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慧悟十八點(一)

2018-02-28 19:25:00劉再復
書屋 2018年2期

劉再復

第一講〓課程導言:尋求文學要點的講述

前兩年我在科大講過“文學常識”,共二十二講。這一次我講述另外一個題目:“文學慧悟十八點。”“慧悟”這個詞,錢鍾書先生很喜歡,他告訴我這兩個字可以多用。慧悟,就是要用智慧去感悟萬物萬有,包括社會人生與文學藝術。我準備講述的是文學的起點、特點、難點、基點、優點、弱點、戒點、亮點、拐點、盲點、終點、制高點、焦慮點、死亡點、審視點、回歸點、交合點等,講述的方式也是慧悟,用這些文學的“要點”作題目,既可明心見性,又可區別流行的教科書。我的講述包含許多自己的經驗和體悟,算不上研究。正如我對《紅樓夢》的閱讀,不稱做“研究”,即不把《紅樓夢》作為研究對象,只作為感悟對象,所以我寫的書叫做《紅樓夢悟》。最近我又對《西游記》進行感悟,已經寫了兩百多段悟語。

寫作沒有快捷方式,只能靠不斷修煉。每天讀、每天寫,自然就會進步。我的課程,只能是幫助大家理解文學,明白文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的人搞了一輩子文學,最后還是不知道何為文學。對文學有了一定的理解,寫起文章自然就不同。

在第一節課里,先講我們的課堂關系。我與大家的關系不一定叫做“師生關系”。我愛讀《金剛經》,里面說不要有“壽者相”,那我也不要有“教師相”,只想少些教化腔,多些大實話。之前在《文學常識二十二講》的開頭,我借《紅樓夢》中的一個詞來界定我與同學們的關系,就是“神瑛侍者”,賈寶玉前世的名字。“神瑛”就是“神花”,“侍者”就是“服務員”,我是你們的服務員。其實,好的老師、好的校長、好的編輯,都是“神瑛侍者”;蔡元培先生,就是偉大的“神瑛侍者”。這一次新的課程,我還想用新的詞來界定我們的關系。《西游記》里,唐僧、孫悟空一行到西天取經,最后師徒四人有兩人被“封佛”。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可是他不在乎,只希望能摘掉“緊箍咒”,重獲自由。其實不必把“佛”看得太沉重,孔子講的“圣人”、莊子講的“至人”,也是佛。我此次借用“斗戰勝佛”這個詞并改動一個字,希望大家能成為“寫戰勝佛”。“寫而不斗”,不斗而勝:戰勝時代的偏見、時代的障礙、時代的病態、時代的潮流,然后成為善于筆下生花的小菩薩。寫作,要克服許多的困難,希望大家最后,無論學文科還是學理工科,都能成為“寫戰勝佛”——這是希望,也是祝福!

你們已經自我介紹,那我也自我介紹一下。關于我自己,想講三點。

第一點,我的“生命四季”,春夏秋冬。

我的“生命春季”始于小學時期,到高中畢業時基本上就結束了,這個時期,是年少單純的綠色,除了瘋狂讀書,什么也不顧。我在福建國光中學讀高中時,那里有全省最大的一座中學圖書館,我沉浸于其中。當時愛讀書愛到管理圖書館的老師都感動了,他把圖書館的鑰匙交給我,讓我隨時都可以借閱。讀莎士比亞的三十幾部劇本,讀得很快,最怕的是把它們讀完——這么精彩的作品,讀完了怎么辦?少年時記憶好,那時看的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到現在還是我生命的一個部分,其中的人物情節還時時在我靈魂里燃燒。高一年級時我讀的是泰戈爾、冰心,很單純;二年級時讀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開始關注生命的沖突和矛盾;三年級時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就進入靈魂更深處;魯迅的小說、高爾基的《三部曲》,讀得更熟,我講這些是希望大家珍惜所處的生命春季。我在美國跟李澤厚先生散步,他說要給“珍惜”加上一個定語,叫做“時間性珍惜”,意思是說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一旦消失就不會再出現。就像我們現在上課,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再有。我喜歡“瞬間”和“永恒”這對哲學概念,“永恒”就在“瞬間”當中。人生是很辛苦的,今天上課,很多同學要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很辛苦,更不用說人的一生了;卡繆說最大的哲學問題是“人為什么不自殺”,我們為什么感到值得活下去?就因為眷戀一些“美好的瞬間”。比如我今天跟大家相逢,就是一個“美好的瞬間”。日本人很重視“永恒”和“瞬間”的哲學命題。櫻花哲學,便是“永恒”就在“燦爛的瞬間”當中;武士道精神,三島由紀夫寫的作品,都是在講“永恒”與“瞬間”。所以,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的春季,每天都盡可能生長,每天都盡可能讀書、寫作,有所前進。

