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濤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10
摘要 目的:探討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置入聯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療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C型骨盆骨折患者26例,采用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置入聯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26例患者切口、骨盆骨折均實現Ⅰ期愈合;術后Matta評分、Majeed功能評分優良率分別為88.5%和92.3%。結論: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置入聯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療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 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置入;外固定架;C型骨盆骨折
C型骨盆骨折屬于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一種,其同時存在旋轉移位和垂直移位,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C型骨盆骨折雖能實現較好的骨折復位和內固定,但其創傷性大、術后并發癥多。近幾年來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逐漸被應用于C型骨盆骨折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將重點探討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置入聯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療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C型骨盆骨折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21~65歲,平均(43.2±2.3)歲;其中高空墜落傷8例,交通事故致傷10例,擠壓傷4例,重物砸傷4例。排除A、B型骨盆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方法:所有患者術前給予外固定架固定及股骨踝上牽引,行CT檢查,確保骨盆環移位得到糾正后開始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C型臂X線機透視下觀察骨折移位情況,移位明顯者給予Schanz螺釘閉合復位。復位后于髂前、髂上橫聯線中后1/3交點處進針,取一小切口分離軟組織直至髂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從骨盆斷面水平線,從后外向內成20°;從骨盆冠狀面橫切線,自下而上成10°,將內徑2 cm的套管置入切口直達髂骨,打入2 mm導針,穿過髂骨、骶髂關節直至s1椎體內,不得超出骶中線。導針穿入正確位置后,擰入直徑6.5 mm的中空松質骨拉力螺釘,骶骨螺釘置入后再行外固定架固定。患者術后≤3個月患側不負重,>3個月拆除外固定架,行負重訓練。
觀察指標:術后對患者隨訪0.5年,觀察患者切口、骨折愈合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采用Matta評分標準對患者術后骨折移位情況進行評價。其中術后骨折移位<4mm為優,骨折移位4~10 mm為良,骨折移位11~20 mm為可,骨折移位>20mm為差。術后采用Majeed功能評分標準對患者術后肢體功能進行評價,包括疼痛、運動功能、步態、工作恢復及神經損傷恢復情況等。其中85~100分為優,70~84分為良,55~69分為可,<55分為差。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患者切口、骨折愈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所有患者切口、骨盆骨折均實現Ⅰ期愈合,隨訪期間未出現復位丟失情況,無骶髂部或恥骨結節部位疼痛發生,骨盆基本對稱;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骨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
患者術后Matta評分、Majeed功能評分情況:26例患者術后Matta評分、Majeed功能評分優良率分別為88.5%和92.3%,見表1。
討論
C型骨盆骨折多發于骶髂關節處,多為受外界強烈暴力沖擊作用所致,患者骨盆穩定性較差,且常伴有其他部位的嚴重損傷,如直腸損傷、神經損傷等。傳統開放性手術治療C型骨盆骨折創傷性大,術后并發癥多,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指出,對于無明顯移位或有移位而術中可行閉合復位的C型骨盆骨折患者不宜行開放手術,應選擇創傷性較小的內固定術,包括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內固定術、開放前路或后路鋼板內固定術。
開放前路或后路鋼板內固定術雖能實現較好的解剖結構復位固定,但開放前路鋼板內固定術僅對骨折斷端有一定的連接固定作用,其抗應力能力較弱,手術損傷大;開放后路鋼板內固定術中所用鋼板對骶骨存在較大應力,易對骶神經造成損傷,手術風險性較大。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內固定術治療C型骨盆骨折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固定穩定性好、術后患者恢復快、并發癥少等特點,適用于骨折、脫位能夠閉合復位成功的患者,即使閉合復位不成功,也可通過小切口復位經皮內固定。本次研究中26例患者切口、骨折均實現Ⅰ期愈合,術后Matta評分、Majeed功能評分優良率分別達到88.5%、92.3%,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骨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聯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療可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糾正骨盆旋轉移位,有利于閉合復位的順利完成,且能夠維持骨膜血液循環,消除過多的異物刺激,減少骨感染的發生。
總之,經皮骶髂關節空心螺釘置入聯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療C型骨盆骨折療效確切,骨折愈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且并發癥少,值得推廣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