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16
摘要 目的:探討丙戊酸鈉治療癲癇的效果。方法:收治癲癇患者86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卡馬西平治療,觀察組給予丙戊酸鈉治療。結果:治療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戊酸鈉治療癲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丙戊酸鈉;神經內科;癲癇
癲癇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意識喪失、肌肉強直性收縮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具有嚴重的影響。目前,為了有效提高神經內科癲癇疾病的治療效果,不少醫療機構均展開癲癇藥物治療方法的研究。近年來,丙戊酸鈉被廣泛應用到神經內科癲癇治療中,其治療效果和作用有待進一步考察。為了明確丙戊酸鈉的效果,本研究選取86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癲癇患者86例,經過患者與家屬的同意,由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治療意愿將其納入本研究。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6~71歲,平均(38.69±11.05)歲;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7~70歲,平均(39.24±11.47)歲。根據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相關資料的對比與分析,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及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經過檢查后,均被確診為患有癲癇;②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通過與家屬的溝通,簽署知情書;③排除肝功能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④排除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
方法:①對照組:給予卡馬西平治療,0.1 g,次,2次,d。根據患者服用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適當增減藥量,最大劑量不超過0.4g/d。②觀察組:給予丙戊酸鈉治療,藥物用量根據患者的年齡決定,通常情況下,年齡≥15歲患者,劑量3g/d,分3次服用;年齡<15歲患者,每天劑量1 g/kg。護理人員要按時觀察患者服藥后的反應,發現異常反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臨床醫藥實踐》制定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不良反應發生;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良反應較少;③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加重,不良反應增多。總有效率=[(①+②)/(①+②+③)]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胃腸道不適率2.33%,不良反應總發生率4.65%;對照組胃腸道不適率6.98%,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8.6%。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顯效率88.37%,總有效率100.00%;對照組顯效率81.40%,總有效率86.05%。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其發病原因相對較多。近年來,在人們生活方式日益轉變的新環境下,癲癇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據不完全統計,癲癇的發病率僅次于腦卒中,高達5.6%。目前,神經內科對于癲癇的治療,通常采用常規藥物卡馬西平。但在藥物不良反應的影響下,該藥物所取得的治療效果不是十分顯著。在醫學技術日益更新的基礎上,不少學者展開對神經內科癲癇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多項臨床實踐研究證明,丙戊酸鈉對癲癇能夠取得相對突出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對照組采用的藥物是卡馬西平,其主要化學成分為二苯并、甲酰胺等。該藥物具有膜穩定作用,與患者血液結合,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神經細胞膜對鈉和鈣的通透性,從而降低患者細胞的興奮性,由此起到治療癲癇的作用。但長期服用卡馬西平,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嗜睡、惡心、乏力以及粒細胞減少等。同時,在不良反應的影響下,患者的視力模糊、胃腸道不適等不良現象較為明顯。丙戊酸鈉屬于不含氮的廣譜性抗癲癇藥物。該藥物與患者的血紅蛋白結合,能夠有效提高GABA的合成能力,實現對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濃度的抑制,降低患者神經元的興奮性,由此實現對患者神經興奮的抑制。該藥物在使用期間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和惡心的現象,但是不良現象相對較少。因此,丙戊酸鈉比較適用于癲癇治療,并能夠取得相對突出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將丙戊酸鈉應用在神經內科癲癇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endprint