到了大學,就進入了“春夏之交”,我的心靈開始出現了分裂,那是文學與政治的分裂。開始是小分裂,后來是中分裂,到了“文化大革命”,則是大分裂——外面是兩個“司令部”,我心里面也是兩個“司令部”。社會太政治化,兩條路線,我不知道怎么辦,幸而有文學的積淀。文學救了我。有文學中的人性墊底,我就排除了許多的“政治病毒”。文學讓我守住“不可傷害他人”的道德底線。因為有文學的積淀,我終于戰勝了政治的狂熱,沒有墮落。但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就不只是心靈分裂,而且是心靈“破碎”了。但又是文學,讓我的心靈重新恢復了完整。

出國以后,我進入“生命的秋季”。“秋季”最重要的事,是由“熱”轉“冷”,開始冷靜了。我跟高行健先生是最好的朋友,他是“冷文學”的一個代表。他對我說,到了海外,我們兩只眼睛要分開使用,一只眼睛要“看天下”,一只眼睛要“觀自我”、“觀自在”。高行健的“觀自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寫“逃亡”,發現人最難沖破的地獄是“自我的地獄”;他寫《對話與反詰》,寫“夜游神”,都是對自我的冷觀。在世界文學史上,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人與自我”的維度。我和林崗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罪與文學》,也是在觀自我。我們認為過去所出現的錯誤時代,自己也參與創造了,我也有一份責任。我寫《紅樓四書》、《雙典批判》,很冷靜,我在美國創造了一座“象牙之塔”。魯迅說要走出“象牙之塔”,要擁抱社會,參加戰斗,改造中國,拯救民族的危亡,這在當時是對的;可是現在是商品社會、商品時代,商品覆蓋一切,所以我們又需要一個“象牙之塔”。在“象牙塔”中,可贏得“沉浸”狀態、“面壁”狀態,這樣讀書有心得。

我現在是“冷藏”在“象牙之塔”里,進入了“人生的冬季”。如今,我跟松鼠、野兔的關系,已經大于跟人際的關系了。馬克思所講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對我來講已經不合適,我更多的是“自然關系的總和”和“個體存在的總和”。個體存在,有生理存在、心理存在、意識存在、潛意識存在、感官存在、精神存在等。《紅樓夢》說“白茫茫一片真干凈”,我的內心也干凈,該說的話就說,不情愿說的話就不說,保持一點“混沌”。我說“冷藏”,并不是開玩笑,我的老鄉、明代思想家李卓吾,他寫的書不求發表,自稱“藏書”、“焚書”,這樣才有寫作自由。為了發表而寫作,會受制于其他;無目的的寫作,就像賈寶玉為寫詩而寫詩,在詩社里能寫詩他就很高興。他的嫂嫂李紈,評詩時說寶玉壓尾,第一名是林黛玉,然后是薛寶釵、探春等人,賈寶玉就開心地鼓掌,認為評得真好。可見寶玉不在乎評獎,他是無目的的寫作,這是比較高的境界。把真情實感寫出來,這是我生命冬季的一個特點。endprint

春、夏、秋、冬生命四季,這是“我的心靈史”。無目的寫作,是我最后的覺悟。有人說我是“紅學家”、“自由主義者”,我非常生氣,我是為寫作而寫作,像高行健說的“沒有主義”。王強(原新東方英語學院副校長)給我的一本書作序,他說我的寫作很像《一千零一夜》里宰相的女兒(給國王講故事的人),意思是,講述只是為了生命的延續,只是為了自身的需要、生命的需要,沒有外在的功利目的。

第二點,我的人生為什么感到幸福——因為,有文學陪伴著。

擁有權力、財富、功名等,未必幸福。我的幸福感不是來自這些外在之物,而是來自文學。文學是什么,簡單講,能豐富人類心靈的那種審美存在形式就是文學;或者說,文學最大的功能就是豐富人類的心靈。“心靈”是個“情理結構”,“情”是情感,“理”是思想,是對世界、社會、人生的認知。文學能豐富人類的情理結構,能豐富人性。早在三十年前,我就如此表述過。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全國青聯會的時候,我作為文學界的委員,被我的朋友、中國音樂協會的副主席施光南邀請去給歌唱家、演員講座,我講的就是這個題目:“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瞬間對自由的體驗。現實生活中是沒有自由的,比如沒有情愛的自由,但是通過文學可以實現這份自由。幾千年世界文明史,人很辛苦,神經之所以沒有斷裂,文學起了很大的作用,讓人在瞬間體驗到自由。比如曹雪芹寫《紅樓夢》,其實他在現實中沒有自由,通過懷念幾個“閨閣女子”(都是夢中人),他體驗到了瞬間的自由。

