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晶晶
小學數學教學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創新教育,創新教育要與小學數學的整體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在創新教育理論和現代基本教育理論的指導之下來開展。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共同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教育創新能力好奇心一、首先教師要有創新的意識,讓學生相信自己有創新的能力
小學數學的創新教育首先需要教師樹立創新教育的意識,進而在行動上顯現出來。一個創新型的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會表現出不墨守成規的特點,每天總是能夠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表現在教學工作中就是善于挑戰原有的教學模式,能夠將新的教學方法創造出來,進而大膽實踐應用。這樣的一個創新型教師才有可能向學生開展創新教育。創新教育需要教師認識到對學生加以開展的重要意義,明確自身的職責,進而能夠在學習并精通創新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科學的展開創新教育。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白,不是一提創新就是多么高難度的事情,其實每個人都有創新的可能,尤其年齡越小創新的潛力越大,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內心燃起希望,對自己有了信心。教師要特別注意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一個問題設置以后,鼓勵學生去尋找多種解題方法,從學生的認知發展和知識儲備特點入手從而在數學的學習中得到創新教育的訓練和提升。避免直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小學生們通過思考自主探索問題,引導他們歸納總結數學方法,探索其中的規律,進而做到學習時的高效化。
二、通過實踐訓練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要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在思維、動手中探究、創新。例如,我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如何計算這一問題時,就可以先由學生動手操作。因為之前先學習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那么,我們可以發給學生們每人一個長方形紙片,再告訴學生們,如果用對角線來對折的話可以得到兩個三角形,請大家計算每個三角形的面積。這樣一個要求傳遞出去以后,學生們就開始了動手操作。很多學生都是只是把長方形對折而并不剪開,只是來回反復的觀察,觀察了一陣之后,他們很快就得出來自己關于長方形面積的猜想。當老師再詢問是否確定以后,他們稍作猶豫就肯定了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逐漸引入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了。在這樣一個授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有一個自己去琢磨探究的過程,這是非常必要的訓練,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發明者單靠老師給自己灌輸一些知識就能夠搞出什么創新發明的,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善于鉆研,能夠沉浸下來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結合生活實踐來開展創新小學數學教育
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也有問題,我們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地闡述了數學教學的實踐性原則,要求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數學知識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抽象,它源自于生活,因此我們可以創設出生動的場景,引發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興趣。比如,在學習簡便運算的時候,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生活情境:小明去商店來買衣服的時候,衣服的標價是92元,當時,小明拿著一張一百元的紙幣,再加上四個一元的硬幣。所以小明就把一百元紙幣遞給了營業員。可是營業員卻說,你還有兩塊錢嗎?小明說有啊,營業員就說,那再給我兩塊,我找你十塊,好吧?小明算了算對哦,可以呀,就把兩塊錢又遞給了營業員。在這樣一個非常生活化的情境中,在將來孩子們走向社會的時候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去市場上買東西的時候,當然,這種方法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對于賣家來說他們為了交易的方便需要更多的零錢,對于買家來說,他們拿著整錢更為方便。所以,與生活聯系起來教學,這對于學生的思路擴展很有好處,這本身就是思維的一個發散特點。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好奇心帶領下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生常常會對一些問題感興趣,產生疑問。如例如,可以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舉行專題講座;針對易混易錯知識舉辦數學醫院,組織集體會診;以“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在工農業生產和國防科技中有我們學過的數學”等為主題組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組織自制教具、學具展覽,介紹自制教具、學具的功能;組織閱讀課外數學讀物,舉辦我的學習收獲交流會,編寫數學墻報(小報);組織數學競賽等……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好奇心有什么作用呢?這是人類努力探索新知的源泉,沒有這個驅動,學生們都是在被動地學習,談何創新?談何創造呢?那都是不可能的。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老師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這是他們成長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書棉.淺談小學數學創新教育[J].學周刊,2015,(29):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