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吳瓊
“主題式教學”以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為基本宗旨與依歸。在教學材料選擇方面,注重基本元素與精神寫意。在教學材料組織方面,注重“經史子集”互證,在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德育、美育并化美育于德育之中。在教學風格方面,醇和雅正,全息開放,體現濃厚的社會現實關懷與人生關懷。
經典教育主題教學美育自由境界伴隨中華民族之崛起、傳統思潮之涌動,國學經典教育漸深融入到青少年的課程體系中。早在2009年,我們于武漢市青少年宮進行經典教育“主題式教學”研究實踐,這是經典教育和“文學寫作與青少年文學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相互交叉的研究中曾被深入探討過的課題。到2012年,課題研究繼續指導實踐。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學實踐將走向縱深,為了總結與進一步研究,在此我們和大家交流心得。
一、從“減負”走向“心靈解放”——校外教育使命
目前,學校教育講“減負”,映射到廣大少年兒童的校外生活,我們呼吁:要從減負走向心靈的解放。校外教育,當然不可以給少兒帶上鐐銬。它肩負著應有的使命,更是教育變革時代的使命——幫助孩子們的心靈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校外教育尤其要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允許學生做校內不能充分拓展之能事,成為素質教育的堅實陣地和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
“減負”解放的是孩子們的時間,把他們從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中解放出來,進行創造性的閱讀和誦讀?!肚f子》言“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要引領他們到自由浩瀚的海洋中去!我們的方案是立體全息的“主題教學”,建立一個完整的操作序列。一方面,經典教育為人文實踐積淀厚度;另一方面,固步自封的傳統經典教育困境可以在此序列中得到完美的解決。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少兒的接受能力極強,在信息與傳媒時代,一定要選擇最有質量、最有價值的經典材料,并且按照主題進行組合。在組合中,經史子集兼備,有時也選取現代氣息濃厚的案例或中外對比的素材進行啟思。我們將所有主題材料進行組織,并有匠心神運的剪裁,在結構中演進、深化主題意涵且具結構張力。每組主題材料中,核心的材料必是出發于中華傳統元典。如此本立道生,源深流長。這樣的經典教育既醇和雅正,又具備開放格局與時代氣息。
蔡元培先生主張文史哲分科,是適應現代大學學科發展而提出的。但其理念并非是學識的分割。國學文化的滋養,正是文史哲全面打通,造就文才、史觀、哲思兼具一體的人才。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求水之長者,必浚其泉源。”生命的啟蒙與升華,首要在于心靈世界之豐富,文化視野之寬廣,“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溯源而上,親近經典。生命的思索與渾厚的古典文化相互貼切,完美融合,交織著美好的生命圖景,在不斷演進,演進,這是個體生命的升華,也是時代的進步。
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主題單元中,我們講求“四部互鑒、理情兼通”?!八牟炕ヨb”即以“經”立足中軸,以“史”充分實證,以“子”擴展思辯,以“集”依托情感。絕非簡單羅列,更非成篇累牘。“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匠心神運去演進我們的主旨:人文關懷、人生啟發,因而做到“理情兼通”。我們將投射深厚的社會現實關懷與人生關懷于其中,這是主題教學的靈魂。每一個主題因“抽繹元素,精神寫意”的主張而鮮活起來。
四、晴天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蔡元培主張“寓倫理教育于美育之中”。在經典教學中,“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熟的文學作品中有深刻廣大的生活萬象與生命智慧,是人性的廣角鏡。如果說文學是語言文字之精品,那么詩歌是其中的神品。如果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那么詩歌當位于藝術金字塔之頂尖。如果不能培養出學生對語言美感的敏感,就無法在語言學習與人文生活中登堂入室。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一個真正獲得詩心、詩意、詩品的人,必定會有博雅的胸襟與深厚的人文情懷。
五、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經典教育注重美之熏陶與智之啟迪,因而終要落實到“行”之中。
設計具體單元時,我們從通識角度概括中華元典精神,在當下的時代人心與青年生活中尋下手處,與古代經典對話——涵詠、思辯、升華;與現實社會對話——開眼看世界;與現實人生對話——觀照個人生涯;最后在主題教學開放的人文實踐中運化人生、重新放飛新的生命。從內到外,由近及遠。從生活出發又回歸生活。在這由出發到返回的路程中,帶領學生在主題引導下飽覽精粹而博大的“生活萬象”,如同大冶洪爐,淬煉新生。
我們的主題教學,如同一棵參天大樹,能深深扎根于經典教育的沃土,深呼吸于廣闊的社會實踐。打通古今,精泛并舉,廣征博引,注重實踐,讀寫結合,自由發散,卻以主題的紅線牽引,在全息的對話與交融中,讓生命走向自由。
參考文獻:
[1]常青,張愛蓮.關于經典教育實施的幾點思考[J].淄博師專學報,200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