我的人生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為文學一直陪伴著。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就有精神上的戀人,我深深地愛上她們,中國有林黛玉、晴雯等,西方的有《威尼斯商人》里的鮑西亞(當時朱生豪先生的譯本翻譯為“鮑西霞”)、《奧賽羅》里的女子黛絲德蒙娜、《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朱麗葉、《哈姆雷特》里的歐菲利亞,還有托爾斯泰的娜塔莎……好多女子都成了我的“心上人”,我從少年時代就愛她們,直到現在。文學進入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心中永遠的“戀人”,我總是和她們一起憂傷,一起歡樂,一起訴說,這是非常幸福的。夏志清先生批評我把小女兒送去讀計算機科學,認為是一大錯誤,我認為很有道理。從事文學的一大好處,是讓我們永遠生活在心愛的崗位上,而且總是感到心靈很充實,很踏實,很豐富——這是莊子所說的“至樂”。

第三點,對于一個從事文學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三十年前,我和李澤厚先生有一個對話,我們提出的一個觀點是:勸文學家不要多讀理論。李澤厚先生提出了一個理由,說如果太重理念可能會讓理論篩選掉最生動的感性內容,寫出來的作品會概念化;我的解釋是,我們的理論不是一般的理論,而是“反理論”、反教條、反固定化模式。講理論只是為了幫助大家從教條中解放出來。我這次講的每一課,都是希望幫大家從理論的老套中解脫。我跟高行健先生聊天時說,我們要走出老框架、老題目、老寫法,不要講老話、套話,要講新話,講別人說不出來的話。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天才只遵循“無法之法”,佛家關于“法”有近百種解釋,我們一般解釋成“規則”。寫文章沒有什么固定的規則,可以寫千種萬種。我寫散文詩,從不遵循權威們規定的三五百字的法則,偏寫三五萬字的散文詩。我寫過兩千多段悟語,零零碎碎的,刻意打破體系,沒想到杜格拉斯就提倡“碎片式”的寫作。

法國著名的作家羅曼·羅蘭說,他的課堂不是要教學生如何當作家,而是要教他們放開思維,我的意思也是如此。我認為,對于作家最重要的,不是文學理論,而是“文學狀態”。閻連科帶著人民大學寫作班的十三個學生來落基山脈看我和李澤厚,我講到了這一點。什么是“文學狀態”?我在評述高行健時說,“文學狀態”一定是非功利、非功名、非集團、非主義、非市場的狀態,這是一種描述,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金耀基先生說我用“文學狀態”評論高行健先生,是“一字千鈞”。這雖是鼓勵我的溢美之詞,但說明他深知文學狀態格外重要。另外,“文學狀態”還是孤獨的狀態、孤絕的狀態、寂寞的狀態。要抵達陶淵明的寫作狀態是不容易,一要耐得住清貧,二要耐得住寂寞。

“文學狀態”還可以從各種角度描述,我多次用“混沌”狀態表達。《莊子》里的一個寓言: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莊子·應帝王》

這是說,人的混沌狀態,是對某些東西永遠不開竅,比如對金錢、權力、功名不開竅,不知道輸贏,不知道成敗,不知道功過,不知道得失,便是這種狀態。賈寶玉沒有世俗的生命技能,不懂得仇恨,不懂得嫉妒,不懂得算計,不懂得報復,也是文學狀態。把得失、功利全放下,才能有文學狀態。禪宗講“本來無一物”,王陽明講心學,也屬文學狀態。我們的課程,就是要引導同學們進入文學狀態,擁有這種心靈狀態,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講〓文學的起點

(一)有“感”而發

關于文學的起源,我在《文學常識二十二講》的“文學的初衷”一節已經講過一些,大家可以參考。但在這堂課里,我不重復自己,希望將“文學的起點”講得更透徹。

文學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有的持“游戲”說;有的持“勞動”說;有的持“模仿”說;有的持“宗教”(巫術)說。這些不同說法是常識,大家應該有所了解。但是今天,我要講的是“寫作的起點”,就講一個關鍵詞——“感”。

前幾天,有朋友為我慶祝生日,我想到一個字,就是“感”字。除了感謝之外,還想送給同學們一個詞組:“有感而發。”記住寫作應當“有感而發”,而不是“有用而發”、“有利而發”或“有求而發”;即不是為應酬或其他功利目的而發,也不是“遵命”、“奉命”而發。

從事自然科學的朋友,常常探討一個問題:宇宙是怎么產生的?它的第一推動力是什么?而我們從事文學,想的問題則是:文學的第一推動力是什么?我認為,動力就是“感”字。有感而發——寫作最怕無病呻吟,最怕矯情與裝腔作勢。endprint

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創作要怎樣才會好》中作了八條提示:

