要在不同的“讀”中去揣摩、領悟,需要在大量地實踐中去訓練、習得。
3.讀中養習慣。讀的過程像點,讀的習慣像線,積點成線,有線才能組成面,最終構成讀書能力的“體”。如初讀課文,要求:“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精讀課文,要求:讀出形象、讀出感受、讀出情感、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熟讀成誦,要求:會之于新,出之于口,心口相應、相得益彰。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充分提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要充分感知、適當領悟;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中關于“讀”的精神,才能強化學生對語言的積累、運用。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