一、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

二、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

三、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看得多了,湊合起來的。

四、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Sketch,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

五、看外國的短篇小說,幾乎全是東歐及北歐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

七、不相信“小說作法”之類的話。

八、不相信中國的所謂“批評家”之類的話,而看看可靠的外國批評家的評論。

請大家特別注意一下他說的第二條:“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

(二)寫作起點的三個要領

上邊講的是寫作起點的第一要領:有感而發,無感不發,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然而,“感”很豐富復雜,它是一個系統。“感”,有感覺、感觸、感知、感悟、感傷、感慨、感嘆、感憤、感激等等,中國詞匯太豐富,反過來說則有美感、丑感、惡感、樂感、恥感、苦感、罪感、悲感、喜感、傷感、羞感、痛感、快感、悲壯感、恐懼感、安定感、滿足感、失落感、成就感、危機感、痛心感、惋惜感、幸運感、幸福感、挫折感、失敗感、勝利感、孤獨感、寂寞感、窒息感等。魯迅詩云“塵海蒼茫沉百感”,意思是說,“感”有千種萬種,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所感。總之,有感即發,無感不發。魯迅說不硬寫,硬寫便是無感而發,無病呻吟。但作家的長處是敏感,而且善于捕捉各種感覺。作家的功夫,首先是“感受”和“捕捉”的功夫,然后才是“表述”的功夫。

好作家一定要當“捕捉感覺”的能手。莫言在《透明的紅蘿卜》里,把打紅的鐵塊比喻成透明的紅蘿卜,這是多么通透的感覺!作品中的小男孩有“內心感覺器”。作家就得擁有這種“內感覺器”,要善于捕捉感覺,呈現感覺。

作家除了感覺之外,還要善于認知,即對世界、社會、人生擁有自己的認知。這樣,“感”和“知”就結合起來,這便是“感知”。關于感知,我在“文學主體論”里講到人有三個主體,即認知主體、情感主體和操作主體。一般說來,詩人的情感主體比較發達,學者的認知主體比較發達,可是二者的操作主體都可能很弱。

作家,除了善于感覺、感知之外,還應當善于感悟。每寫一篇詩歌、散文、小說都要有所悟,悟些他人未悟到的東西。所以寫作可以說是要有感而發,也可以說要有悟而發——悟到一個別人沒想到的、沒說過的道理。悟是指“直覺”,明心見性,擊中要害。寫散文更需要悟。

第二,感,一定是真情實感。是實感而非妄感,是具體感而非抽象感。小說可以虛構,但是不是虛假。小說的真實,不是真人真事,但應當是真情真性。

第三,感,又必須是個性之感。同樣是傷感,林黛玉的《葬花辭》與賈寶玉的《芙蓉女兒誄》就大不相同:前者傷自己,后者傷知己。同樣是憂煩感,林黛玉的夢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夢很不相同,這是感覺的不同。寫出個性,寫出異點,“感”才精彩。這需要感受(靠體驗)、捕捉(靠敏銳)、表述(靠才華)。從根本上說,靠修煉,千遍萬遍地修煉。孜孜以修,矻矻以煉。是感也是修。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是修,記是修,想是修,寫是修。煉也是修,煉筆、煉腦、煉心。外修與內修,齊頭并進。

(三)高級感覺與低級感覺

“感”雖有千種萬種,但必須分清的是以下幾種不同的“感”。

首先,美感與快感不同。文學講的是美感,不是快感。康德的哲學里講到美感和快感的區別:快感是愉快(生理層面)在先,判斷(心理層面)在后。但是人首先是心理存在而不是生理存在,文學重在書寫心理活動。我們要分清:“由愉快而判斷對象為美的,是一種生理快感;由人的各種心理功能綜合運動而判斷對象為美的,是心理快感。”

第二,要區分低級感覺與高級感覺。生理快感屬于低級感覺,美感屬于高級感覺。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有一章專門講述蘇東坡的意義,寫得極好:

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和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李澤厚先生道破了蘇軾的“人生空漠感”,這就是高級感覺。我們的寫作課,就是培養文學高級感覺的課程。孤獨感、寂寞感、空漠感,都是高級感覺。我剛到美國時,非常孤獨和寂寞,不僅有孤獨感,還有“窒息感”,好像要在大海中沉淪,非常痛苦。現在則產生一種“占有孤獨”的快樂感。無論是窒息感還是快樂感,都是高級感覺。人有孤獨感,心靈才會生長。現在我的孤獨感,又提升成一種滄桑感、蒼茫感。在美國落基山下,念著陳子昂寫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深深地理解和感受到他的那種蒼茫感,滄桑感和蒼茫感也是高級感覺。

在《紅樓夢》里,我從林黛玉的《葬花辭》里也讀到了很多“感”: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夾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愿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endprint

這首詞里的感覺多么豐富,值得我們閱讀一百遍,品賞一百遍。首先是傷感(傷逝、傷秋、傷己),悲感(悲秋、悲己、悲憫),愁感(愁緒、愁情、惆悵);第二層我們可讀出無依感、無助感、無常感、無力感,甚至死亡感;此外,我們還可感受到蒼茫感、空漠感、空寂感、漂泊感、滄桑感、孤獨感、空無感、無望感、無著落感、委屈感、無歸宿感、無知音感、自憐感、羞澀感、珍惜感、黃昏感等。這首《葬花辭》是高級感覺的集大成者,愈讀愈有味。

第三,要區分朦朧感與明晰感。能抓住朦朧感,才是好作家,比如張潔的《拾麥穗》,很少人注意到她寫的這篇短篇小說,其中“感”的朦朧就寫得十分準確感人。張潔在作品里寫到一個拾麥穗的小姑娘,長相比較丑,沒有什么人疼愛。但是這個孤獨的小姑娘得到了賣灶糖老漢的關愛,經常從老漢那里得到糖吃,收獲一點“甜蜜”,所以她對老漢產生了一種朦朧的好感,一種很難界定的感情。比如她寫道:

二姨賊眉賊眼地笑了,還向圍在我們周圍的姑娘、婆姨們眨了眨她那雙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誰嘛!”

是呀,我要嫁誰呢?我忽然想起那個賣灶糖的老漢。我說:“我要嫁那個賣灶糖的老漢!”

她們全都放聲大笑,像一群鴨子一樣嘎嘎地叫著。笑啥嘛!我生氣了。難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體面的地方嗎?

賣灶糖的老漢有多大年紀了?我不知道。他臉上的皺紋一道挨著一道,順著眉毛彎向兩個太陽穴,又順著腮幫彎向嘴角。那些皺紋,給他的臉上增添了許多慈祥的笑意。當他挑著擔子趕路的時候,他那剃得像半個葫蘆樣的后腦勺上的長長的白發,便隨著顫悠悠的扁擔一同忽閃著。

我的話,很快就傳進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著擔子來到我們村,見到我就樂了。說:“娃呀,你要給我做媳婦嗎?”

“對呀!”

他張著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黃牙。他那長在半個葫蘆樣的頭上的白發,也隨著笑聲一齊抖動著。“你為啥要給我做媳婦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小姑娘和老漢之間并不是世俗眼中的“愛情”、“戀情”等,是一種說不清的朦朧的快樂、依戀、思念、惆悵。人類的感覺非常豐富也非常細微,寫文章就要抓住這種細微、朦朧、模糊的感覺。人文科學是很明晰的,比如我撰寫論著,知道立論要鮮明,判斷要確定;但寫散文詩時思緒卻很朦朧。七十年代末很多人寫的詩,也被稱作“朦朧詩”。我們要學會區分明晰與朦朧這兩種感覺。特別要善于捕捉朦朧感覺。什么都想得太明確、太固定,反而寫不好。

(四)美感心理數學方程式

最后我要談的是李澤厚先生的發明——審美的數學方程式。這一方程式是由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四個要素不斷變化組合的方程式。這四個要素在作品中占的比例各不相同,有的作品側重于感知,有的作品側重于想象,有的作品側重于理解,有的作品則側重于情感。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大多側重于“理解”;中國古代的詩歌側重于“抒情”,即情感要素占主導,而李白的詩歌,則側重于“想象”。我們可以用李澤厚的這個審美的數學方程式分析很多作品。

我一直在比較中國的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與《西游記》、《紅樓夢》。在審美形式和藝術層面上,前兩部作品也有很高的成就,比如《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的不同個性,《三國演義》寫戰爭場面、鉤心斗角等;但是從精神內涵層面看:《西游記》和《紅樓夢》是兩部好書,《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則是兩部壞書,我寫了一本《雙典批判》批判這兩本書。這是我對四大名著的“理解”,但始于“感知”,始于我閱讀時的審美感覺。對于四大名著的“理解”不能只從藝術形式上看,還要從精神內涵上去把握。審美判斷包括精神內涵上的判斷。而我這些不同于別人的判斷,也都起源于感覺。我講這些,是說審美數學方程式,可用于“創作”,也可用于“欣賞”(“批評”)。

多年前,我國著名的當代作家韓少功先生到美國訪問,也來到我家和我所在的學校(科羅拉多大學)。他演講的題目叫做“感覺殘廢”。他說,對于作家來說,最寶貴的是擁有一種敏銳的感覺。可是,現在許多作家發生了“感覺殘廢”的可怕病癥,對一切怪事均麻木不仁。我聽了之后,感觸很深,特以“感覺殘廢”為題寫了一篇短文,說作家手殘腳殘不緊要,千萬不可“感覺殘廢”,感覺一旦殘廢,寫作便無從起步。起點沒有了,那還侈談什么寫作?作家最值得驕傲的是,他們永遠懷有一顆好奇心,對于世上萬物萬有,總是有一種比常人更為敏銳的感覺。“多愁善感”對于詩人而言,永遠是必要的。

第三講〓文學的特點

這一堂課,我講的是文學的特點。在《文學常識二十二講》里有一節“什么不是文學”,已經提到了文學與科學、哲學、史學等的區別,這一課打算講得更深入一些。要講明文學的特點,必須仰仗參照系。

(一)文學與科學的區分

第一個參照系,是科學。《什么是文學——文學常識二十二講》第三講里說:“文學與科學全然不同。文學充滿情感,科學揚棄情感;文學沒有邏輯,科學卻充滿邏輯;文學把自然人性化,即把無情變成有情,而科學卻把人性自然化(客體化),即把有情變成無情等。2012年,我到澳門參觀人體解剖展覽,看到人的心臟和各種內臟,包括骨骼與筋脈,那是科學展覽;而文學卻展示看不見的心靈和各種心理活動與情感體系。在參觀之后,我體悟到:心臟不是文學,心靈才是文學;骨骼不是文學,風骨才是文學;膽汁不是文學,膽氣才是文學。”

如果有人問,科學、哲學、文學三者之間的區別,我可以簡要回答為:科學講心臟,哲學講心性,文學講心靈。人是“身”、“心”、“靈”三位一體的生命。心性在身與心之間,心靈在心與靈之間。而同樣講“心”,弗洛伊德講的是靜態“心理解剖學”(本我、自我、超我),屬于科學層面;高行健講的是“心靈解脫學”,即自我三主體(你、我、他),關注的是文學內在的互動的語際關系,屬于文學層面。魯迅對弗洛伊德不滿意,在《詩歌之敵》這篇文章中,把弗洛伊德當作詩歌的敵人,認為他太科學、太冷靜。endprint

文學的事業,一定是心靈的事業。凡是不能切入心靈的文學作品,都不是一流的作品。例如《封神演義》,情節雖離奇,但不切入心靈,所以并不入流。心靈的結構,是“情理結構”。文學不僅言情,也不僅說理,不局限于言志,也不局限于載道,它應當是情與理的結合,心與道的結合。最好的作品都是身、心、靈全都參與的作品。科學講實在性的真理,而文學則講啟迪性的真理。俄國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寫過《雅典與耶路撒冷》之書,科學屬于雅典,注重邏輯、思辨、經驗、證明等;而宗教與文學則注重直覺、感受、想象、啟迪等,二者皆姓“耶”,既姓耶路撒冷,又姓耶穌。但文學重人性,宗教重神性。文學情懷與宗教情懷相近,是都大慈悲、大悲憫,對敵人也有同情和悲憫。文學不能簡單地設置審判好人、壞人的政治法庭、道德法庭。它面對的是人性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偉大著作《卡拉馬佐夫兄弟》,書中有一個“大法官寓言”。紅衣宗教大法官握有生殺大權,以上帝基督的名義迫害異教徒,可是基督愛一切人,也包括愛異教徒,他被大法官抓進牢房里。夜晚,大法官提著燈來到牢房,打量基督的臉,對他說:“真是你嗎?你不應當這個時候來。”大法官認為耶穌妨礙了他的事業,所以囚禁并且要燒死耶穌。這個寓言講了人類功利活動與非功利活動的悖論。文學是非功利的,超派別的,超政治的。

科學與玄學的區別,也屬于雅典與耶路撒冷的區別。對此“五四運動”時期就有爭論。“科學”的代表是胡適,“玄學”的代表是丁文江、張君勱。科學只能解決人類如何活得更好的問題,而玄學要解決的則是人為什么要活的問題。文學更接近玄學。它不重是非,而重啟迪。

(二)文學與歷史學、哲學的區分

接下來,我要講在其他人文科學參照系下文學的特點。一般來說,文學代表人文的廣度,歷史代表人文的深度,哲學代表人文的高度。文學因為呈現廣度,所以容易落入膚淺;歷史代表深度,容易落入狹窄;哲學代表高度,但是容易陷入空洞。所以,文學作品要寫得好,必須把三者打通,把歷史、哲學的優點也吸收過來。有些文學經典,如史詩,其深度還可以超過歷史。

巴爾扎克筆下的人物,有四千到六千多個,《紅樓夢》的人物超過五百個,巴爾扎克和曹雪芹都呈現了文學的廣度。《西游記》里“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很精彩,真假孫悟空打得難分難解,連觀音菩薩、唐僧也辨別不出來,只有如來佛祖才能辨別。如來佛祖說宇宙中存在著“五仙五蟲”,“五仙”即天、地、人、神、鬼,“五蟲”即蠃、鱗、毛、羽、昆,萬物萬有都可以成為文學的書寫對象,所以文學代表廣度。文學可寫鬼神,歷史則不宜寫神鬼,哲學里也沒有鬼哭神嚎。

文學與歷史、哲學的區別還可以用另外一種概念表述:文學體現心量,歷史體現知量(識量),哲學體現智量。文學體現心量,指的是文學體現豐富的情感量、情思量、良知量。也可以說是詩量、“氣”量、歌哭量、淚水量。《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說“文學是哭泣”,文學擁有最多的歌哭,最多的喜怒哀樂,歷史、哲學都不能歌哭。法國作家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表現了人性的豐富;巴爾扎克寫《高老頭》,表現了人性的凄涼,寫到了極致。這些都是“心量”。

文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不設政治法庭,也不設道德法庭,只設審美法庭。奧賽羅殺死了苔絲德蒙娜,我們不說他是“兇手”,只說他是“悲劇人物”。文學不能隨意判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凡是輕易劃分敵我、判定好、壞人的作品,都不是最深刻的文學作品。“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最大的問題就在于都設置一個政治法庭,戲中壞人(階級敵人)作祟,呈現“兩個階級”的斗爭,只要抓住了壞人,就解決了一切矛盾。樣板戲只有世俗視角,沒有超越視角,很膚淺。《紅樓夢》誕生兩百年,一直沒有人用西方的哲學參照系來看待它,第一個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的是王國維。他認為林黛玉的悲劇,是“悲劇中的悲劇”,它不是幾個“蛇蝎之人”造成的,而是“共同關系”的結果,即“共同犯罪”的結果。世界上的很多矛盾,不是“善與惡”的矛盾,而是“善與善”的矛盾。那些深愛林黛玉的人,如賈寶玉、賈母,他們無意中進入“共犯結構”,對林黛玉的死亡也負有責任。“共犯結構”是我和林崗合著的《罪與文學》這本書的主題,我們所說的“共同犯罪”不是指法律層面上的罪,而是指良心上的罪。中國古代作家往往“道德嗅覺”過分敏感,常常設置道德法庭;中國當代作家的問題則是“政治嗅覺”過分敏感,總是設置政治法庭。可是文學只能設置審美法庭,否則就遠離人性的真實,即用傾向性取代真實性。同樣都是描寫所謂的“蕩婦”,《水滸傳》把潘金蓮送入地獄,《紅樓夢》則把秦可卿送入天堂,前者設置道德法庭,后者卻只從審美的角度刻畫人物,兩部作品的高下,不難判斷。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以為作家應該當“包公”,寫作就是判斷是非黑白,除惡揚善。可是文學并非這么簡單,好作家應當既悲憫秦香蓮,也應當悲憫陳世美,應當寫出陳世美內心深處的掙扎、靈魂的掙扎。唯有寫出陳世美的生存困境、人性困境、心靈困境才能呈現文學性。這一點極為重要。一般人都誤認為作家應當是包公,是總統,是記者,這些都是對文學的誤解。莎士比亞塑造悲劇性的人物麥克白,不是把他寫成“大壞蛋”。麥克白在謀殺了國王之后,認為自己的手沾上了血,他殺死了國王,“也殺死了自己的睡眠”,內心深處充滿了痛苦與掙扎。中國的古代作品中只有“鄉村的情懷”,缺少“靈魂的呼告”,缺少像哈姆雷特、麥克白等的“靈魂的掙扎”。中國當代文學前期的很多作品過于簡單化,人物過于黑白分明。因為它處處設置政治法庭與道德法庭。

(三)宗教參照系下的文學

關于文學與宗教的關系,我在《什么是文學——文學常識二十二講》的第十四講里已經講述了五個方面,即“文學與宗教的共同點”、“文學與宗教的不同性質不同歸宿”、“文學與宗教的相互滲透”、“中西文學的巨大差異”以及“‘審美代宗教的現代潮流”,大家可以參考。

今天,我還想強調:

第一點,文學與宗教二者的歸宿不同:宗教走向信仰,而文學走向審美。文學追求審美境界,而不是神明境界。所謂“文學是我的信仰”,只是一種比喻。十九世紀西方用真善美來代替信仰,這是歐洲形成的思潮。魯迅先生在《破惡聲論》里說這是“易信仰”,不是“滅信仰”,即以審美代宗教。endprint

第二點,從情感上說,宗教情感總是歸于“一”,或歸于上帝,或歸于基督,或歸于釋迦牟尼,或歸于安拉和穆罕默德,都是“一”。但文學則歸于“多”,多彩多姿,群星燦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多元并茂,眾聲喧嘩,這才是文學的正常狀況。即使文學高峰,也正如雨果所言,是“并列高峰”,不確認只有一個高峰,一種精神歸宿。莎士比亞、巴爾扎克、雨果、歌德、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高峰。

如果上天懲罰我,把人發配到月球上,如果信仰佛教,我可能會帶禪宗的《六祖壇經》。但是如果要帶哲學書籍,就難選一些,我會帶康德、休謨、黑格爾、笛卡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書,大約要十本;如果要帶文學的書籍,因為文學的多元,就會很難選擇,可能要選二十本,西方的要有荷馬、但丁、堂·吉訶德、莎士比亞、歌德、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中國的要有屈原、李白、杜甫、陶淵明、蘇東坡、李煜、湯顯祖、曹雪芹等。正是因為文學不是“一”而是“多”,文學顯然更開放,更多自由選擇。

第三點,文學走向“過程”,而不走向“究竟”。所謂“究竟”,指的是“終極究竟”,就是問我們的世界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是靠什么推動的?這是“本體論”,即探究宇宙和世界的本體是什么。文學不叩問這個問題,文學寫的是“過程”,只問經過,不問結果。

以往我國的當代文學作品希望找出“究竟”,究竟誰是壞人,究竟是誰救了我們等。這些都不是好的思路,文學可以認識世界,可以描寫過程,但不是走向本體論。俄國的文學理論家巴赫金提出著名的復調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三個要點:一是狂歡;二是悖論(對話);三是未完成式。文學屬于未完成式,不提供結論。

第四點,文學走向“慧能”,而不走向“尼采”。這是我自己獨特的一個表述,關于“慧能”和“尼采”的巨大差異,以前沒有人對比。佛教傳入中國產生了禪宗,禪宗產生了一個最偉大的人物就是慧能,即高行健《八月雪》描述的主人公。“慧能”代表的是自由,這與“尼采”的區別在于:尼采主張人得道以后要當“超人”,而慧能主張人得道以后要當“平常人”。平常人,就是真實的人,文學應當注重平常的人、真實的人。

《八月雪》之所以寫得好,就在于高行健寫的乃是平常人,又是真正的“自由人”。唐中宗、武則天請慧能去當王者師,但他堅決不肯,即使宮廷使者拔劍相逼,他也不為所動,因為在慧能心目中,黃袍加身也不如自由之身。最高的價值不在宮廷里,而在自己的心里。再高貴的桂冠也不如寶貴的自由。慧能不僅不屈服于政治勢力,也不屈服于宗教勢力。禪宗發展到慧能的六祖就結束了,沒有后繼的七祖、八祖等,因為六祖慧能打破了他的衣缽。他知道,很多弟子會為了繼承衣缽而自相殘殺,所以他毀掉了這個紛爭的源頭。慧能代表了真實人、平常人、自由人,尼采代表了超人。如果同學們將來成功了,希望你們也當慧能式的平常人。

(四)藝術參照系下的文學

關于文學與藝術的關系,寫得最好的哲學著作是黑格爾的《詩的藝術作品和散文的藝術作品的區別》,大家可以閱讀一下。

限于時間關系,我簡單說一下文學與音樂、繪畫、雕塑等的區別。最重要的有兩點:

第一,與音樂、繪畫、雕塑等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文學的想象力更強。雖然繪畫、雕塑等也有“想象”,但它們無法天馬行空。只有文學才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謂“賦四海于一瞬,挫萬物于筆端”(陸機),唯有文學才可能做到。

第二,文學能夠進入人的內心世界,但其他藝術不能或只能部分地表現人的內心。比如達·芬奇的《蒙娜莉薩的微笑》,只能部分地表現人的心靈,但如果通過文學作品來寫蒙娜莉薩,就可以盡情地表現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說正是文學作品中的“蒙娜莉薩”。我們從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形象中,可以讀到更加豐富、更加復雜,即更加深廣的內心圖像,也就是更豐富復雜的人性內涵。安娜·卡列尼娜內心所展示的人性多方面的沖突,包括妻性、母性、情性(情人性)的沖突,是蒙娜莉薩的藝術形象難以企及的。

現在很多人喜歡拍照,照片比書寫更為逼真,但是再發達的攝影藝術,也不可能進入人的內心,所以旅游文學永遠不會滅亡。

(待續)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在线五月婷婷|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久久成人免费| www.亚洲色图.com| 1024国产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网| 午夜综合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理论精品|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91一级片|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精品国产91爱| 国内精品视频| 911亚洲精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国产男人天堂|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精品人妻AV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综合欧美|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国产一级α片| 毛片视频网|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久热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37.|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